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当代名家作品——张建才书法作品欣赏

2021年02月01日 23:22:185366人参与0

张建才,号风薮主人。1962年11月生于河南信阳。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汉俳学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书画院专业书法家

书法作品参展于全国第五、六、七、八、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展,全国第二、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三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隶书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

曾获河南省青年人才“骏马奖”;河南省首届“五四”文艺作品银奖;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五千年》专题系列片策划,多次担任中国书协有关展览评委及监委。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家美术馆及文博单位收藏。出版有《张建才书法作品集》《张建才书法》《修己以敬----张建才书法作品集》等。



学古求新 再造自我

——张建才书法及给我们的启示

文 / 薛元明

张建才近年来在书坛颇为引人注目,朋友转来的资料记录了这段过程。对于一个书家来说,决定个人成功的外因可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就天时来说,张建才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正赶上“文革”,因而并没有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走上书法之路,他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就地利来说,则是河南所形成的“地域优势”,这体现在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时任河南省书协主席张海的思路中:“一是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探索出了一种工作模式,即一个书法水平相对滞后、经济又不发达的省份如何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带出了一支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各个年龄段都有一批骨干,骨干的背后又有大量的后备军和爱好者,从而使河南书法事业能长久地保持着活力。”就人和来说,张建才于1997年调入河南省书画院,成为一名专业书法家,得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艺术专长。

小字行草书 黄庭坚 《水调歌头》 55cm×47cm


内因是根本。张建才的成功得益于个人的勤奋思考与实践。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身处飞速变革的社会,诸多方面都处在裂变和矛盾之中。随着时代进步和认知深化,审美取向的回归和艺术积累的深入,当代既定的艺术模式持续衍生出的局限必然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反思。况且,任何既定的模式都存在局限。张建才以自身的突破做出了回答。

张建才的书法,见得最多的是行草书和隶书。


行草横幅 自作赞白衣天使 130cm×34cm


行草书方面,张建才选择了张瑞图。按照他的自述,对张瑞图的研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找来张瑞图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反复临写;第二阶段,自张瑞图向外拓展,广泛涉猎篆、隶、北碑、章草等;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贯通,锤炼个人风格。明代行草书之所以为当代人大力效仿,是因为晚明书家张扬了独抒性灵的主张,由此形成一股狂飙突进的变革风潮,书法创作在短时期内达到了巅峰状态。晚明书风纵横奇宕之姿,不似“二王”法书精致文雅,改变了书写时所强调的细腻小巧,可以最大限度地抒发豪情壮志。张建才正是基于对张瑞图书风的默契而做出了选择。如今他的书法,正如同道所评述的那样:“骨力洞息,率真健豪,体法百变,穷美尽妙,读来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如闻清音,于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中充分达到感官与视觉的享受。”对于书家来说,由人而书,由书而人,人书不分,一技成家,以此为标志。


行草书  思飘云物外 54cm×54cm


张建才的隶书以清隶为主,进而上溯秦汉,刘熙载说:“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磅礴于字外。”汉隶上承篆籀,下启行楷,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审美风格,可以有不同的开拓方向。综合来看,行草书与隶书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就张建才而言,首先是张瑞图行草书与个人行草书的关系,其次才是个人行草书与个人隶书的关系。

张建才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得到来自多方面的高度评价,这是对他目前创作状态的充分肯定。


行草书 劲节耐寒对联 178cm×48cm×2


张海先生评:“建才书作,风格鲜明,基本功扎实,既雄健,又有内涵,造型新奇,不离古法。”西中文先生评:“守有根基,变有方略,守不泥古,变不失我。”李松先生评:“建才的行草书攫张瑞图之倔强,掇朱熹之情采,演王铎之酣畅,隐‘二王’之洒脱,又挟以章草之厚磔,再获以流荡,遂形成了现在的风格路数。”黄玉海先生评:“广涉多体,运笔不拘泥于形态,更重其神韵的汲取,以追求一种灵奇朴素的美感。”


小字草书横幅 刘禹锡咏冬诗 33cm×63cm


从以上评论可以总结出“根基”、“贯通”、“古法”、“时尚”等四个关键词,藉以此期望更多的书家能够从张建才身上得到一些启示与借鉴。文化根基是重中之重。传统文化精深博大,是书法创作的精神源泉。当代书坛不断兴起各种运动和思潮,从形式主义到艳俗打扮,层出不穷,模仿痕迹明显,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当代书家无论是从历史使命还是时代使命来说,都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传统。回归并非泥古保守、重复古人,而要在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对笔墨有更丰富的理解和发挥,创造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作品。浏览书法史,从甲骨文到章草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笔画圆劲、风格古淡的金文,而后再到笔锋顿挫、点画波发的八分,进而有行笔流畅、简便痛快的章草,其中蕴涵了所要追寻的古法。但凡后世的书法繁荣期,皆是对于古法的继承、融合乃至自我超越。关键在于融合。融合有两种,一为主动,一为被动。被动接受难免会出现一种抵制力量,结果必定不够理想。只有循序渐进、有序发展,才是长远、稳妥之路。艺术需要时间的浸润,这是一个无法省略的过程。张建才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期待他可以走得更远。


佳 作 欣 赏

草书斗方 90cm×90cm

草书条幅 古风《胡杨颂》 185cm×60cm

草书条幅 鲁渊《题高文璧秋山图为卢章赋》 233cm×53cm

草书条幅 咏信阳八景诗一首 53cm×186cm

草书条幅 《论语》句 185cm×60cm

草书中堂 古诗两首 98cm×182cm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