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隶书作品

刘建新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隶书入展

2020年04月10日 21:46:406524人参与0


     

刘建新,1973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获奖情况  

获奖:

      2003年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铜奖”;

      2003年“气韵东方*别克君威全国书法篆刻一等奖;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高恒 杯”全国书法大赛铜奖;

      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

入展:1998年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2002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02年第三届正书大展

      2002年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

      2004年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5年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览;

      2005年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

      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9年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09年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

      2010年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五百家书法精品展;


艺术成就

       作品获全国双拥书画展一等奖,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气韵东方·别克君威”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三等奖,庆祝中国工会成立八十週年全国金融系统书法美术展二等奖,红军长征胜利七十週年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入展第一、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青年展等。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四届新人展,三、四届正书展,四届楹联展,首届大字展,首届青年展,八届全国展

首届公务员书法展,走进青海书法展,二届扇面展;获首届电视书法大赛铜奖、二届入围奖,文汇选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全国双拥书画展一等奖,别克君威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高恒杯书法展三等奖,全国金融系统书法美术展二等奖,

首届新疆政府文艺最高奖天山文艺奖等。

书法特点

        楷书轻松、自由、简约、古朴;隶书疏朗开阔,松宽潇洒,逸趣横生;行草笔墨灵动,可感受其思想和情感的瞬间释放

艺术历程

刘建新说,学习书法是受父亲影响。父亲小时候读私塾,写着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逢过年过节,就会有很多人找父亲写对联。父亲非常喜欢在家里研究书法,哥哥跟着父亲学习书法,还很年幼的刘建新就拿起毛笔。这样来,学习书法也算是一脉相承。回忆起那些美好而青涩的年代,刘建新说自己是“比赛性选手”,他常常和哥哥比书法,看谁写得好。做事从不服输的刘建新,不知不觉就痴迷上了书法。兴趣是追梦的第一步,对梦想无比热爱和甘愿付出的精神才是成功的关键。刘建新陶醉在书法的世界,书法成为他心灵的寄托,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是他洗涤心灵最有效的方法。

大学毕业后,刘建新在一家金融机构供职,除了工作,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他都用来习字,常常一写就是深夜。1998年,刘建新的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这是他第一次迈入全国性书法赛事。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入展作品频频亮相。

无论是获奖经历还是奖牌证书,刘建新从不炫耀,他把获奖证书都尘封在箱子里。他说:“获奖只能代表过去。艺术创作不能浮躁,必须‘沉下去’让自己静下来,做到心无旁骛。而学习书法更像登山一样,不能在中途停息,要咬紧牙关,才能登上山的顶峰,观看到最美最壮观的景色。”

谈书法

        谈到书法,刘建新认为书法是个线条艺术。

       “书法是一种思想的释放,写自己的感受,通过学养,表达对艺术、对生活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凡大家作品总是在不漏声色中凸显个性。”拿起桌边的笔刘建新说,在研习上书法的过程中,他逐渐摆脱练字时的临摹之风,开始寻求自己的书法特色。

 字如其人,字以人传,这是刘建新口中不断的提到的话。他说,书法进步的核心是意境的更新。“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只有推成出新,创造具有时代内涵的意境,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艺术。”楷、草、行、隶,各种书法刘建新都在尝试。对他而言,书法犹如生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生活,演绎生命。

“人品”“书品”统一

    三十岁那年,刘建新成为中国书协的会员。他的楷书轻松、自由、简约、道劲、古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参赛作品四条屏就是他颇具新意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前后他只用了3小时,一气呵成写得舒畅而愉悦,评委也以一等奖给予他充分的肯定。

