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北宋“三苏”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书、画理论影响深远,本文围绕《寒食帖》以及谢赫六法论的观点和自我的习书画心得加以展开阐述。
【关键词】:苏轼;寒食帖;情感表达;书法理念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袍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帖》
苏轼简介: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画家。其父亲与其弟弟三人,在文学史上有“三苏”之称,父子三人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轼最为著名,不仅在政治上有富于进取的精神,对人生,生活充满了热爱,更是在诗书画各个领域无所不精的通才,此外,苏轼还工于书法,长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又能自创新意,用笔跌宕丰腴,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其书法可以说列于他们之首;他还善于绘画,画中讲究“神似”“传神”;画竹学习文同,著作有《竹石图》等。他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人生如寄”,他是嘉祐进士。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一个重要的地方,在那里,苏轼完成了许多著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正是在那里完成的。
从整幅贴来看,可以想象得出作者被流放至黄州时的心情是愤懑凄苦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入狱,四个月后除夕之夜又被释放出狱,次日便赶往黄州,在那里的生活很是清苦,但是却能苦中作乐,他那豁达的性格让他享受到了黄州独到之美,因此也创下了不少诗篇。黄食贴的诗句苍凉中带着豁达,书法的用笔和墨色都随着他的心境的变化而变化,达到了心手相畅的完美境界。无怪乎黄庭坚评“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也。它日东坡见此书,应笑我无佛处称尊也。”
—、临帖感受
首先,字形浑厚。第一眼看苏轼的字就会觉得很是丰腴,无论是用墨还是用笔方面,这种韵味给人认为自然率真,甚至是天真朴拙,加上丰腴之味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又有种亲近温暖的感觉,所以在苏轼的书法中很少会有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满,在临了寒食帖数遍以后,我发现他的字横轻竖重,那么明显是受了颜真卿的影响,有颜体的韵味在里面;为什么他结字扁平呢,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有一段内容这样写的:“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間,类似于我们今天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的体现。”
其次,是字体大小悬殊。用笔的轻重,字体的大小权衡,几乎是现在很多书法家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很大的只数苏东坡了。一在《寒食帖》中的“哭、涂、穷”三个字,这三个字比前面“坟墓在万里”这几个字还要大得多,二在疏密上,“衔纸”二字之疏和后面几个字之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三是四个悬针竖,如同作品之眼般淋漓尽致,作者将情感的寄托在这些点画之中,也给人在视觉上有了强烈的冲击力,这样的字体悬殊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所体现。
再就是作者的情感表达,《寒食帖》奇逸俊俏,字势酣畅有度,两首诗,第一首开始用笔迂缓,和他本人的特点很相似,到了“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间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笔法婉劲,体现出了作者缠绵多情。第二首诗比前一首更加激越,到“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又体现了诗人“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的悲愤情怀。一种萧瑟的情怀油然而生。
二、关于书法的构成要素
苏轼曾在《论书》中提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意味着写字的这五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苏轼以人体来比喻书法,对于书法赋予生命意义,反映了书法在中国艺术上的崇高地位。这里所说的“血”是指书法中的墨,苏轼用墨是十分考究的,在被贬至海南的时候,岛上没有好墨,苏轼就自己制,有一次险些烧了房子,在《苏轼文集》有关墨的题跋更是有所体现;而“骨、肉”作为书法形象中的基本要素更是缺一不可的,在苏轼的笔下骨和肉又被赋予的新的构成要素意义。
因为我不是书法专业的,可能对书法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如果从谢赫的六法论来诠释其中的魅力,那我觉得苏轼的由书法入画,在书画史上是获得很高的评价的,他用书法笔画画竹、木、石,提倡“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所谓“神、气”也正是这一点的体现,“气”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指所说的“气”。著名的南齐画家谢赫在其《古画名录》中云:六法为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转移,模写是也。从“气韵生动”,我们可以看到寒食帖的跌宕起伏,黑白对比的强烈,气势洒脱豁达,似流云浮动一般变幻莫测,从“骨法用笔”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中侧锋兼顾,圆劲内敛,正如他自称“余书如棉裹铁”。“应物象形”此贴虽然没有具体形象,却是从文字表达了书家心中的情感。“随类赋彩”,此书虽然没有颜色填充,却以那静态的黑白色彩看到了笔墨的运动的节奏。“转移摹写”,苏轼年轻的时候曾经学“二王”,其实他模仿颜真卿很有心得,曾在自临《讲堂贴》跋文中说:“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黄庭坚评价说:“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今俗子真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可见苏轼独到的书画理念正是他书画作品脱俗的关键。
三、习书、画结论与心得
自打学习国画以来,没有忘记过练习书法,古人谓“书画同源”,近来一直在练习苏轼的《寒食帖》所以便写了这样一篇的临帖感受,因为临帖不仅要知道此帖的背景,作者的艺术经历,笔法,字法,章法,还更应当加以总结练习。每临一遍,用心体会古人的用笔,虚心学习,结合自己的临写的问题分析,才能有所进步,苏轼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巨匠,他的书画思想在我国古代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书法思想不仅左右了当时的书坛,更是对后世有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值得人们用一生去喜爱,去思索,去品味。
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发现要学的还有很多,不仅是苏轼如大海一般,任何名人都是一个无穷的宝藏,这篇文章只能说是冰山一角,《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希望有机会能够亲眼目睹苏轼笔下的风采,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参考文献:
《寒食帖》宋苏轼著河南美术出版社
《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9.1
《苏轼传》胡明刚著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11.1
《中国美术史》宋玉成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05.01
《苏轼书法集》宋苏轼著汕头大学出版社2015.11.01
《中国历代画论》周积寅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05.01
作者简介:王舒灏,性别:女,籍贯:江苏省淮安市,学校:浙江师范大学,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
延伸阅读:
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大图 史上最超清版下载(全卷709MB)
http://www.dengdingsheng.com/?cate=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