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隶书作品

孙培严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隶书入展

2020年04月10日 21:51:078582人参与1

名家简介】

孙培严(曾用名:孙勇),字万笔,斋号一画斋,1967年8月生,四川泸州人,祖籍吉林,汉族,本科毕业,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公司员工。

1982年师从陈天啸(已故)学习书法及古典诗文;1999年入西泠印社篆刻培训班学习篆刻艺术;2004年师从何应辉先生学习书法艺术至今;2015年师从郭强先生学习篆刻艺术。

书法作品

1996年,入选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

2004年,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楷书组第一名);

2005年,获第二届“杏花汾酒集团杯”全国书法电视大奖赛优秀奖、获四川省首届“谢无量奖”获奖提名;

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并获奖提名;

2007年,获全国第九届展书法篆刻获奖提名、四川省第五届“巴蜀文艺奖”三等奖;

2008年,获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三等奖、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

2009年,获庆祝建国60周年四川省中国书画作品大赛二等奖,四川省第六届“巴蜀文艺奖”二等奖;

2010年,获四川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

2011年,入展全国第十届展书法篆刻展、被评为“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2012年,获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优秀奖(最高奖)、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十大书法家”;

2013年,获四川省第七届“巴蜀文艺奖”书法类银奖、四川省第二届书法创作“谢无量奖”三等奖。

2014年,中国文字博物馆隶书名家邀请展。

篆刻作品

2004年,获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评展优秀奖;

2005年,入展全国第五届篆刻展;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

【名家作品】



图为2011年楷书集句《文心雕龙》 200x120

图为2014年行书《与朱元思书》 32x47

前段时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发起、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联合华西都市报、资阳市委宣传部、资阳市文联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中国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简阳市贾家镇正式启动,何应辉、戴跃、郭强、徐德松、何开鑫、钟显金、林峤等多位书法名家集聚一堂,他们为当地百姓写了上千幅各式各样的福字春联,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活动还有一位生活在成都的书法家孙培严,默默地满足着络绎不绝排队找他求字的乡亲们。
  孙培严的书法结字开合有度,章法灿漫有序,因此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硕学鸿儒,都有不少他的忠实拥趸。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孙培严其实也是一名就职于电力系统的普通员工,上过电杆,安过电表,修过变压器……多年的勤奋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书法的艰辛与快乐。
  自2004年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楷书组第一名之后,孙培严的书风逐渐回归自然,创作了一大批令人惊喜之作。《当代四川中青年书法家系列丛书之孙培严》出版,恰逢他移居成都十周年,这是孙培严首本面向全国出版发行的个人作品集,他将自己三十余年书法之旅的真实写照呈现给世人。


完美主义亦字亦人
  处女座是个有点挑剔又追求完美的星座。他们常在潜意识里责怪自己不够美好,因此做事一丝不苟。孙培严就是这样的书法家,他将追求完美的性格带入书法创作。走进孙培严的家,一进门摆放的画案属于夫人,书画室右侧的书桌是女儿的,靠近窗户的案板才归孙培严使用。他解释说,一家有三人都爱书画艺术,我更喜欢自然光线,每天可以多写两个小时。
  孙培严家的客厅墙壁上钉有很多小磁钉,用于张贴书画作品。一幅工笔画和一幅水墨画分居两侧,分别出自夫人和女儿之手,使客厅显得格外古色古香。孙培严从不在家张挂自己的书法作品,他说这个习惯源于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是低调及自信的表现。同时,处女座太追求完美的性格也在其中作祟,自己写的字往往看不上一个星期,他就非常想撕下来,总觉得能写得更好。孙培严的书法作品,朴实稳重,没有半点浮躁。
  1967年8月,孙培严生于四川隆昌(当时隶属泸州)。他从小贪玩,却能在练习书法时正襟危坐。1982年,留着山羊胡、教历史从不翻书的老师陈天啸,为他开启了一扇书法之门。陈老师常说“写不好字,就多读书”。于是,孙培严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喜欢阅读古典诗词、文、赋。他清楚记得,天啸老师教自己背诵的第一篇文章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孙培严看来,这种文化积累可以帮助他了解古人创作书法作品的时代背景,更能体会古人的创作心境。“文学书籍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运用在书法学习中,对书作的气息很有帮助。”
  此后十多年,孙培严一直跟随陈天啸学习唐楷。1997年,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时,才开始正式进军草书、隶书等领域。