有人说,书道如同文学,最高境界是简约自然、天人合一;书道又同武学,不动声色,而威仪自远。刘建新认为,书法追求的是味道,是韵致上的东西,“书”到了一定的境界,“法”就不重要了,若想进步,拼的就是学识和修养。而真正的艺术家需要涉猎的东西有很多,“博”了才会“厚”,“厚”了才会“高”,不“博”不“厚”就不会“高”。刘建新平时阅读大量书籍,不断用传统的理念来鞭策自己。他说:“青年时比的是才华,中年比的是学问,到了老年比的是德行。艺术家完成的每一幅作品都非常不易,它需要艺术家的个性。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出非常优秀的作品时,并非出于精心设计,而是发自内心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刘建新还非常热衷于公益活动,只要有公益活动,他一定会积极参与。他说:“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也会迸发出很多创作的灵感,帮助别人也是对自己德行的修炼,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当一个艺术家能随时随地展露自己真性情的时候,他会用任何一种他想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展现自己的真性情,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所以,“人品”与“书品”的相统一,应该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人品高,没有庸俗的得失之虑,才能有得心之作。只有“胸中廓然无一物”,笔下方能“幻出奇诡”。

媒体报道

    从九岁开始学习书法,其中有很多说不出的坎坷与磨难,但刘新建一直将书法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至今,已坚持练习书法三十余载。正是这种热爱与付出,让他在漫长的岁月里,涉猎了楷、隶、行、草几种字体。刘新建告诉记者:“我现阶段主要写行草,学习书法就跟小孩学习走路一样,要先把路走稳了,再学习跑步。写行草书时,笔墨快速流动,很多在瞬间被释放出来的情感,让人痛快淋漓。”

现在,刘建新还是一名书法教学的传播者,在高校做书法代课老师。谈到如何学习和拿捏书法字体,刘新建说:“楷书最初是静态书体,要求横平竖直,对于初学者比较合适,容易学习到书法的全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展,循序渐进,再慢慢转为行书草书。”

对于创新,刘建新有独特的观点:“我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但如今书法界,很多创新以猎奇为多,比如‘孩儿体’。书法进步的核心是意境的更新。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只有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具时代内涵的意境,才能成为时代的艺术。搞文化艺术,就是要好好的挖掘传统精华,结合当代社会和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创作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

如今,刘建新已经开始在书法上追求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了。他说“书法艺术要不断进步,就需要艺术家独持己见,但个性必须建立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一味地追求‘奇怪’,这样的作品生命力非常短暂。另外,书法家要把临帖放到整个书法学习的全过程中,才能不断进步。书法艺术表面是以功力取胜,实质上是以修养取胜,以境界取胜。综合后的纯化和提升,就是境界、品味,这是最关键的。”

对现在研究学习书法的年轻人,刘建新认为,社会的快节奏要求年轻人紧紧跟上,但是文化艺术需要积淀,拥有很大的根基,必须从基础做起,打好基础。学习书法只是手段,而只有慢慢去学、慢慢去品,才能心手合一,才会节节高。不能一味去追求利益,被浮华的东西牵绊住脚步。

作品欣赏



神往大气象

——新疆书协主席刘建新印象

张任润

眼前的刘建新,已近不惑之年,还是一张娃娃脸,内在的刚毅和外在的儒雅形成外圆内方的性格和素养。

岁月的年轮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从9岁起,他与一管毛笔相伴,近30年笔耕不辍。12岁参加喀什市书法比赛,他获二等奖,与比他大8岁的哥哥的三等奖略胜一筹。后来又参加全国中学生赛并展露头角;1998年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作展,那年他25岁,是新疆入选全国展年龄最小的一个;2002年他的作品入展最具权威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从此,他以高频率竟技每年全国各类书法大赛,有时一年参赛10多次。屡屡获奖非心愿,只事攀登不问高。

楷、隶、行、草,刘建新无不涉猎,书法成了他的第二生命,独树一帜的风格是他孜孜以求的在气象。

传承、创新、愉悦、风格,大体概括刘建新近30年面壁图破壁的人生历程。

这种不懈的追求使他力年得志,青年成才,以他的德才学识30岁成为中国书协会员,33岁当选新疆书协副主席。

十年磨一剑

上世纪50年代末,响应祖国的召唤,刘建新父母从安徽来到新疆喀什。父亲小时读过私塾,西安地质大学肄业,有书法较好的家庭环境,较他大8岁的哥哥小小年龄就已持笔为书,建新那时还贪玩着哩,父亲对哥哥专心致志多有褒奖,这种引而不发的旁敲侧击无疑对小建新的自尊心是一种刺激。他坐不住了,一定要用手下的笔写出比哥哥还好的字。

