Skip to main content

崇文博雅、炜笔雄强 ——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胡崇炜

2021年04月19日 00:00:233995人参与0

崇文博雅 炜笔雄强 ——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胡崇炜

传略

胡崇炜,1963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大安市。现为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其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奖;中国书协首届全国“三名工程”50位书法名家之一;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正书展优秀奖,国家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金奖。有作品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收藏;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评委。

□时 间:2020年1月25日

□受访者:胡崇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采访者:彭一超(《书画史记》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沈延毅先生是辽海书坛的一面旗帜、 一座航标

《书画史记》:胡主席,您好!年前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举办了全国第二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沈延毅是辽海书坛的前辈,他的书法有哪些特点?沈延毅对当代书法创作有何影响和意义?

胡崇炜:沈延毅先生已离开我们近30年了,辽宁的书法作者们一直都非常怀念他老人家。他的名字在辽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几代领导者都在一直寻找着宣传和推介沈延毅先生的方法和路径。2013年,经中国书法家协会批准,同意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以沈延毅先生名字命名并举办一个国家级专题展览--“全国沈延毅奖书法篆刻展”,这项展览的确立,在全国特别是在辽宁书法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首届全国沈延毅奖书法篆刻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辽宁海城市的赵洪海先生具体承办。获奖和入展作者作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条件之一,展览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随着展览的举办,沈延毅的名字,为全国书法界更多的人所熟悉,达到了我们在全国举办沈延毅书法展的目的。后来,中宣部对各文艺门类的奖项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全国沈延毅奖书法篆刻展就不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改由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办。

2019年,我们组织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沈延毅奖书法篆刻展览,这次展览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支持,给我们派出了评审专家,整个评审过程完全按国展的标准进行。这次展览比第一届展览影响要大得多。我们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从聂成文先生为代表的“九畹”等老一代书家,到王丹先生为代表的中年一代书家,包括新生代的书家,几代书法人,都在积极宣传推介沈延毅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格修为,他是我们辽海书风的杰出代表,也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一面书法艺术旗帜。辽宁书法界老中青几代书法人都这样热爱沈老,就是因为他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他攀上了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所以尽管他已经离开我们近30年,大家依旧景仰他、推重他,把他当作书法艺术的一面旗帜、一座航标。

“展览体”是一些书法作者和一些初学者走进书法艺术本体的桥梁

《书画史记》:可以说,“展览体”是历届书法国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请阐述构成“展览体”审美有哪些基本元素?“展览体”对当下书法创作有何启示?

胡崇炜:您这里所提到的所谓“展览体”,其实也就是一种书风的雷同化,可以这样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展览体”。如果把现在的“展览体”与以往的书风雷同化相比较而言,我觉得,现在的“展览体”,要比80年代、90年代各种展览中产生的流行书风层次要高许多,因为现在的“展览体”从取法上看,基本上都是取法于经典法帖,比较古雅,之所以被称之为“展览体”;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或多或少的受到时人的影响,或者说存在“伪学传统”现象。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还很难解决;也可以说,“展览体”在一些展览中还发挥着某种积极作用。我始终认为,正是因为“展览体”的存在而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使许许多多的人通过它走进了书法,提高了艺术水平,再从中经过不断耕耘形成其独立风格和面貌,便有了独特的建树,进而实现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兴旺!我相信,随着大家对书法艺术理解的不断加深,和个人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展览体”作为一种现象,会逐渐被淡化,从而使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这就是当下“展览体”之所以能呈现独具面目、各领风骚的原因。

通过筹办国展,努力把辽宁书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书画史记》:书法国展发轫于1980年在沈阳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将来是否有承办综合性全国书法篆刻展的打算?

胡崇炜:1981年,我们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承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当时,全国参与组织工作的六人中,就有我们辽宁的聂成文先生和姚哲成先生,第一届国展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92年,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又承办了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1995年,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承办了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又多次组织承办了多项全国书法展览;由此可见,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在组织承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各项展览活动是有传统的,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筹办国展经验;2019年以来, 我们多次向中国书法家协会申请承办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已经同意我们承办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展和篆刻专项展览,目前这两项展览的组织和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我们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特别是王丹主席和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把这两个展览办好,办出特点,办出水平,不辜负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的期望。展览是一种群众性的书法创作活动,也是一种开展艺术交流互动形式,我们主要是想通过承办展览来激发辽宁书法作者的创作热情,提升辽宁书法的士气,提高辽宁书法作者的眼界;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我们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筹办国展,努力把辽宁书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果我们脱离传统去谈书法,就没有任何意义

《书画史记》:大家知道学书法一定要学习传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书法传统包涵哪些基本要素?您是如何理解书法的?