袒露心得勤能补拙
  2003年,孙培严参加了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截稿前1个月,平均每天练习10个小时以上。”当时恰逢非典时期,孙培严趁所在的电力系统休假之机进行创作,最长的时候,一天要练17个小时。比赛中,他的作品从三万多件来稿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楷书组第一名。兴奋之余,他在评审总结会上即兴赋诗一首:“八届书坛又一春,新科几子任浮沉。长安落雁高飞后,更见星途赶路人。”
  早在1998年,孙培严在北京参观全国书法作品展时,就初次结识川籍书法大家何应辉。返回四川后,孙培严连续三年参加省书协举办的临帖培训班。八届国展获奖之后,孙培严一度感到迷茫、恐惧,不知道书法之旅将通往何处。幸运的是,获奖前后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一方面,因书法才能得领导赏识,他的工作从泸州调到成都,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邂逅颁奖嘉宾何应辉,他正式提出拜师请求。师从何应辉,使其书艺生涯豁然开朗,巩固了他刚刚形成个人风格的楷书,进而形成极具个性的隶书,并逐步扩展至篆、草、行诸体。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人,获奖没有其他途径,全靠勤奋堆出来的。”“学习书法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孙培严自取别号“万笔”,意在“写秃一万支笔”。“不过,到现在自己才用过不到4000支,离写秃一万支还差得远,这个计划只能尽力而为了。”孙培严说:“当初取这个别号是想激励自己,多写多练,现在已经不去计较数字了,只要字在长进,就别管用了多少笔。”


直言误区以正视听
  师从何应辉十年,孙培严逐渐形成对书法的系统认识——“篆、隶为本,行、草、楷为用”:篆书是线条基础中的基础,力度、厚度均出其中,为力源、力性与线条内核及层次的认知与把握;隶书培养各种力量转换及线条内外的多维变化,手上关节的发力及整体配合与接触纸面的笔毫组合状态尤为重要,筋骨血肉自此而生;草书练气、势,掌握线条的呼吸、开合收放,多元化的时空组合,识势、造势,借势行笔,因势成形;行书练节律,培养力量、速度、情绪的多极融合;楷书练稳固,有篆、隶、草、行的基础方能深入。“认识书法,五体缺一不可。五体兼修对于书法专业学习者,既是古人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于是,对线质与空间的锤炼,成为孙培严平素练习的重点。
  有人说“书法入门学楷书”,尽管学习楷书多年,孙培严对此不敢苟同。“五体相通,有个变化演进的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从什么字体都可以入门。不在乎你在学什么,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学及如何去学。”他认为,“入门先学楷书”是从事书法专业学习最大的误区。如何正确执笔也是每个初学书法人的必修课。孙培严也曾养成过执笔不正、偏锋下笔的坏习惯,写出的线条极不匀称,多败笔,后来经何应辉先生指导并通过不断努力,才形成较为满意的执笔手势。
  最近一篇《执笔的流变》的文章在微信上很火,作者引用了历朝历代的名画来解读古代书法家如何执笔,文中称,“五指执笔法”存在历史最短,只有50多年。孙培严对这个说法不屑一顾。他一边说,一边从茶壶边拿起一根茶笔比划,“古人五指、四指、三指和二指执笔都是有的,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婉而通’,意思是执笔姿势不管怎样,最核心的是保持笔纸垂直关系,运笔婉转流畅。宋代《宣和书谱》即有唐代陆希声五指执笔得之二王的描述,正常情况下,五指执笔可以满足并适应任何字形大小及幅面的书写,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更应如此。”


精益求精追求自然
  孙培严平时语言不多,可话题只要涉及书法,他便两目放光,语如泉涌,仿佛像变了另一个人似的。不久前,孙培严有感而发,写下自述《书于锦里十年时》,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当一种书风成形后,我通常采取放一边的办法,平常则以练习形成这种风格的元素为主,以广泛涉猎充实个性熔铸,极力避免结壳。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则会享受到诸体互通、了无挂碍的愉悦,当偶有失控而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时,则大快我心矣!”
  聊起书法创作中变化的重要性,孙培严妙语纷呈。“书法的难度在于瞬间完成,强调每一个笔画的唯一性。”“教你一招最简单的欣赏技巧,如果视线范围内在起笔、运笔、转折、粗细、大小、体量等方面若有2个相同的现象,可以算作呼应;如果出现3个,即叫失误;有4个,就是‘不懂’了。”在孙培严看来,书法是与自然沟通的中介,书法之道在于体会自然。用书法形式感悟大自然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规律,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孙培严一家是圈中少有的“艺术之家”,他写得一手好字自不必言,夫人和女儿也是丹青中人。尤其说起女儿屈子琳,他难掩骄傲的神情:“我和夫人都是业余爱好者,夫人是陪太子攻书,女儿才专业。”屈子琳今年20岁,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大四学生。寒假回家,她一刻也没闲着,在华西都市报记者前来造访之时,这个女孩正伏案创作一幅静物工笔画。孙培严介绍,女儿6岁学书、8岁学画,曾经连续3届夺得四川省少儿书法大赛一等奖。女儿不仅绘画入木三分,还跟着他学习书法,配合题画研习草书、行书、楷书,刚刚考研结束,在等待笔试成绩的同时,每天坚持作画。“现在看来打算当个职业画家,希望一辈子能做好这件事。”屈子琳抬头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见习记者 曾洁


评论列表1条评论
访客
访客回复 孙培严说:“1982年开始写字,到现在用了近4000支毛笔。”平均每年100来支。三天多就要一支毛笔。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