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书法作品_当代书法网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_王羲之兰亭序赏析800字

2019年01月13日 10:46:4421853人参与0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_王羲之兰亭序赏析800字

一、楷书打基础

    行书实际上是楷书的快写,其点画和结体无一不以楷书点画结体为基础。因此,写好行书的前提是写好楷书。没有良好的楷书的基础,行书就永远无法写好。从一开始就写行书是许多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因此,要想写好《兰亭序》,就必须先将楷书基础打得牢固扎实。王羲之的楷书作品流传不多,且多小楷,如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乐毅论》《孝女曹娥碑》等。《黄庭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尚有不少疑问,宋代著名学者黄伯思在其名著《东观余论》中曾加以辨析。即使以上几种法帖都是王羲之所书,练好它们也不足以保证能够写好《兰亭序》帖。因为以上几种法帖都是小楷,结体局促,点画的书写受到束缚,不适合写大得多的《兰亭序》书法。因此,应将楷书学习的重点放在唐代楷书上,选择著名的唐代楷书作品加以联系,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酸泉铭》《皇甫诞碑》;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等。通过楷书的练习,把握了最基本的结体规律,并对笔法的运转流动有了较好的理解,然后再开始练习行书。

二、循序渐进

    在练习《兰亭序》之前,可以先练习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镌刻于唐代初年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虽然晚出,却非常能够反映王羲之书法的风格和水平,因为收人《圣教序》中的字都是僧怀仁费尽心血从当时社会上所流传的王羲之书法真迹之中挑选辑录而成的,不仅忠实地摹刻了原字,还充分地照顾了文字之间的气韵连贯,因此使得原本辑录而成的《圣教序》看上去就像是王羲之一气呵成一般。与《兰亭序》相比,《圣教序》收字更多,笔法变化也较多,常加练习可以更快地熟悉王羲之的运笔习惯和结字特点。如果将两者常常加以横向比较,就更加容易理解相互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别,更有利于理解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学习《兰亭序》的进步速度也能够更快。

三、行书与楷书的区别

行书与楷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楷书静,行书动。

楷书的点画按照均衡、平实等基本结字要求摆放,点画本身更要求坚劲,有力度感。从表面上看,楷书的点画是静止的,点画之间的呼应感不如行书那样明显。行书除了要求点画有质感,坚韧遒劲之外,更要求点画之间相互呼应,精神贯注。这种呼应和贯注主要通过点画之间在笔迹上明显的映带关系加以实现。在欣赏行书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眼光顺着一个字的起始笔画依次运动,就会感受到贯穿于行书点画之间的那种强烈的流动感。能否体会这种流动感并在书写过程中加以运用,是我们理解行书点画,并在临写和创造过程中赋予行书以生气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常说一幅书法作品生意盎然,或生机勃勃,实际上就是指这种贯穿于行书点画之间的流动感,它使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起生命的生机,体验到蕴含于行书点画之中的生命的韵律与节奏感。古人曾用“流美”一词来描绘他们所体验到的这种生命感觉。如袁昂《古今书评》说:“臣谓钟w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倔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薄绍之书字势蹬跄,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梁武帝萧衍在评价古今书法家优劣的时候,说索靖的书法“如飘风忽举,鹜鸟乍飞”;师宜官的书法“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讲的都是贯穿于书法点画之中的生命感觉。

兰亭序局部.jpg

兰亭序局部

    楷书严谨,行书散慢。

    楷书因为必须严格遵守点画的分间布白规律,所以点画的摆放要求非常严格,稍稍挪动位置就成为败笔,就会影响到整个字的形象好坏。历史上的楷书名家之所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全在于其所书写的点画外在特征相互区别,而点画摆放的位置要求则基本一致。行书则不然,不但点画摆放自由随意,而且点画形态也千差万别,就像人的面孔。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面孔,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行书风格。有多少个书写者就会有多少种行书风格。只是千差万别的行书风格因其气韵特质不同而审美价值不同。好的行书作品,其点画形质一定符合人类在追求形式感方面的审美要求。因此有理论家就认为书法是一种讲求形式美的艺术。虽然形式之美是书法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却不能完全代表书法之美。因为书法点画自身的形式感还反映出作者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文化修养高的人能够更快地在行书的书写中找到符合审美规律的点画形体并加以表现。

