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王斐丨新见相家巷秦封泥札记二则

2025年09月24日 12:07:3112人参与0

本文原刊于《中国篆刻》2025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见相家巷秦封泥札记二则

王 斐

摘要:本文对新公布的两枚秦封泥“下雋丞印”和“中夫囗印”进行释读,认为“下雋丞”是下雋县长之属吏,由此推断下雋置县的时代早于西汉;“中夫囗印”当为“中大夫囗印”,是秦有“大夫”类职官的新证据。

关键词:秦封泥;相家巷;下雋丞;中大夫

《文物》2022年第10期、《考古》2023年第3期分别刊载了《西安相家巷遗址H4出土秦封泥整理简报》1和《西安市未央区相家巷遗址H30发掘简报》2,公布了一批相家巷遗址出土的有字秦封泥。这批封泥中有一些尚属新见,本文选取其中两枚,对其内容进行释读。

一、下雋丞印

出土于相家巷H4遗址,印文基本完整,整理者释作“下雋丞印”。

泥字迹清晰可辨,“雋”字略残,但不影响释读,对比秦陶文

4,可知整理者所释无误。

下雋,县名,常见于传世典籍。《汉书 · 地理志》:“长沙国……县十三:临湘,罗,连道,益阳,下雋,〔攸〕,酃,承阳,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5《水经注》:“(江水)东至长沙下雋县北,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6“(澧水)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东入于江。”7“(沅水)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入于江。”8据此可知,下雋县地处长江南岸,大致位置在今洞庭湖东。

“下雋”之名亦见于出土文献,岳麓秦简《质日》有“己酉宿下雋”9的记载,整理者注:“下雋:地名。西汉置县,治今湖北通城西北。”10从位置上看,与上引传世典籍中的下雋当属一地。秦代已有“下雋”,而整理者仍遵“西汉置县”之旧说,当是对下雋此时是否置县存有怀疑,《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对秦县中是否有“下雋”亦不确定11,此枚新出“下雋丞印”封泥可以确证秦时已置下雋县。

“丞”作为一县长官之属吏,在秦汉玺印、封泥中屡见不鲜。《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12下雋设有“丞”,表明其在秦代已属县级行政系统。结合岳麓秦简的记载,可以确定下雋置县的历史要早于西汉。

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下雋属秦“南郡”13。《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14晏昌贵在《秦简牍地理研究》中框定了此时南郡的大致范围:秦“向东扩张至竟陵、安陆,向南扩张至洞庭、五渚,向西及于巫山、夷陵,形成一大片区域,得以设置南郡。”15下雋与洞庭、五渚相距不远,此时是否亦被秦攻取而成为南郡的一部分尚不得而知。不过,楚国很快即收复了这片失地。《史记·楚世家》:“(顷襄王)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16“楚人收复江南后,秦南郡的南界大致以长江为限”17。地处长江南岸的下雋,此后应仍为楚所有,直至秦王政时代才彻底被秦占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18下雋当在此时最终归属于秦,那么秦置下雋县的年代不会早于秦王政二十五年。

“下雋”鲜见于秦玺印、封泥,或许正与秦置下雋县时代较晚且统治时间较短有关。

二、中夫囗印

出土于相家巷H30遗址,印文有残缺,整理者释作“中夫囗印”。

从彩色图版看,“中”“夫”二字保存完整,“印”字轮廓尚在,整理者释作“中夫囗印”,基本无误。然而秦汉典籍中不见“中夫”的记载,印文无从解读。

细审图版,“夫”下略有残损,缺损部分应该还有内容。为便于说明,笔者将印面大致复原如下:

如图三所示,“中”字上下均紧挨边栏,“夫”字则明显偏上,下方留有空白,不合常理,空白处应有其他内容。然“夫”下所余空间甚小,不容再有他字或偏旁存在,仅能容纳合文符号。据此,笔者认为,“夫”下残损部分原有合文符号,所谓“夫”实为“大夫”合文,印文当释作“中大夫囗20印”。

秦封泥中有“旞大夫”(图四),“大夫”二字即以合文形式出现。为容纳合文符号,“夫”字皆偏上书刻,与本文所论封泥情况一致。图四最后一枚封泥不见合文符号,应该也是印文残损所致22。此外,相家巷遗址多年前曾出过“中夫囗囗”23封泥,极有可能也是“中夫=囗囗”,但未见图版,不知其详貌。

中大夫,常见于汉代典籍和出土文献。《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24张家山汉简《朝律》:“千石、中大夫至六百石、御史、博士、奉常次,皆北上。”25西汉封泥中有“中大夫丞”26。

据传世文献记载,秦有“中大夫令”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27《正义》:“中大夫令,秦官也。”28本文所论封泥中的“中大夫”当即“中大夫令”的省称。张家山汉简《津关令》:“……相国上中大夫书:请中大夫谒者、郎中执盾、执戟家在关外者,得私买马关中。”29陈伟认为简文中经相国上书的“中大夫”就是“中大夫令”的简称。30《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31可知汉“大夫”无印,阎步克据此推测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南越中大夫”32印实为“中大夫令”之印。33汉与南越的官制皆承秦制而来,秦“中大夫囗印”大概率也是“中大夫令”之印。

