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隶书作品

国展精英陈敦良书法作品欣赏

2019年01月07日 17:43:1921937人参与2

国展精英陈敦良书法作品欣赏

国展精英陈敦良十届国展书法作品欣赏

国展精英陈敦良十届国展书法作品欣赏


陈敦良简介:

陈敦良1954年生于仁寿县敖陵镇。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四川省书协理事、眉山市文联副主席、眉山市书协副主席、资阳墨阵成员。出版有《当代四川中青年书法名家系列丛书》。作品入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翰墨石鼓全国百名获奖书法家提名展、第二届“翁同龢奖”全国百名获奖书家展、全国中青年展入选、新世纪全球华人展入展、笔墨东方·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西狭颂”全国书法展、纪念邓小平百周年全国书法展览、第九届全国书法展、首届西部书法展、第二届隶书展、“信德杯”全国书法展、第三届林散之奖、全国第十届全国书法展、第三届西部书法展、首届“孔子奖”全国书法展、第二届全国老年书法展、三届青年展特邀作品展、第五届百家精品展、首届全国书法临帖展、“大爱妈祖奖”、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提名全国40位隶书名家展、禅悦晴和当代名家小幅书画展、全国百名名家扇面展、墨韵天中全国百名知名书法家邀请展、“大世界”中国实力书法家200人龙年展、山水长卷水墨金州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获“乌海杯”全国书法展优秀奖、吴中全国教师优秀奖、第三届全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华鹏飞杯”全国书法展优秀奖、《书法导报》全国首届手卷展三等奖、首届东坡情全国书法展一等奖、“二程杯”全国书法奖三等奖、中央电视台书法频道北兰亭全国书法电视大赛优秀奖等。


张迁碑》临创小议

陈敦良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字发展史。

从结绳到陶文,甲骨文到金文、小篆、简牍、秦汉隶书、行草,至唐楷书完毕,无不演绎着书法的渐变和实用,同时体现了祖先们伟大的创举和聪明才智。

汉隶,在书法史上和文字史上是一次重大变革,它告别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

隶书是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开草楷,把纵向的篆书一变而成横向取势。它打破了篆书单一的用笔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用笔方圆兼备、结字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飘逸秀润,或朴拙雄浑,或端庄大气,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妙,是谱写书法史上瑰丽的篇章。清人康南海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万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至汉,变已极矣。”

西汉隶书由于刚从篆书嬗变,还带些篆书的影子,如有的纵向和结构,起收笔已不同,下笔速急果断,收笔微顿即尖锋出之,更加自由挥发。此一时期为简牍、帛书居多。

到东汉隶书是鼎盛期,基本是横向取势,著名的《武威汉简》非一般文书账册类的汉简可比,书艺精熟,结构于平正中见灵动,在字形大小、欹侧方面有微妙和谐的变化,点画柔中寓刚,潇洒流动,顾盼生姿,提按顿挫的用笔动作强烈鲜明,在用笔动作的丰富性上较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东汉中后期隶书一方面朝着强化其标准化的特征方向发展,形成昭示典重的规范化“八分书”。另一方面则是逐渐刊落波磔,强化钩挑用笔,楷行两体由此萌发,并得到充分发展。字形变方,减弱圆转曲线,强化直线,方折结构成为主导。著名的碑刻有《乙瑛碑》《礼器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等。我个人最爱《张迁碑》,虽然近年对秦汉简牍情有独钟,但对《张迁碑》从没放弃过,或通临、选临、背临、意临、创临,每临一次有一次感觉,《张迁碑》扑拙、雄强、方厚,每个字就像大汉王朝的砖一样,浑朴、稚趣,有的还带点《好大王碑》的憨态,百看不厌、百临不倦。有规律的碑帖好学,无规律的碑帖难学。《张迁碑》属于后者,要想把此碑学好确非易事,好像雾里看花,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让人有种看不透、摸不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感觉,这种美使人暇想。我认为这种美是大美,用方笔临,它就方整雄强,用圆笔临就高古朴厚,用渴笔临就苍浑。我临此碑时不求其外貌形似,求其内质深化,形神兼备,用笔以圆笔为主,方笔为辅,结体以方正为主,用墨以自然书写到枯为止,以大篆的线质,笔笔中实,弱化其明显的雁尾,收笔处有点点含而不露的雁尾就可以了,以墨的轻重调节全篇的浑成。临摹和创作的这几件作品没折格,自然书写,通篇比较朴厚稚拙。

要写出汉碑的庙堂之气,也就是正大气象,不求过度变形,不大枯大润,不搞表面的视觉效果,要在平中见奇,把汉碑浑朴的线条融入到简牍里面,写出既古又新的佳作,这个确实很难,我正在努力。



陈敦良《张迁碑》


临摹作品




汉代碑刻与秦汉简牍结合探索的自我书风形成

——陈敦良




清初的金石学初露端倪。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汉族知识份子,由于反清复明失败,极力维护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潜心学术。清王朝严酷的独裁统治,大兴文字狱和禁书,迫使汉人学士们的治学方向转移到金石和考据方面,由此,拉开了碑学运动的序幕。

汉代碑刻自晋到明末学者寥若晨星,只有唐李阳冰铁线篆一枝独秀,余者为之也是画蛇添足,失去了秦汉雄浑,直朴,率意,典雅的庙堂之气。(张在辛《隶书琐言》中说郑簋学明人隶书20年,深感"日就支离,去古渐远,深悔从前不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于是,寻访碑刻,摹拓汉碑“沉酣其中者三十余年,溯流穷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趄奇怪之妙”。应该说郑簋是清代学碑的第一人。后来的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成有清一代的隶书大家,我们今天再学汉碑刻的同时,仍然绕不开清代这座丰碑。

当代的考古发掘,清人做梦都沒想到的秦汉简牍大量出土,给我们学习墨迹注入了一支新奇的兴奋剂,惊叹古人在四五厘米的竹简上率意而为,但问题来了,这么小怎样放大写,以什么来借鉴放大书写,如果依样放大临摹,线条软无力。我在多年的实践中,要下大力气写秦汉碑刻,金文,此是不二法门。书法是以点线表现的高度抽像艺术,用笔则是把线条写好的重中之重。

评论列表2条评论
人之初
人之初回复 陈老师写的好极了,学习了。
人之初
人之初回复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