四、《兰亭序》的临摹

      "临”与“摹”是两个概念。所谓“临”是将原帖,即学习的对象放在对面,再铺纸执笔,照着原帖的样子写,写得越像越好。这样临写不但要求对原帖的点画结体仔细揣摩,更要求笔下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写出的字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原作。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无论何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临写了较长的时间,已经有了初步的水平,临出来的字比较接近于原帖了,也仍然需要继续努力。所谓“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形似与神似。形似比较容易,神似却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做到形似也许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充分理解原作的神韵,将其充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笔下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还由此而提高一步,不断出现新意,或将自己所临写过的古人作品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就需要数十年,甚至毕生的精力。以王羲之的《兰亭序》而言,一千多年以来有无数人临写过,只有褚遂良、赵孟顺等寥寥数人所临写的作品比较能够得《兰亭序》的神韵,其余皆可置之不论。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同时,对神韵的理解还与临写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解相关。文化修养高、艺术领悟能力高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兰亭序》的神韵,否则根本无法接近这个领域。文化修养不高而只知道练习技巧,无论花费怎样的精力,最多只是一个写字匠人。

    临帖一般有放临、通临和背临几个阶段。本书将原帖放大,字的点画脉络可以看得比较清楚,适用于放临。放临一段时间,对帖中各字比较熟悉了,可以改为通临,即将《兰亭序》的原帖找来,从头到尾临写。通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各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全篇气韵的连贯。等熟悉全篇之后,再背临,即凭记忆临写,然后再与原帖对照,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对原帖的理解也因此可以大大深人。

    所谓“摹”,就是将一张透明度较好的白纸覆盖到原帖之上,再用手中的毛笔照着映过白纸的字迹书写,写得越接近原来的点画越好。古代的“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将蚕茧纸一类透明度好的纸蒙在原帖纸上,用细笔钩出原字的轮廓,再用黑墨填实。这种方法常用来制作古代法书名迹的副本,我们称为“双钩本”或“填廓本”。好的双钩本或填廓本连原帖的飞白都能够比较重视的再现出来。在刻帖风气并不流行的时候,这种双钩本或填廓本是加大法书名帖传播的好方法。一幅好的书法精品可以用这种方法反复复制,以利传播。如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好的《兰亭序》摹本就是相传为冯承素所摹的本子,这种摹本最为接近原迹。而传为褚遂良和虞世南临写的两本《兰亭序》与冯承素摹本相比就要相差很多。“摹”对初学者非常必要,通过反复的摹写,可以尽快熟悉原帖的点画特征和运笔顺序,熟练到一定程度再将原帖抛开,由“摹”而转变为“临”。即使临写得十分熟练了,偶尔遇到不好把握的字或点画,还可以采用“摹”的办法加深印象。

兰亭序局部2.jpg

兰亭序局部

    临摹《兰亭序》所使用的毛笔最好使用狼羊兼毫,柔韧适度,便于书写。无论是什么样的点画,都要特别注意它的起笔与收笔,点画运笔过程中蕴含的节奏感也须多加注意。书法的精神气韵常常通过点画的精微之处表现出来,于精微处见精彩。掌握基本形状比较容易,但只掌握基本形状却会失之粗糙鲁莽。

    初学写字,运笔忌快。自然熟练之后,运笔的速度会自然增加,书写的速度也会加快很多。即使如此,书写速度太快也会造成空疏的毛病,一笔直下,缺乏含蓄,失之流滑,一旦形成习惯,就非常难以改变。

    学习《兰亭序》,不能将眼光只放在《兰亭序》本身,而应将传世的王羲之书法作品都作为临摹学习的对象。王羲之的传世作品曾经非常之多。据史料记载,唐代初年唐太宗动用朝廷的力量搜集王羲之的传世作品,其数量达到几千件,但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失传了,只有少部分流传至今,而且都是唐代的双钩摹本和临本。其中比较可靠的王羲之作品包括著名的草书十七帖》,以及《丧乱帖》《姨母帖》《初月帖》等。从中年到晚年,王羲之每个年龄段的书法作品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别,并不完全统一。在临摹《兰亭序》的同时,我们应将王羲之传世的其他作品买来观摩,不断揣摩其作品之间的差别与各自的风格神韵,这样进步起来更快。目前市场上收录王羲之作品最多最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王羲之书法全集》,该书将王羲之传世的所有作品都收录其中,并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刻本以资读者比较学习,十分实用。

    行书的书写,其点画运笔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各人点画造型风格的不同。临摹的目的是学习,而学习的第一阶段要达到“像”,从造型到气韵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作。熟练之后,再转而临写其他书法家的作品,逐渐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每一个书法学习者的必经之路。


推荐: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