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书法作品_当代书法网

王羲之楷书代表作

2019年01月12日 16:30:0340534人参与0

王羲之楷书代表作有三个


黄庭经乐毅论、佛遗教经

下面有此三帖的高清图片。


说说王羲之

    魏晋时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贵族子弟到了“弱冠”之年,甚至是更少的年龄,就能获得官衔步人仕途,而起家又往往是秘书、著作。(初学记)卷十二,《秘书郎》条载:“此职与著作郎,自置以来,多起家之选。在中朝或以才授,而江左多仕贵游,而梁世尤甚。当时谚日:上车不落为著作,体中如何做秘书。”按照王羲之的出身与门第,他应该是很早就可以出来做官的。他的兄弟辈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助都刚过了“弱冠”之年,即获官位并先后做了侍郎、太守、将军等等。王家子弟以外,到处为王羲之延誉的周m二十岁刚过,便袭了父亲武城侯之爵,拜为秘书郎。相比之下,早过弱冠之年的王羲之却依然一介布衣。王羲之说他自己,“吾素自无廊庙志”,并且一直推辞从伯父王导对他的举荐。

    曹魏时代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最初的设计当然是为了选贤举能,历史上也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权力掌握在察举之人中正的手中,同时又由于中正出身于豪门权族,不能做到“贤有识鉴”.实施时间一久,流弊也就暴露出来了,逐渐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反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尚书左仆射刘毅上书《论九品之弊》,痛陈中正操人主之威福,品评人物并无客观标准,乃至对一个人的评价,十日之内就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的不正常现象。出身望门的、有背景的、沾亲带故的,即使是庸才,照样得到选拔与任用,而真正有才华的出身寒门的,即使是被推荐了,也只能在低微的官阶上徘徊,得不到进一步的升迁,更多的人因为无人举荐,却被扫V于仕途之外。诗人左思在《咏史诗》中说:“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宵蹂高位,英俊沉下僚。”可谓一针见血。但是,这是由历史、制度、时间形成的,说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了。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想要从制度上加以根本的改革,显然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弄得不好,连政局都难以稳定了。所以,这项不合理的制度,仍为权贵所维护,也被顺延着执行下去。

    史载,出身第一流高门的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七品)”(《晋书·王述传))。当时,东晋刚刚建国,需要选拔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实各部门的官僚阶层管理事务。作为开国元勋的王导,沿袭旧制,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一揽子向司马睿推荐了一百余人,担任政府的各种职务,时人称之为“百六椽”。其中也包括刁协、王承、卞壶、庚亮等这些出身高门且有才能的人,后来他们也都在东晋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王羲之才华出众,清鉴贵要,“爽爽有一种风气”,确实是当时的一个杰出人才。

    那时,他熟读诗书,写得一手好诗文;他又健于谈论,与人谈玄,满腹经纶,以“辩瞻”而名闻遐迩;他品评时事、减否人物,常常不给人家留面子,又有了“骨鲤”的美誉;善饮酒,更是不用说的了,“一筋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他明白地写在(兰亭集序)中的句子。他的风骨气度,“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庚亮称其“逸少国举”,是全国推重的一个人物。史书上说他“少有美誉”,也是没有可以异议的。刘绥“灼然玉举”,被人称为“在千人中也突出,在百人中也突出”的一个人物,王导以为王羲之不减刘绥。十三岁那一年,王羲之去拜访老前辈、有“三日仆射”川之名的周m,被周0“察而异之”,从此成为忘年交。有一次,周m在家里请客,高朋满座,宾客如云。王羲之谦虚地坐于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古人称之为“末坐”。可是没有想到,周老伯“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把刚刚炙熟的牛心割下来让他先品尝。而世人“时重牛心炙”,这样高的礼遇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少年王羲之由此而知名。至于他一直热爱着的书法,早成气候。当年,他给庚亮写信,一手漂亮的章草,使庚翼叹为观止,因而写信与羲之说:“我过去收藏有张伯英的章草十帖,南渡过江时走得狼狈,也不知道丢失在什么地方了,于是经常叹息这样精妙的墨迹从此永远见不到了。偶然之间看到足下答复家兄的尺犊,如神之明,精彩之极,使我顿时感觉好像看到了先时的旧物一样。”而庚翼是当时的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眼界是很高的。这样一个评价,已经不低了。早年,王羲之虽有书名,却不如都惜,也不及庚翼。庚翼甚至对他有“家鸡野鹜”之消,现在却认为“伯英再生”了。

王羲之楷书《黄庭经》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