     自信生自强,每天小建新硬是坚持两个小时以上练字,贪玩的一颗心邀游于碑帖的海洋之中。家里有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三位书法大师的作品集,同时还常年订有《书法》杂志和《书法报》,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的至理名言至今会让他念念不忘。颜真卿为人忠诚直率、刚毅果敢、忠贞不二、视死如归的人格也镌刻在建新生命的DNA上。柳公权视书法为人们内在意志的反射。有一年夏天,唐文宗与大臣闲谈,文宗抬起衣袖说:“这衣服已洗3次,袖口都有些褪色了。”大臣们无不附和,推崇皇上俭朴的美德。唯独柳公权萧然答题:“真正明君,应该用心于国家大事之上,起用贤才,赏罚分明,广开言路,才能使社会安乐祥和。岂能以穿件洗过的衣服而沾沾自喜,沉溺于这些细微未节。”

柳公权胸怀大局、硬挺骨气和为人正直可见一斑。

刘建新学大家的书法更注重学名家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学书法的行更悟其神。

任何一门技艺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量的临帖,别说宣纸,连普通的纸也用不起,建新和他哥哥全是在废报刊杂志上写,像贪食的孩子,先把报刊上的文章看完,便用来写字,大字写满了,空白处再写小楷,密密麻麻,全都让字占满了,才算罢休。学校出版报、墙报、也是建新练笔的好舞台,即练了字,有为班级争光,一举两得。

中国的书法,碑帖洗如烟海,流派纷呈,作为初学者见异思迁是很正常的。一些看似流行、书写起来也很中看的作品常牵引着建新的目光,跟着就临摹,这样往往走偏方向。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还是大家的名帖正道是沧桑。十年磨一剑,大量的碑帖练笔、练眼、练功,使建新熟能生巧、只要有人拿出一碑帖,建新就能说出这是古人谁的作品,说出它的出处,作品的流派与风格。

12岁那年,喀什市举办书法比赛,参加者就在现场写,结果建新获得3个二等奖,哥哥拿了个三等奖,颇让弟弟风光了一回。后来他又先后参加全国中学生书法赛;在郑州国际临书大展少儿组比赛中,他临书的是明代黄道周的作品,建新对他的书法峭历方   、雄健霸悍之风心意而神往,感觉非同一般。参赛作品获优秀奖。黄的书法五六年后在全国流行,这是后话。

“古人学问无遣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抱着少年立志老始成的信念,刘建新把书法当作毕生奋斗的事业,从9岁到19岁,他为书法打下了扎实而厚重的基础。

我独不得出

1992年,刘建新参加工作,以喀什棉纺厂职工身份派驻乌鲁木齐。从此他独立走向社会。

生活、工作、学习、书法等多重压力扑面而来,负重前行,砥砺身心。

离开了家,宛如单飞的孤雁,自己挑水、劈柴、做饭;工作谈不上困难,但多是杂务,初来咋到,个别人对他还欺生,活干的挺多,都看不到前途。学习和书法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再忙再累,晚上电视不看,他依然沉浸在书法的天地中。

来首府不久,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叫“君乐杯”的书法美术作品比赛,报名处有幸见到新疆书法界的名人赵国柱,在比赛中又见到申西岚、张造时、翁伯祥等前辈级大师,后来在诸多书法比赛及有关活动中,建新一一相识了席时珞、闵荫南、赵彦良、龙清廉、邹光霖、于小山等新疆书法界领军人物,有的从相识到相知,成为他感思载德的恩师。

从开始工作每月60多元的薪金,到转正100多元,到3年后月收入700多元,刘建新也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但工作对他来说,只能是职业,甚至说是他谋生的手段,根本算不上是他一生所系的事业。他的心依然在他的艺术追求和心驰神往的书法上,那是他的梦,他人生的憧憬,他心灵的归宿。与其这样一生平淡地过,不如舍其所有追逐那一生一世的向往。面对那份来之不易的“铁饭碗”,他选择了心平静气的放弃,于1995年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就读美术教育专业。

