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书法学习中的能力培养是方法论范畴的问题,既可以指师生学习的能力,也可以指教师教学的能力两个层面。书法学习中的能力培养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大方面。观察力、领悟力侧重于认识能力,模仿力、创造力侧重于临写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书法学习 能力 培养
热门文章推荐
书法艺术的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现代的书法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尽可能把书法变成日常书写的一部分,笔常在手,不让书法脱离生活;一方面又要改变盲目强调学习数量和时间的做法,侧重书法学习中的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书法学习事半功倍的关键环节,是方法论问题。能力大致包括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创造力四个方面。观察力、领悟力侧重于认识能力。模仿力、创造力侧重于临写与创作的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从事书法教学的经验及自身学习体会,谈谈以上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培养,是让“眼”始终走在“手”前面的过程。学习书法只有“眼高手低”才会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我们学习某一经典范本,首先要仔细读帖,等待有了较深入印象再下手临摹,就会心中有数。如果临写前不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时甚至看一笔写一笔,临写就会生硬做作。黄庭坚在《论书》中谓:“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自随人意。”姜夔《续书谱》中强调“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用运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方法。为尽快掌握字帖特点,我们最好多买几本印刷上乘的字帖,放在常常可以看到的地方,甚至随身要携带一本,一有空就不断读帖,这样可以有效增加读帖机会和时间。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即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运用耳。”读帖与临摹应学得精到,用心揣摩,认真领悟古人用笔、结体的方法,贵在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悟到神妙之处,然后再功夫临摹。
观察的具体方法,可按以下顺序进行:①首先对字帖的神韵进行捕捉,分辨此帖与他帖境界上的细微不同;②对每一用笔的起笔、转折、收笔处细加观察;③对某一笔起笔的走向、落笔的切角、行笔的缓疾等进行分析概括;④对帖中不同横画(或其他笔画)找出区别所在;⑤自己观察并总结出字帖的章法、墨法、结体规律。以上观察方法,要多次巩固,养成由整体到部分、由共性到个性的观察习惯。
要注意培养观察的理解性。我们在读帖中有机械观察和理解观察两种不同情况。机械观察,是靠量的积累识记字帖形式特点;理解性观察,是靠思通形式的因果关系而加以观察识记。两者虽然客观结果相差不大,但动机却不一样,前者是“写字式”的观念;后者才是“艺术学习”的立场。由此就产生了“写字匠”和“艺术家”的分野。我们应致力于培养有理解的观察,在观察时进行积极的思维判断活动。
二、领悟力的培养
书法学习中的领悟力,是对书法形式中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洞察与默契。它以我们已有的观察及模仿能力为基础和中介,对书法的表面现象作出间接、概括的反映。这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可贵能力,它领悟的不是个别的,而是反映一类现象共同属性或本质属性、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规律的能力。领悟力虽以书法的视觉形式为起点和归宿,但它经过了概括和分析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因此,是一种高层次的认识阶段。
培养良好领悟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运用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方法。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书法形式中的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即抽出各种体势之间共同点的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取出来的本质或规律应用推广到一般形式中去的过程,推广的结果即具体化。抽象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概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抽象与概括是相辅相成共同起作用的。为此,要善于分清书法艺术的“变”与“不变”。 经典范本技法语言极为丰富,变化无穷,同一笔、同一字往往有不同变体。研究这些变体,看看范本的丰富性是如何实现的。若干变化中的不变部分便是该帖的书写规律,决定了作品的风格特点。如就用笔说,发现线条中的“质感、力感、节奏感”,并注意在实践中体现这一规律,使写出的线条具有丰富的提按顿挫、疾迟、浓淡的变化。又如,总结所临写帖中所有左右结构的字,寻找其中规律,再注意把这些规律用以指导自己的书写实践。
领悟的方式一般是“顿悟”式或“直觉”式的感觉。顿悟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的,如果没有长期的思考及习惯手法的成熟,是不可能产生顿悟的。顿悟的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大脑的。米芾对“虽细如髭发必圆”的发现,沈尹默对“观其下笔处”的领悟,都是长期积累思考,然后偶然得之的结果。自然和社会生活是领悟取法的源泉。为领悟书法真谛,我们应该投入自然和火热生活之中,对万事万物养成善问“为什”和“看门道”的习惯。古代书家多不以书法为专攻,是因为有着广泛的追求和兴趣,具有丰富的修养和阅历。现代,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专业化的书法学习者,都应首先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力求参悟自然社会之道的人。这样,书法学习才有了根源。