胡崇炜:关于书法学习传统的问题,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题目就是“丢弃传统,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之所以写这样一篇文章,就是因为经常听到一些人总在试图用不学传统来强调所谓的书法创新;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所谓传统艺术,就无法离开传统,如果我们脱离传统去谈书法,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些年来,在书法的学习、研究、组织等一系列工作之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人学书法总是不想从基础学起,因为打基础,从楷书学起,确实经历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也可以说要想学习书法,就要过好基础这一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想在书法学习上有所建树,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那么,传统到底都包括怎样一个范畴?我理解3000多年的书法史,就是一个大的传统范畴,历朝历代已被无数的先贤所肯定的书法艺术经典,就是我们取法的范畴;当然,书法的传统也包括传统文化,书法历来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认知传统、学习传统过程中就离不开传统文化。至于对书法的理解,许多专家学者都有各自的观点,但是有一条是大家的共识,那就是,必须从传统入手,深挖经典,锲而不舍,坚韧不拔;记得道教典籍《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说:“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恒可以入圣”。我们从事书法事业的人,就是要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上,倘若没有日积月累,没有几十年的孜孜以求,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取得一定成绩的书法家,都不应该脱离传统,而应该一以贯之的研习传统,传统是书法家的根,也是书法家创作精品的源泉;书法家若脱离传统,就是脱离生活,脱离自己的根本。最近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时常把自己初学时的临帖作品,与自己现在临帖作品进行对照,不难发现,初学临帖作品,精准的程度比现在高,而现在的临帖更多的是意临;那么,是初学时临习方法正确,还是现在的方法正确呢?深入思考之后,我觉得临帖就是应该形神兼备,只有坚持像初学时那样,认真地领会帖的根本,深研帖的精髓,才能使自己的创作不偏离书法本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其实,书法是一项事业,这和做人一样,要一如既往,要不忘根本,要恪守传统。只要脚踏实地按照传统这条大道走下去,心无旁骛不动摇,我们既定的书法理想和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我临帖的体悟是“三精”:精读、精临和精研

《书画史记》: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大凡不同的书家对临帖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您对临帖有哪些体会?通过临帖,如何快速地转换到书法创作阶段?

胡崇炜:临帖当然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因为学习书法要继承传统,继承传统的第一方法就是临帖。临帖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所有书法人在临帖的过程中,都有各自认识和体会。回顾我个人近30多年的临帖经历,有许多体会和体悟, 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总之,在不断的总结和调整中走过来的,如果说所收获的话,主要是从临帖中总结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体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可概括为“三精”:精读、精临和精研,我这里所说的三精,其实就是三个临帖的过程,总的来说都是在一个临帖的概念之下,“精读”实际上就是不拿笔的临帖,这个过程十分重要,读得进去就会记得扎实,临帖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法,继承古法,化用古法,从这个角度上讲,记忆在临帖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读帖的目的,我认为主要是记忆,记忆是学习的根本问题。这就是我所说的读帖的重要性。有了读帖这样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在具体操作的临习过程中就会很顺利,成竹在胸,自然笔下没有障碍,这个过程主要我们坚持训练驾驭笔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良好的临习效果。“精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将临帖,如何的转化为自己的创作?这也就是一个研习临帖规律的问题,有些人临帖喜欢通篇临写,以临写遍数为临帖的成绩,我不赞成这种临帖的方法,我喜欢将帖的精彩部分拿出来进行解剖式的临写,反复研习其用笔、结字,包括章法的规律,这就是我理解的“精临”。我特别敬佩那些能用《平复帖》《伯远帖》《梦奠帖》《得示帖》《寒切帖》《廿九帖》等手札经典法帖的笔法、字法进行创作的书家,这些人就是我所说的运用规律学习书法的成功范例。

我目前我所肩负的双重责任:提升自己,带好队伍

《书画史记》:1991年您28岁时,就有作品首次入选“国展”并获得了“全国奖”,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如今您肩负着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重任,有何感想?

胡崇炜:1991年,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中,我的章草作品获得了全国奖,这对我人生是一次很重要的转折。可以说,我真正走进书法界,就是从五届国展获奖为一个起点,从那时起至今的近30年的时间,我在辽宁书法界向老一辈书法家学习,与中青年书法家不断的进行交流切磋,互相学习,逐渐使自己从中得到了提高和成长,当然离不开老一辈谆谆教诲,特别是我的恩师聂成文先生悉心的教诲,同时我也时刻感恩我的另外两位老师:启蒙老师王玉斌,和朱寿友先生,他们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洒下过汗水、倾注过心血。我想,一个书法人在其学习历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教诲,我感到庆幸和幸福,虽已近花甲之年,还有老师点拨,我每次参加国展的作品仍然还要拿到聂成文先生那里,请他挑选,逐一点拨,不断调整、充实,摒弃一些习气和毛病,尽可能的与古人合与传统合。同时我也在用老师传导给我的正确的学术理念,指导全省的书法创作,特别是如何把握学术的理念和方向问题,不仅是我个人,也是一个省,一个地域书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和我的前任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王丹经常在一起研究辽宁书法发展的方向、方法、指导思想等问题,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在老一辈的基础之上,将辽宁这样一个书法大省的传统继承好、发扬好、发展好!

近年来,尽管辽宁书法创作的成绩十分稳定,但是如何推动辽宁书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我和辽宁省书协驻会的副主席、秘书长李琳比较焦虑的问题。我们在不断思索,怎样带动辽宁书法整体水平的提高,取得更好的成绩,保持书法大省的地位,我想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自己肩负着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要提升自己,努力抓好个人的艺术学习与创作;二是要带好队伍,解决好辽宁书法的发展问题。目前我所肩负的双重责任,常使我夜不能寐。

我的书法创作既有章草的古朴圆浑,又有魏碑劲健挺拔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