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访谈 | 于钟华:“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

2023年04月06日 20:08:36706人参与0

书法导报》访谈 


于钟华1974年生于安徽亳州。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取得书法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研究员、浙大城市学院古典书法研究教育中心主任。中国书协会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中央电视台专家库成员,教育部全国书画协会基础分会副会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浙江省丝绸文化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两岸三地理事。

著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导读》《历代书法经典系列·柳公权》《微言书法》《问道王羲之》《唐代行书技法40例》等10多部著作。


“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

——于钟华访谈

□本报记者黄俊俭

黄俊俭:近年来,你曾受邀到上海浦东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湖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做了近百场的演讲,你演讲的其中一个题目是《经典书写与通俗书写的差异——书法与写字的本质差异》。那么,在此请你向《书法导报》的读者谈谈书法与写字的异同。

于钟华:近年来,朋友的邀请确实很多,不在这里一一感谢了。除了《论语》《周易》《老子》《庄子》等之外,我讲得最多的题目是《经典书写与通俗书写的差异——书法与写字的本质差异》。那么,谈到书法和写字的差异,我总结了五点:

一是两者的目的不同。写字在于美观、漂亮、好看而已,关键在于写字的目的是让人认识。而书法则与审美相通,它的目的在于通过书写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是书法的目的在于空白,写字的目的在于笔画。老子三十章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是这个意思。一般人只看到字的笔画,但书法的追求是要通过空白显现出笔画。

三是书法是建立在写字好坏的基础之上,两者之间有一个还原关系,也就是说,写字好,则书法很容易向写字还原。与历史上的书法比较,当代书法在楷书上有重大的落差。当代书法的楷书和古人相比是落后的,这就是写字差的原因。

四是书法与写字的区别还表现在书法与写字是“敌人”。书法是以写字为基础。但书法中要体现自己的想法,没有想法的是写字。

五是书法是向内的艺术,在于通过书写表达自我的情感和见识等。而写字是向外的,关键在于让别人认识。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庄子等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其实,人类的一些文明成果,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时,都是把它扭转过来向内。因为一般的老百姓会喜欢把书法向外做大、江湖杂耍之类的东西,但书法恰恰是自己内在情感的表达。

黄俊俭:你在高校从事书法研究、教学工作多年,请谈谈你对高等书法教育的思考。

于钟华:第一,高等书法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教育,二是高等教育。高考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成败。因为当前的高等书法教育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它是直接从高等教育开始的。向上有硕士、博士、博士后,但向下没有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存在。这是书法教育的不完善。

第二,现在的书法高等教育,有的学校注重眼前,让学生大量去参赛投稿,这是指向眼前,没有指向高等教育的未来。需要说明的是,高等教育是纯粹的研究机构,一切涉及眼前的技术教学都归于职业技术学院,所以它指向未来,不是当下。我们希望在20年甚至30年以后看到学生的成绩,而不是现在。作为一个学科,高等书法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大家不知道读了书法专业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有哪些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有哪些没有掌握而应该掌握的。所以,在艺术教育里,虽然高等书法教育定性为艺术教育,但我读过的有限的基本艺术文献思考、艺术文献解读里却没有收录一篇关于书法艺术的。从这点看,书法在艺术中接近失语。

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的书法没有学问,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我们在招生时是按照艺术招的,书法的分数本来就不高,而书法恰恰是以学问为基础的。如果胸无点墨,碌碌而为,则人俗字亦俗。

书法在现代化的过程里,我们过多地注重了“点画出入之迹”,向西方学习时忘掉了老祖宗,因而大多数院校注重法度的应验,而忽略了个人的表达,这是书法教育非常失败的一点。按照章太炎的观点,书法的“书”就是“笔曰”,毛笔是我们写字的工具。我们还不如古人的认知,在法度内不能自拔。而这些法度,又是我们总结的结果。那种把笔法等同于就是轮廓线的做法,其实是有些人总结的结果,事实上也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古人追求自然,今人追求张力,这一点区别很大。

还有的学校老师虽然是教这个专业的,但自己并不是专业出身。一个非专业的老师,能够带出专业的学生吗?这种混乱何时能够解决?

还有,书法没有规范的教材。人文科学,你说你的事我说我的事,都是自说自话,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在高校工作,还要认清一点,书法教育属于人文科学,它的培养是学者型而非自然科学的专家,所以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人问学科的代表。

黄俊俭:从你5岁学书始,书法一直是你学习、工作的主线,请谈谈你的学书之路及书法观。

于钟华:的确,从我5岁学书法,至今已经40多年了,书法一直是我工作、学习的主线,明年我就到了半百之年,是可以做一点点总结给学生作参考。我开始学书法时,是跟随着我的父亲练字,我的父亲主要是写苏东坡的《丰乐亭记》,那时我的哥哥也练字,已经写得很好了,所以跟着我哥哥比高低是我学习生活的一大乐趣。后来,到小学毕业时,我又追随张荫庭、罗舒庭——“亳州二老”学习。那时,“二老”教书法不拿一书一纸,侃侃而谈,让我很是仰慕。后来,我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老师。书法是建立在学问之上,学问是书法的基础,这是我跟随两个老辈书家最大的收获。