这是建新人生的一次转折。知识是事业的翅膀。在师大,他努力吸取书法艺术的系统基础理论的花蜜,特别得益于李鸿仪、邹光霖两位老师的教诲。他们不仅是他的学业的导师,更是人格的楷模。李鸿仪教授常常拿着建新的作品在系里讲评,对他的鼓舞和成长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邹光霖老师给他说:眼光不要只看到新疆,要看到全国。这句话对他像一盏明灯指引他立大志、学大师、成大气,追寻书法物我两志的大气象。

刚进校门的时候,同学们意气奋发,挥斥方遒,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善书法者常当场涂鸦几笔,建新旁观,作矜持状,引而不发。有一回,师大组织同学集体参观自治区40年大庆展,其中有一幅建新获奖作品,让同学们更是刮目相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积累是为了突破,传承是为了创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漫漫书途中,刘建新楷、隶、行、草样样都学,学得很苦,学得很累,学得很专一,常常为书而痴、而狂。记得为参加自治区第五届临书展,他用小楷临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他把自己关起来,把生命融入笔墨之中,由人把饭送进来,整整写了两天,出来时深感身心疲惫。这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觉。学书法的人,学名家形似不难,神似很难,学进去出来更难。也就是说从量变到质变,从传承到创新很难,建新为突破而焦虑,而痛苦。有时候感觉到有点自己神来之笔时,就像幽灵,时时隐现,想捕提有捕捉不到,不经意间又显现在自己的笔端。渴望这样写下去,写着写着,一不留神,又写回老路。

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多么难啊!

叩自己之门

大学毕业后,建新又先后在一家大酒店和一家金融机构有过供职,除了工作,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他都是书法,常常一写就是深夜12点。

1998年,刘建新的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这是他第一次以昂扬的步伐迈入全国性的书法赛坛。由此而一发可收,他的入展作品频频出现在2002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是权威的书法奖;2002、2005年第三、四、届全国“正书展”;2002年第四届全国“楹联展”;2004年首届“青年展”;2004年首届“大字展”;2005年全国第二届扇面展。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2009年全国第二届隶书展……。

其中,获奖的作品尤为可现,包括2001年全国双拥书画展一等奖;2003年“杏花林汾酒集团杯”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2003年“气韵东方•别克君威”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2004年首届新疆人民政府文艺最高奖“天山文艺奖”;2005年“

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三等奖“、“庆祝中国工会成立80周年”全国金融系统书法美术展二等奖;2005年“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2006年“商鼎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2006年“梁拨云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2002年春节前夕,刘建新赶回喀什与父母亲团聚,大年三十回家,初一陪家人休息一天,第二天就关起门来凝神静气书写2002年全国“兰亭奖”,以及“正书展”,“楹联展”的作品,每天书写一个扇面,像赶考一样,一丝不苟,禅精竭虑,精益求精。7天的假,他全神贯注干了6天活,把6个扇面写完。因为节前献过血,高强度的连续奋战,到第6天胳膊都似乎不听使唤了,第二天,他带着成果风风火火返回乌鲁木齐。奋战2003年“杏花杯”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他也像参加一次战役一样全力以赴。2002年年底他请假回家,在全无干扰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的创作,准备了多幅楷书。之后,在乌鲁木齐市书协沙龙同仁们的审视中选出5幅作品参赛。在刘建新的潜意识中,楷书是他最熟悉不过了,10多年的演练,早已驾轻就熟,书体的结构、意韵、包括汉唐遗风、清朗灵秀的书卷气,仿佛可以呼之欲出。正是这样,他总觉得缺点什么,总有些遗憾。心有不甘。他又特意写了一幅隶书,一并寄给中央电视台。2003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早上,中央台的一位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确认接电话的是刘建新后,恭喜他作品入围。当时小刘也有点懵了,不知道入围是啥概念,是不是以往的作品人展?他在网上查,果然有他的名字和照片,入围的作品正是隶书。本来决定6月份进京复试,由于非典的原因,一直延期到8月底。据了解这次书法赛吸引了全国数以万计书法作者参赛,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盛况空前,征得的参赛作品55000多件,经初评、复评,筛选500件作品入围。在楷、隶、行草、篆刻、刻字等若干复赛组中,刘建新作为新疆的参加复赛的选手,被列入隶书的10人名单中。