在书法诸能力的培养中,观察力是一个贯彻始终的目标,模仿力则以观察力为前提,而领悟力是观察力、模仿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领悟的观察只是机械的观察,没有领悟的模仿只是数量的积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我们在学习中只有领悟了的东西,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领悟力又是我们进一步走向创作的前提,是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三、模仿力的培养
模仿力大致相当于临写的能力。书法学习中的模仿力是临帖所表现出的细致再现功夫。观察是练“眼”、练“心”的过程,模仿则是练“手”的准确性的过程。只有“察之尚精”,才能“拟之贵似”。
临帖贵在模仿的准确性。准确性是指模仿的程度惟妙惟肖,足以乱真。这是抑制自己书写习气的办法。它要求先亦步亦趋的做字帖的“奴隶”,使“手”的细腻性达到与原帖书家同步。即使暂时不理解的“生吞活剥”的模仿,也比偷懒式的“变通”有意义。
注意培养模仿的坚持性。坚持性是指我们在临帖中能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临习的兴趣。在我们选定一帖进入较长久的临写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分心之处,如:①帖中一些高难度的笔画一时难以模像;或有某笔某画,数十日不能合辙,如触墙壁,仿佛全无入路,此时,每每退步灰心;②受别人说法或随流行书风影响,对所选字帖的合理性产生怀疑;③好高骛远,浅尝辙止;④为世事所累,兴趣消减……凡此种种主客观原因,皆可以使人意志消沉,信念堕减,半途而废,因此,学书虽“小道”却隐藏艰难险阻,我们应培养自己立志高迈、意志坚强的优良品质。可从以下做起:①首先坚信,模仿是不断吸收消化别人长处的过程,即使老书家也常坚持模仿吸收,终生临池不辍。只有通过模仿,才会使一般书写技能巩固、上升为书法技巧;所谓创作,便是技巧随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经过模仿,只能导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粗野之作。②形成强化训练的习惯。规定自己每天必写的最少字数,无论何种原因不能间断,由“被迫”变为“自觉”。
模仿需要多次重复,才会巩固成为书法技巧,但它又不能是机械的重复,必须讲求效率。每临习一遍都要有一遍的收获。为此,在每次临写前,都要明确:这一遍重点突破哪些难点。模仿后,要检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好的逐渐强化成书法技艺,变为书写潜意识。差的再次临写,直至掌握。
四、创造力的培养
书法学习中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培养的理想结果,也是书法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归宿。当然,在书法风格上创立“自我”,那是艺术成熟的表现,是书法家终身营求的事,在书法学习的初中级阶段,创造力更多的是偏于创造手法的培养,以为其日后形成自我风格提供一个方法基点。
同时,创造力的培养不应作为书法学习的最后阶段。一般情况是,我们虽然临作毕肖原帖,但舍弃字帖进行独创,或书写新鲜内容,所作往往一塌糊涂,不知所云。其中的原因便是没有把创造力的培养渗透到平常的书法学习之中。
首先,要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原理。创造表现为所书作品与以前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书法面目有不同之处。它更多的是对前人优秀法帖(书法传统)“水乳交融”的重新组合。这个重新组合是书写者创造性思维的自然流露或成功表现。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造力培养的首要问题。
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书法表象的记忆、想象、分解和组合。表象是指通过观察所形成的记忆中的形象;这些形象通过想象活动可以进行分解或重组,再通过笔墨功夫表现为创作。其中的想象活动多凭借灵感或直觉的心理状态来实现。所以学习中不断进入灵感或直觉的心理状态格外重要。
灵感是人们在完成创造性活动时一种极佳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知觉十分敏锐,有关表象的想象活动迅速而活跃,不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呈现出一种如醉如痴的“迷狂”体验。直觉是一种超意识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在表象的整体作用下,人脑对书法表象的关系或联系表现出直接了解或认知,从而产生一种新表象,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灵感与直觉有先天素质在起作用,即古人所谓“书性”。但是,后天的勤奋可有效地弥补“书性”的欠缺。
其次,要形成多维思考的习惯和运用多种练习方法。
书法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既有发散思维,又有辐合思维,而更多的则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拘于一个途径,没有预定结果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多方探索性。辐合思维是首先确立一个风格取向,然后多方求索,从而达到预定目标的思维方式。书法学习中应把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善于运用联想、换元、替代、重组已有知识经验(表象)等方式,寻找创造力形成的可行途径。
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创造力是书法能力的四种基本类型,其中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连环过程。在具体运用中,四种能力不能割裂开来,应协调运作,周密安排,自我学习,以形成能力的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