那时,两位老人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不让别的师兄弟来教我。我是他们最小的弟子,在亳州我没有师弟师妹。我和他们的孙子同年,相当于他们的孙子辈。过去的书家很讲究这一点,在我拜师“二老”之后,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与我以兄弟相称,而他们的孙子称呼我,我则要高一辈。其实,他们的孩子比我大了许多。两位老人当年对我的期望很大,就是因为我的学习好,他们很看重我,至今想来,让我汗颜。

后来,又拜师全显光先生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每次见着我,就直奔主题,不谈废话。他的至理名言就是,书法之所以衰弱是把临摹当成学习书法唯一途径的结果。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勤奋,学到了否定。一个90多岁的老人家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不断地精进。谁能给他提出一点他的缺点,他就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敢于否定自己,每次到他那里去,往往不虚此行。虽然他远在东北,但对我的震撼不断。

第三个我要说的是我的老师陈振濂老师很健谈,当他谈及专业,总要让人振奋。他对于书法理论的贡献有目共睹,我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我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我从他这里学到了专业。书法的天花板有多高、书法的高度在哪里,他会告诉你,使你不敢妄自菲薄。跟着老师后,我就不敢懈怠,唯有专业、专业再专业,他挂在口头的常用语是:“你是专业的,对专业的了解是你的本职所在。”

最后,我要谈到庞学铨老师。虽然老师是搞西方哲学的,20多岁就从政,后又从事领导工作,但却平易近人。他的事情太多,但有一点使我振奋,就是我和我的师弟每次去拜访他,他都鼓励我们两个说话,然后他会说,“我通过你们所说有三点体会:一是……二是……三是……”其实体会的三点就是给我们提的三点建议。谈话后,他会把我们送到小区的大门口,并说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希望我们不要改变。老师是研究现象学的,他给了我现象学的眼睛,我用现象学研究书法就是从他开始的。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大学教授那种从容、淡泊名利,那种修养、见识,让人羡慕。从他这里我开启了现象学研究的路法。

黄俊俭:回顾几十年来的书法之旅,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

于钟华:回顾几十年来的书法之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书法是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书法是抵制一切名利诱惑的工具,而今天却变成了获得名利的工具,我看到许多书法家在个人简介中罗列了许多展览的成绩,让人很痛心。其次,书法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有幸接触到上一辈、上两辈的书法家,又接触了当代专业的书法家。书法对于老一辈而言,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那时,下围棋的、写诗词的、画画儿的都会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感觉他们的生活每天就是写字、画画儿,是一种风雅的象征。而今天的书法家,把书法变成了一个专业,看似是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种倒退。因为书法的生命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书法失去了日常生活,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那种感知的能力没有了。有一种叫作书法的眼光,是“望”,望气、望神。在人文科学中从诠释学的角度看有一种叫“视域的交融”,就是你看某一个东西时要把你的前见叠加上去,是你在看,它追求的不是客观的事实,这是自然科学的一面。我们追求的既是客观的事实,又是主观的,所以那种临帖很像的追求,是小孩子的所为。苏东坡在许多年前就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法也是这样。今天,书法被当作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了。我们写的都是别人的东西,抄《世说新语》,或抄《唐诗》《宋词》等。虽然这些东西很好,但却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诗词,什么时候有感而发写出来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书法家。现在有的只是书写,从我的研究来看属于源初性的书写。从这个观点讲,书法是民主的,它要让笔、墨、纸、砚都说话,要让众声喧哗,而不是你自己说话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了一言堂。笔、墨、纸、砚,再加上人能够说话的书法才是真书法。这一点恰恰是当代书坛的大佬们需要警惕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控笔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不让笔、墨、纸、砚说话,而成为他一家的表演。

我感触很深的还有如下几点:第一,是学书法不易。唐代的书法是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但满打满算的书法家在今天看来不过10多位而已。第二,要有一个明师做老师才好。我说的“明师”不是名气大的意思,而是明白书法是什么的老师。他要有犀利的眼光、宽阔的胸襟,能够允许学生独立走出自己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学他的东西,人云亦云。第三,我做老师几十年来,真正地体会到老师的对子是学生,没有学生的老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所以,老师要对学生好一点。在学生心里,这个老师好不好心知肚明,回想我们在做学生时,经常议论这个老师读书多,那个老师读书少,所以我在作为老师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我的真实写照。

我的下一个目标,原来是想做一个合格的书法老师,为此而积累了几十年,总的来说还不错,学生对我还比较满意。但是,做一个优秀的书法老师的前提是,舍弃了一个目标——做一个合格的艺术家。所以,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研究古典书法教育和如何成为艺术家的问题。艺术家谈不上成功与否,但艺术家要看到今天的问题。我们知道,今天处在书法史的又一个文字变革期,也就是说,文字由印刷体变成数字化的时候,一切图像即将被数字化取代。具体说来,就是当前的许多匾额是电脑写的,而不是人写的。你实在挑不出来它的毛病,但它就是没有生命。如何反对电脑体是书法家要考虑的。书法是写字有想法,这个想法恰恰是电脑不能为的。培养不俗的思维能力,训练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日日勤奋,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状态。而不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不允许别人批评,以为过去是自己的功劳簿。其实,过去是自己否定的对象,唯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于钟华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3年4月6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