不过,无论“中大夫”还是“中大夫令”都未见于以往出土的秦文字材料。对于这个问题,王伟曾有论述:“郎中令属官中的‘大夫’类不见于秦玺印封泥……我们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目前的秦出土文献资料本身的局限性所致;二是可能秦时的郎中令属官还没有‘大夫类’职官……不过,南越国官印有鱼钮‘南越中大夫’。南越国官制系仿秦王朝而建立……这样看来,上述第一种可能性要大一些。”34其说确然,此枚“中大夫囗印”封泥可为秦有“大夫”类职官之有力佐证。“秦汉的中大夫居‘中’,专门在省中侍从皇帝,属高级散官,既为皇帝担任顾问、提供咨询,也算是暂无职务的高级人材的安置储备之位”35,“中大夫”之所以鲜见于秦封泥或与此有关。封泥主要用于文书和实物封缄,中大夫作为帝王侍臣,又主掌“论议”,其与各方的文书、实物往来应该不多,故而在秦封泥中也较为少见。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新见秦封泥在秦代历史、地理、官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唯笔者笔力尚浅,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附记:本文蒙徐在国老师指导,又蒙李鹏辉老师、杨烁老师、张文成师兄、韩亦杰师兄提供许多宝贵意见,审稿专家亦对本文匡补颇多,谨此致谢!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注释:

1 韩国河、周阵锋、柴怡、张翔宇等《西安相家巷遗址H4出土秦封泥整理简报》,《文物》2022年第10期,第4―21页。

2 柴怡、张翔宇、周阵锋、韩国河等《西安市未央区相家巷遗址H30发掘简报》,《考古》2023年第3期,第44―63页。

3 图版截取自韩国河、周阵锋、柴怡、张翔宇等《西安相家巷遗址H4出土秦封泥整理简报》,第12、18页。

4 字形截取自徐在国编《新出古陶文文字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58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下,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39页。

6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02页。

7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三十七,第868页。

8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三十七,第871页。

9 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叁)释文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第6页。

10 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叁)释文修订本》,第6页。按,根据《质日》“癸卯起江陵(治今湖北江陵)”“己酉宿下雋”“庚戌到州陵(治今湖北洪湖)”的记载,可知下雋治在今湖北通城西北的说法大体无误。

11 该书第二章对可能的秦县做了逐一考证,其中就有“南郡”治下的“下雋”县,编者在可能性一栏标注“●”,表示“作为秦县可能性较大”。参周振鹤主编,周振鹤、李晓杰、张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 秦汉卷(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92页。

1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十九上,第742页。

13 参周振鹤主编,周振鹤、李晓杰、张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 秦汉卷(第2版)》,第91、92页。

14(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68页。

15 晏昌贵《秦简牍地理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3页。

16(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四十,第2090页。

17 晏昌贵《秦简牍地理研究》,第86页。

18(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六,第302页。

19 图版截取自柴怡、张翔宇、周阵锋、韩国河等《西安市未央区相家巷遗址H30发掘简报》,第56、57页。

20 左上印文已不可识,依据秦封泥常例,大概率是“之”字,惜此处残缺甚多,无法断定其字究竟为何,暂付阙如。

21 图版截取自刘瑞编《秦封泥集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57、58、59页。

22 此封泥旧释“隧夫”,王辉确释为“旞大夫”,参王辉《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藏秦封泥选释续》,《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8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23 李毓芳、张建锋、刘振东等《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的发掘》,《考古学报》2001年第4期,第528页。

2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十九上,第727页。

25 荆州博物馆编,彭浩主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三三六号墓》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第211页。按,释文句读从熊佳晖说调整,参熊佳晖《张家山M336〈朝律〉句读浅识》,武汉大学简帛网http://www.bsm.org.cn/?hanjian/8927.html,2023年3月16日。

26 孙慰祖《中国古代封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27(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六,第294页。

28(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六,第296页。

29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页。按,释文句读从陈伟说调整,参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第30页。

30 参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第31、32页。

3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十九上,第743页。

32 罗福颐主编,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玺印组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33 参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增补本)》,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406、407页。

34 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22页。

35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增补本)》,第402页。




《中国篆刻》2025年4月 (总第59期)


《中国篆刻》杂志立足印学本位,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在书法篆刻领域的深厚历史积淀,为海内外印学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致力于梳理学科传统,汇集前沿研究成果,面向高校及社会各界,刊布最新研究成果与资料,显扬中国篆刻在国际视野和当代大文科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主管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单位:《中国篆刻》杂志社

编辑部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1A-501室

邮编:310002

投稿邮箱:caazgzk@126.com

电话:0571-87039808

联系人:王文超 王冬亮  张 震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