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书法访谈: 胡崇炜访谈

2021年06月10日 23:38:041848人参与0



胡崇炜 ,1963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名城、书法之乡”联谊会副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采访时间:2013年6月

  采访地点: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办公室

  记 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练字的?

  胡崇炜:入伍前就特别喜欢书法,真正开始练字还是参军以后,那是1984年。

  记 者:那时候您多大了?

  胡崇炜:那时候21岁。

  记 者:大家都说您练字练得特别辛苦,白天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只能晚上练。可是晚上有时候没电,您打着手电都要练字,是这样吗?

  胡崇炜:是这样的。部队规定晚间九点钟必须熄灯,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就自己打着手电,盖着被子练字。这个经历是有的。

  记 者:盖着被子练字?

  胡崇炜:把被子蒙在头上,光透不过来,在被窝里头用手电筒照着悄悄练字,有的时候,弄不好墨就洒了,搞得被子、褥子上都是墨。这种艰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后来随着个人进步,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但因为有了与过去艰苦的对比,我在生活上特别容易知足。

  记 者:我听说有时候部队驻训在老百姓家,没有桌子,您就在炕上用报纸练?

  胡崇炜:入伍头两年,部队驻训到老百姓家,没有写字的桌子,就趴在炕上练字,用的纸就是战友们看过的废报纸。

  记 者:您28岁就拿了全国的大奖,您当时特别骄傲吧?

  胡崇炜:1992年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中我获了全国奖,那时我28岁。与今天的获奖作者比不算小了,但在当时还可以。我是第一次入选“国展”就获奖了。虽然很高兴,但心里又有些忐忑,我自问,这是碰上了呢,还是我本身的水平就够了呢?这次获奖,给我的压力不小,但也觉得前方的路更远了,我发现书法更深邃了,从此以后探索的劲头更足了。也就是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才有了后来一次接着一次的获奖。我大概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获奖有十多次,每一次得奖都是对自己一个时期的总结。我最遗憾的,就是我没有得过像“兰亭奖”这样的最高奖。我觉得书法像海洋一样,永远游不到头,达到它的彼岸大概也就是人生的尽头了。

  记 者:您在从事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来点拨您,是这样的吗?

  胡崇炜:说起我的求师之路,有这样三个经历。最初学书法的老师是王玉斌老师。王老师现在已经70多岁了,在沈阳,还经常到我这儿来,当年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书法的时候,是她把着手,一笔一笔地教,把我领进书法大门;第二位老师是军旅书法家朱寿友老师。朱老师指导我临了很多帖,包括魏晋、唐宋的,这些碑帖的临写对我后来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再后来认识了聂成文老师。聂老师是从整个创作上引导我,这个时间跨度很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这20多年间,聂老师在引领和校正我的学习思路和方向。后来我转业到辽宁书协,离聂老师更近了,他对我的教导更直接了。有了这样的好老师才有了我书法学习创作的不断进步,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记 者:您为什么最后会选择章草作为自己艺术上的追求呢?

  胡崇炜:我选择章草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我最初创作的时候,偶尔地探索用章草去写就能找到感觉,从而对这种书体很敏感,然后情有独钟。第二,写得多了,对章草的认识越来越深,认识到章草的古拙之美正是我的追求目标。

  记 者:当时书法界流传着柳公权赵孟頫书法不可学的说法,但是您不是这样认为的,是吗?

  胡崇炜:我认为,凡是经典的东西,都是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贤能之人公认的经典,这些都可学。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去把握着学,怎样从中吸取那些好的东西,比如说柳公权的字,有点板是其不足,但是,他那种清劲旷朗无尘,以及对笔的那种控制力,我觉得可以从中受益。我最初入门的时候就是学柳公权,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他对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为我用笔、驾驭笔的能力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关于赵孟頫可不可学的问题,争议是很大的。我对这种观点不完全赞成。赵孟頫是继承“二王”之大成者,其艺术成就很高,只要学得得体,同样会受益,在近30年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有不少学习赵孟頫的成功者。这说明赵孟頫的书法是可学的,关键是要得法。

  记 者:您认为“创新”在整个书法创作中起什么样作用?

  胡崇炜:不断提倡创新,这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有关系。但是在书法这门特殊的传统艺术面前,我们对创新应该有其特殊认识。在严格的继承传统基础上,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我认为这是一种创新。如果脱离了传统,自己去寻求一种新的途径去创新,就容易走入歧途。一言以蔽之,一个书法家应该在不断地吸取传统当中寻求自己的创新,而不应该是脱离传统的创新。

  记 者:为了强调传统的重要性,您作为辽宁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举办了26年来辽宁省首次的临帖大赛。我想问一问,当时有多少人参与了?胡崇炜:这个大赛是针对省内近几年对临帖有一些偏颇的认识,我们省书协主席团决定在2011年举行全省临帖大赛。大赛要求原原本本地去临帖。投稿的人很踊跃,大概达到了近两千人。大赛要求,既写一件临帖的作品,还要创作一件作品。为啥这样设置这次大赛呢?就是考虑到你临了,你学没学会,要通过创作来检验临帖的效果。这次大赛有效地推动了我省的临帖与创作水平。

  记 者:您虽然倡导书法艺术必须回归传统,但是您也反对那种书法界存在的伪学传统的现象。您觉得这种现象会极大地阻碍书法的繁荣发展,是吗?

  胡崇炜:是。近两年全国书法理论界有人提出来叫“伪二王”,我针对书风雷同化和学习传统表面化的问题,写过一篇文章,叫《伪学传统现象》。为什么说伪学传统呢?就是我们有很多学习者,学古人很费劲,写起来不得要领,于是就学现代人写传统写得比较好的,这样学很快,看上去是“古法”,但缺少根本,终究不得“真经”。我写的那篇文章,属于有感而发。当时发在《辽宁日报》文化版上,一天时间内被40多家网站转载,由此可见,这件事也是大家都关注的。

  记 者: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尚式、尚势、尚变、尚趣、尚情等等。您觉得当下我们书法追求的审美趋势是什么?

  胡崇炜:作为当下之人,我们没办法去判断未来对我们这个时代是怎么样一个评价,但是有一点我们目前是可以感知到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书法更推崇艺术化,推崇美术化,从而减弱了文化对书法的极大影响力。我觉得这是我们当前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美术化也好,艺术化也好,当然是“展厅效应”所必需的。但是,文化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里面“硬伤”还不少,经常出现错字、别字,包括对书法载体当中需要的内容有没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呢,我觉得作为书法家,应该把文化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去关注,这是我们当下一个不该忽略的问题。

  记 者:关于当代书法家应该书写什么内容,是书写古人的内容,还是要创作一些新的内容,您的看法是什么呢?

  胡崇炜:我的看法,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尽可能地贴近我们这个时代。我觉得当下的书法家包括我个人在内,应该多读书。我们可能不是诗人,可能做不了文学家,但是我们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在我们的书法作品里面,可能不是我们写的诗词,但是,能看出来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很有文化,这也同样是让人敬重的。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