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篆书作品

刘自坤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篆书入展

2020年04月13日 22:33:2113495人参与0

刘自坤,字阔甫,号阔斧堂、小芝兰室、豆胆大将军,江西兴国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选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提名奖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

第七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优秀奖

西泠印社2012年诗书画印大展篆刻单项奖

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

“锦溪杯”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银奖

第五届全国“康有为奖”书法评展创作

第五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入展

第七届全国篆刻艺术作品展入展

首届“邓石如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入展西泠印社第七、八、九届篆刻评展

江西省首届篆刻艺术展一等奖

入展当代印坛新锐提名展

参加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九十周年—江西篆刻提名展

有作品在《中国书法》、《人民网》《江西日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媒体发表,江西电视台、赣州电视台有采访报道。


作品展示

刘自坤:十二届国展篆刻这盘菜做法不错,但味道一般

如果要谈十二届国展篆刻作品,那么有必要聊聊国展评选结束以后的圈内反响。这次评选篆刻是最早评完的,虽然评完以后没有马上公布名单,但是圈里多少还是有点风声。主流的传闻有两个:一是,大量高手落选,其中不乏兰亭奖得主以及多次入展国展的老江湖;二是,文字审读太严,终评入展作者一百多,文字审读拿掉二十多,最终入展八十多。据说所有入展的八十多人,只有十几个人没有文字问题,被拿掉的二十几人是指文字有严重问题的。

那么到了展厅看完所有入展作品以后,便有了标题所言:十二届国展篆刻这盘菜做法不错,但味道一般。我们结合八届篆刻展来对比分析就能感觉到这次国展的篆刻评审还是比较准确的拿捏住了一些节奏。

   首先,是对盘条印的适当控制,八届篆刻展莫名其妙的入展了十来件盘条印,大部分出自同一个省,甚至可能是一个老师指导出来的。其中一位作者在工艺方面复古,还被提名点评,在展厅格外引人注目。甚至某些评委都在向作者现场讨教制作工艺。我想盘条印固然好,也代表了古代印风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盘条印做作的成分太重,朱白文难以统一,难以出新等等局限性,所以盘条印的发展空间很小,因此不必大肆提倡。但是八届篆刻展这样的印风有泛滥局势,尤其是出于对工艺复古的好奇而提名点评也势必造成跟风现象。那么十二届国展这种现象得到了很合理的控制,那位八届篆刻展靠工艺复古获得点评的作者落选了。但是也有一件盘条印入展,而且十二届国展入展的这件盘条印作品,是我所见过的盘条印作品中最精彩的一件,入展合情合理。可以说盘条印这方面评委们的拿捏恰到好处,值得点赞!

    二是,对一些以工艺取胜的作品控制的比较合理。八届篆刻展入展了很多件整纸拓的印屏 ,有的还被提名点评。听说展览的时候某些大佬还说要大力提倡印屏整纸拓。也许是少见多怪吧,说实在的整纸拓只是一种工艺,并没有什么难度。实在不会也可以出点钱找拓娘代劳便是。艺术的评审必须坚持艺术为原则,不能被艺术表面的花衣裳迷惑了,想当年的“广西现象”如今看来似乎也只是一个笑谈而已嘛。记得八届篆刻展还有一些凿铜印的作品入展,也有被提名点评的。这也是一种以工艺取胜的现象。

    第三,总体作品取法平衡控制的比较合理,一些不科学的跟风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当今篆刻,多年以来以写意古玺和工稳印为主线,以致趋于泛滥。那么这届国展古玺和工稳印占比都有所下降,取法秦印以及将军印的作品有所增加。同时楷书入印、甲骨文入印、隶书入印的作品也有几件。应该来说这个尺度是不错的,但是对流派印的扼杀略显无情。对于大印面写意古玺以及多字工稳印的适当遏制也是合理的

     所以,篆刻组的评委们在评审尺度的拿捏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个展览的成功,除了要把握准确导向,更应该把精彩的作品呈现出来。那么这次展览的作品整体偏于平淡,有一些不良现象蔓延。

   首先是跟风现象还是比较明显。有些作品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跟某位老师学的,这种现象令人很担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师,篆刻家开班带学生是很好的事情,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篆刻,二来也可以使自己拮据的生活得到改善。但是作为老师如果只会把自己的技术手段交给学生,那自然是很低级的。一个优秀的老师更多的应该是给学生引导艺术方向,而不是以自己为范本进行复制。其次是学生本身,学习艺术不能从根本上认知艺术的本质,出于对老师的盲目崇拜以及拿来主义的便利,以致于表面进步明显,也入展获奖,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是病入膏肓。由于学生模仿老师,老师落选,学生入展,出现这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果宏观来看入展作品,我们会发现,当下篆刻作者的综合能力还很欠缺。比如前文所提的文字错误问题,如此大面积的文字问题,充分说明了篆刻作者在古文字考证方面的不足。最近的篆刻展都采取命题和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投稿方式。所以我们在展厅就会发现,命题内容刻的精彩的非常少,自选内容倒是有些不错。这就充分说明了篆刻作者的创作能力还不够强大。刚刚我们讲命题内容,命题内容的选择相信是组委会再三斟酌的,因此既有内涵又符合当今的时代环境。可是作者的自选内容当中,选词很初级,可见篆刻作者平时读书还是不多的。边款是反映一个作者书法水平、控刀能力的最直接窗口。可惜很多入展作品的边款比较弱,书体多样性,形式多样性不够。很多作者的印面刻的不错,但是对待边款的态度实在随意。

    展览应该是当今书法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手段。那么一个艺术门类如何才算有进步?是取法的多样性吗?是技法的纯熟度吗?是展示方式的新颖度吗?显然这些都是艺术的基本支撑。那么艺术本身的进步一定是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面貌的多样化。整个展厅我们很难去说什么风格的问题,因为这样的作品在展厅根本没有,整个展厅似乎是一堂基础普及课程。老作者,虽然水平很高,但是多年来在艺术语言方面并没有什么改变,读来索然无味。那么高手们是不是应该更有艺术探索的勇气呢?也有一些有个性、有探索性的投稿作品,在这种投票制评选机制下,最终没能入展。因为任何艺术的探索与创新都会面临一个被部分人无法接受的问题。那么在面对评选机制既定的情况下,评委们的眼光和胆识以及责任担当应该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盘菜做的好不好吃,食材很重要,但是好食材更需要好厨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