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书法访谈——马可访谈

2021年06月09日 22:01:132802人参与0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 

书家简介

马可1983年生,河南禹州花石人。室名迟斋、伏庐。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许昌市书协副主席兼隶书委员会主任、禹州市书协主席

作品全国第三届隶书展优秀奖、“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作品入展全国第二、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兰亭奖”,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等。

只有懂得多少,才能欣赏多少

——马可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请谈谈你当前的状态。

马 可: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工作后也一直在农村学校任教,对农村自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节。我喜欢农村恬淡、闲散的生活,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关。三年前,我又把山下镇子上的家搬到了三公里外的箕山半腰处,由于我仰慕箕山之志,便以“箕山草堂”命名。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我的时间基本上都在这里度过,每天读书、写字、喝茶、养花,很是惬意,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活着。

黄俊俭:在当前的状态下,对于学书你有哪些思考?

马 可:我很少去主动创作,平素多以临帖打发时光,临帖也是究其原理,并不刻意求似。当然,特别心仪的地方除外。我认为,临摹的目的是通过经典碑帖,做逆向推导,总结前人的法则理念。认真寻理,继而遵理,再而化法,随后施意。传统是用来学习的,最怕盲从,丢失自我的主体性,那几分“不像”可能就是日后个人风格形成的酵母。不能简单地做物理搬运工,而要使自我和传统中的有益元素互动,做化学反应,取舍整合,转化为创造力。“像”,不是学习的方法,而是检验的方法,是对个人观察能力和对毛笔驾驭能力的检验。随着能力的提高,“像”是早晚的事。书法毕竟是一种体验艺术,你懂得多少,才能欣赏多少。

黄俊俭:请你介绍一下禹州市书协的工作。

马 可:禹州是一座有着百万人口的县级市,是全国百强县。文化积淀厚重,历史名人辈出,如画圣吴道子、行书鼻祖刘德昇。禹州市书协现有会员近300人,但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作者年龄结构极不合理——老年作者过半,年轻作者寥寥无几。传承和普及是禹州市书协的首要任务。以提高协会凝聚力,扩大协会影响力为中心;以尊重老作者,重用中青年作者,培养年轻作者为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书法进校园“种子计划”、书法公益大讲堂等活动,并且不遗余力地持续开展下去。接下来,还会有序启动“禹州市首届书法篆刻展”“禹州市书协首期中小学教师书法培训班”等活动,促使禹州书法进入良性发展。

黄俊俭:请谈谈你平时的学习与教学情况。

马 可:我自认为不是那种一学即会的聪明人,但我相信,老天在堵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有了更多对错的认识,反而对问题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可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6月9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