9月2日,比赛由中央台现场直播,面对中央台亿万观众,刘建新在隶书组排在第四个上场。经抽签,他书写的隶书是孟浩然的作品;“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当场挥毫5分钟,同时在回答知识问答后,他以书法90分、知识问答4分,共计94分,荣获本届书画大赛铜奖。这次赛事,精选的获奖作品62件,这也成为刘建新书法事业的一座里程碑。

载誉归来,他又紧接着参赛2003年“气韵东方•别克君威”全国书法篆刻大赛,并一举夺得一等奖。

这一年,正好是建新三十而立的一年,他于同年成为中国书协的会员。此后,刘建新参加全国各类书法比赛已是平常事了。从量变到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刘建新已隐约感到正迈向自由王国的大门,笔触正敲击这扇大门的门铃。他最有感觉的是隶书的屡屡获奖,隶书的法度正悄然渗透到他常年工于楷书的笔法。从书法产生的顺序来说,隶书是楷书的“父亲”。这次“父亲”以它的神韵进入了“儿子”的体魄,这种形神兼备的融合对刘建新的楷书有如神助,他的楷书进入轻松、自由、简约、道劲、古朴的境界,他的“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参赛作品四条屏就是颇具新意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前后他只用了3小时,一气呵成写得舒畅而愉悦,评委也以一等奖给予他升华了的楷书以充分的肯定。

永远的感恩

事业难有一帆风顺。

2004年,在全国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刘建新的作品只入选,未入展。这对刘建新是个不小的刺激。此前2002年,建新在天津观摩了全国两个大型书法展,在名家如林的书展中让他开阔了视野,各种流派生机勃发,异彩纷呈,大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气象。同时,他也看到有些获奖作品平心而论,以自己的实力未必不能赶上或超过,这也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信心。正是意气奋发、一展宏图时,第八届全国书展让他嘎然止步,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疑惑、甚至有些不服气,二三个月心态没有调整过来。后来他接触到一位全国评委,讲到这次参展受挫,对方中肯地分析原因,说他的作品介乎可上可下的层次,再深一步说,作品还显得有些稚嫩,刚柔相济的功力略逊一筹。

这次点拨,有如醒醐灌顶,是建新一辈子忘不掉的。中国书法英雄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不锐意进取,勇于创新、超越自我,势必大浪淘沙,败不阵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受挫是他奋发图强的一份特殊的教材,让他永远记住:艺无止境、切不可固步自封。接着他卯足了劲,认真对待每一次竞赛,一步一个脚印往前冲。

回顾自己的历程,建新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感谢一程程给他鼓劲加油、诲人不倦的恩师,感谢自己的父母,还有许许多多给他援手的知己朋友。儿时,是父亲扶着他,激励他走上书法这条道。记得他想买一本全国书法名家书写的《千家诗》,价格是50元,相当于当时父母半个月的工资,他几次想开口欲言又止,但又欲罢不能,父亲知道后,毫不犹豫掏出钱让他去买。每次参赛,5元、10元报名费,加上作品邮寄,都是母亲给儿子操持,为他鼓劲,点点滴滴,铭记心头。在全国赛事中,有一个叫龙开胜的同龄人,与建新成为好友。建新问他每天大概写多少字?他说一个月3刀纸,300张,也就是每天写10张纸吧,不论春夏秋冬,天天不断,年年如此。龙开胜的精神让建新萧然起敬,一天写10张并不难,难的是天天练,月月写,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什么叫成果?就是一分汗水、一分耕耘十多年、数十年累积而成的。

建新成家后,他和他爱人的户口都在外地,其中也有人帮过忙,也费了不少周折,但无果而终。乌鲁木齐市文联原党组书记李明得知道此事后,笃定的说:我们喊引智,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可以开绿灯?户口问题一定要设法解决,用不着他们自己操心。通过他的一番努力,户口问题果真迎刃而解。

这样的事建新列举了很多。所有的感动汇聚心头,所有的感动凝结笔端,让他有使不完的力量,去激活艺术的美,书写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大气象。


刘建新作品欣赏


▲为《春满冀宝-学员迎新作品展》书写作品



▲《金鸡报春-冀宝斋迎新画展》参展作品



▲《金鸡报春-冀宝斋迎新画展》参展作品


 艺术家简介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