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历史名家书法作品 » 宋代书法

蔡襄小楷《茶录》全卷欣赏

2020年02月26日 16:54:1710912人参与0

《茶录》是蔡襄书法代表之作,是其难得仅见的小楷法书,无一倦笔,颇有二王楷法,端重飘逸,受到同代及后世的赞誉。

蔡襄    茶录/古香斋宝藏蔡帖   小楷   纸本    29厘米x192厘米

蔡襄《茶录》作于宋皇佑时期,是蔡襄有感于陆羽 《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正文约800字,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提出茶色、香、味俱佳;下篇论茶器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其实是对北宋风行“斗茶”的总结和规范。《茶录》是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标志着北宋饮茶提升到了更为艺术的程度。

全卷欣赏 

局部欣赏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宇君谟,谥忠惠,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宋代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并称“宋四家”。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宫。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知福州,转福建路转运使,监造小龙团茶,名重一时。后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知福州、端明殿学士知杭州。他还是一位书法家,苏轼奉为“本朝第一”。其著作有《端明集》(一作《蔡忠惠集》)

蔡襄生于茶乡,习知茶事,又两知福州,采造北苑贡茶,为家乡造郑宅茶,茶文化造诣颇深,是第一个把福建茶推广到全国名闻天下的人。《茶录》作于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订正刻石,拓本今存。《茶录》传世版本达十余种,目前以《四库全书》所收《端明集》为底本,参校其他诸本。

序跋有自序,治平元年后序,同年欧阳修序。

宋代的龙凤团茶,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丁谓为人狡黠,好媚上。他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曾造大龙团以为贡,并著《茶图》,详细介绍各类贡茶的采制方法。蔡襄对造茶工艺作了改进,将原来一斤八饼的大龙凤团茶改制成一斤二十饼(一说二十八饼)的小龙凤团茶,使贡茶尤为精美。上至皇室,下至达官显贵,无不对此珍视叹奇,一时赞美之声不绝。熊蕃《御苑采茶歌十首》之一云:“外台庆历有仙官,龙凤才闻制小团。争得似金模寸壁,春风第一荐宸餐。”《渑水燕谈录》中载:“仁宗尤所珍惜。虽宰臣未尝辄试。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宾出而传玩。”小龙团茶的创制,无疑促进了当时制茶水平的提高,但在封建贡茶制度的重压下,百姓负担也因此更为沉重,所以后人对此也不乏讥讽,说蔡襄“作俑者可罪”、“瑞明千古污”、“一代名宦家,青史留疵瑕”。苏轼在《荔枝叹》中指责:“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察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蔡襄善于鉴别茶叶,后人誉之为“中国第一品茶专家”。他在《茶录》中说:“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墨客挥犀》记载有蔡襄鉴别石岩白茶的美谈,说的是建安能仁院的寺僧们采制了八饼石岩白茶,分送给蔡襄和京师内翰禹玉各四饼。岁末蔡襄奉诏进京时,去访禹玉。禹玉命弟子取最好的茶招待蔡襄。蔡襄捧瓯未尝,就说:“此茶极似能仁石岩白,公何从得之?”禹王不信,取茶贴查验,果然被蔡襄说中。

蔡襄喜欢斗茶,常常亲自参与。他在《茶录》中对点茶法述说尤细。传说蔡襄与苏舜钦之兄苏舜元(字才翁)斗茶,蔡用上等团茶,配惠山泉水;苏所用的茶不及蔡,但用竹沥水烹煎,结果胜了蔡襄,可谓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啊!

蔡襄一生,爱茶至深。他写有茶诗20多首,多以题茶事为主,而且每次挥毫,必以茶为伴。欧阳修十分了解蔡襄的这一嗜好,故在请他为自己手书《集古录目序》刻石时,备龙团茶、惠山泉水用以“润笔”。蔡襄大喜过望,连称“太清而不俗”。蔡襄年老时因病忌茶,但他对茶仍情同故友,常“烹而玩之”,正可谓是“衰病万缘皆绝虑,甘夺一事未忘情。”


附 《茶录(全文)》

宋·蔡襄

【注释】

1、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为北宋官职名。起居注,我国古代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册籍。《隋书•经籍志》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2、丁渭茶图:丁渭(966~1037),字谓之,苏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贡茶,创制大龙风团饼茶。著有《北苑茶录》三卷。

上篇  论茶

 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藏茶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 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罗茶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候汤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胁盏  凡欲点茶。先须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下篇  论茶器

茶焙 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 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 ,不入用。

茶罗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后  序

臣皇柏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藁,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舛谬。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治平元年5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来源: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