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书法作品_当代书法网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

2019年01月12日 16:50:5924438人参与0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


王羲之上庐山

    江州(今江西九江),地处长江沿岸,东晋时或治柴桑(今九江市西南),或治半洲城(今九江市西),或治滋口城(今九江市),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两省,湖北陆水以东,长江以南及湖南春陵水中上游以东地区。

    江州是东晋的一个粮仓,又居荆、扬之间的军事要冲,地位非常重要。曾几何时,庚亮与王导之间为争夺江州的控制权成为政局的一个焦点。咸康六年(340)之初.庚亮病故,随后,都鉴、王导亦先后死去,东晋的“三巨头”都已退出历史舞合。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允之亦亡于该年十月。王羲之出任江州刺史是各方面能够接受的。就这样,他由武昌匆匆走马江州履新了。

    江州,既有“一山飞峙大江边”(毛泽东诗)的庐山,山上有裹在烟雨中的寺院楼台,辖区还有道教圣地龙虎山、三清山……自然、人文,皆为可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a《文心雕龙·神思》)。一颗敏感的诗心是可以识尽世间好山水的。然而,等待着王羲之的却是哀鸿遍野、饿9千里的烂摊子。翻开史书,触目皆是“白骨涂地”、“无复耕者”、“死者大半”这样一些惊心动魄的词语。由于灾情严重,民不聊生,“仓库无旬日之储,三军有绝乏之色”。王羲之决心实行禁酒,这虽然是江州的破天荒第一次,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写信告诉朋友说:“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解米,乃过于租,此救民命,当可胜言。”

    禁酒可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历史上曹操虽然禁过酒,但只是为了办事。事情办好了,他也照样喝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兴酒量还不小呢!所以恃才负气的孔融t’]就要挖苦曹操,说是“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他经常和曹氏抬杠,很不讨曹操的喜欢,后来曹操借故把他给杀了。王羲之草书千字文。然而这不过是个表面现象,实质性的问题是孔融不改旧习,以文坛领袖自居,闹得“宾客日盈其门”,让人不放心了。

    两晋南北朝时无论贫富贵贱,饮酒已成风气,“止则操危执舰,动则v槛提壶”(刘伶《酒德颂》)。名士与酒更是难解难分。刘伶病酒,阮籍醉酒,王忱无酒“便觉形神不相称”,阮修肩扛杖头钱,一个一个酒家喝过去,潇洒而不拘……壶中日月,杯里悲欢,妙处真是难与君说。一个人有悔恨要缓解,有回忆要追念,有痛苦要平复,有空中楼阁要建造,都要乞灵于酒。这酒,能禁吗?面对社会一片反对声,王羲之不为所动,“守之尚坚”。正是凭着他的卓越才能和一丝不苟的处事,江州重新获得了生机。

    度过了饥荒,百姓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王羲之这才深深松了一口气。这时候,他性喜山水的天性,告诉他应该上庐山看看了。是呵!庐山,司马迁登过的庐山,所谓“神仙之庐”的庐山,就在他的治下,一年多来他只在山脚下凝望过它,那裹在云里雾里的样子,让他无法猜测它真实的形象。它在大江边上拔地而起,气势应该比蒙山更加壮观吧?山一高,云就缠绵,在山上看云卷云舒,感觉又会是怎样呢?那一天,他也像司马迁一样从南坡登山,然后爬上碧霄峰,再折到含都口。南眺北望,长江如一根飘带,五老峰矮了下去,锦绣谷在云浪的拍击下,横看成岭侧成峰……步移形换,变幻无穷。他想:如果能够经常到山上走走,尘俗皆忘,也就把烦恼丢进了山中,人生应该是另一种景象了。于是,他想到建别墅,以后朋友来了,家人来了,也就可以在山上住下来。王羲之草书千字文。他在金轮峰下、玉帘泉边,挑选了地址。这应该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处别业,边上有他练字洗笔的墨池。据说,王羲之卸下江州刺史之职以后,斌闲六七年,躲在庐山潜心于书艺。楷、行、草诸体并进,博精群法。他每日写字毕,洗笔洗砚的墨池,至今故迹犹在。后来,他离开了江州,又把这处别业赠送给了西域僧人达摩多罗,也就是庐山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寺庙,叫归宗寺。七百余年以后,“三苏”之一的苏辙走进了归宗寺,睹物思人,很是感慨,留下七律一首,诗曰:

来听归宗早晚钟,疲劳徽上萦霄峰。

基池漫全澳中石,白塔徽分岭上松。

佛宇争雄一山甲,僧橱坐待十方供。

欲游山北东西寺,岩谷相连更几重。

    由于王羲之在江州的政绩和民望,于是,要提拔和重用王羲之的话题被一再提起。“朝廷公卿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王羲之“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晋书·王羲之传》)这就让人不明白了:既然人了官场,现在又有了升迁的机会,却又“不就”、“不拜”,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弄得推荐他的人都不高兴了,朝廷上也有了这样那样的一些议论。原本就妒忌他的人趁机散布种种流言,说他自私,置个人利害于国家之上;说他野心很大,还嫌官小呢……文友扬州刺史殷浩[l1着急了,连忙写信给王羲之。信是这样说的:

    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

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

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裕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

    人的使用是与政治的盛衰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国家的兴盛,不是朝廷适应你的想法.而是你应该服从于朝廷的安排。既有批评,又有开导,话说得是很中肯的。而在这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又是权力这只魔手的一个操纵。王羲之,不过是桓温与殷浩矛盾焦点上的一枚棋子。于殷浩,是欲以王羲之为其羽翼;于桓温,又觉得王羲之没有野心,于他无碍。王羲之在给殷浩的回信中说,他并不是不肯为国效力,只是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在地方工作,如果需要,即使是“关陇、巴蜀皆所不辞”。要知道,那时五胡乱华[嘴了,关陇地区是后赵石虎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当年“石虎之乱”,穷兵续武,强征民丁近百万人投人战争的火海,南征北战,永无休止。而巴蜀地区则为成汉李势拥兵盘踞,皆属虎狼之地。刀砍猛虎,箭射天狼,“宣国家威德”。王羲之草书千字文。王羲之甚至准备着初冬时节就走马关陇、或是巴蜀。他愿意提着脑袋效力的地方,别人愿意去吗?就像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没有一个人的灵魂比王羲之更纯洁、更无私、更博大了,如同贝多芬所说,“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王羲之在表明心迹以后,迫于压力,从江州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将军。活着,身不由己,就像被什么东西选择的结果一样。那一年,是永和四年(348),王羲之四十六岁。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2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3


推荐: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