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靳慧慧书法作品网展(第七届兰亭入展书家)

2021年04月14日 00:08:326037人参与0


靳慧慧:女,山东济宁人。201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获美术学硕士学位,专业从事书法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曾两度获得苏州市书法张旭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姑苏宣传文化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青年书协妇女委员会委员,太仓美术馆副馆长。

2018年,举办个人书法展并出版《书为心相——靳慧慧书法作品集》。学术论文获首届“鲜于璜碑全国隶书学术论坛优秀奖,论文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并在《中国书法》、《书法》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作品展,“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第四届林散之奖·江苏书法作品双年展,江苏省文华奖等国内展览20余次。入选大观论坛·章法的突破——当代书坛新锐70人提名展。


创 作 手 记

本次国展,余以大草条幅入展,用笔追求流畅,而一味流畅容易陷入浮华,导致柔媚,故藏巧于拙,拙易产生雄健,遒劲之美。草书求势,势成而自然生,因而绝去安排,追求自然之势。书写时的心情也随着用笔和字势的变化而激情澎湃,无喜无悲,自适而适,深得草书三昧。草书贵笔势和使转,古人多言大令(献之)之妙,至唐张旭、怀素出,草法之格为之一变,世有褒旭贬素之说,只因素无楷书传世,由真入草,视为不二之法。余平时写草,多旁涉篆书,于真书亦不敢懈怠。大草的风格易野俗难古雅,草无古雅之美,草书之格调将无从谈起。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作品




跋靳慧慧女士书作

   陈硕(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

记得贡布里希爵士在其闻名世界的《艺术的故事》中讲到,即使是最为博洽的学者在1890年都不可能把享誉后世的高更、塞尚和梵高同时写入当时的艺术史中。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一位是在南太平洋小岛上苦心求索的隐士,一位是以某种自主心态创作的乡绅,而另一位则在法国南部忘我工作,并被视为性格古怪的作者。据此可以看出,以一种夸夸其言的态度妄想替后人著当代艺术史委实不是什么讨巧的方式。但这一说辞的另一面,即我们当代人是否有关注乃至研究当代的必要?我想,多数人的答案仍是肯定的。毕竟仅以古、今的时间区隔去泛泛地界定艺术的优劣等相关问题,实际上并不太经得起严格的学术推敲。

上述所言即是,如果我们不总是以“厚古薄今”的批判者的姿态定位,而是代之以“史”的视角对当代的艺术作者与作品进行观照——转换审视角度的话,则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以其相应的作用出现在这一宽泛的“历史”之中。甚至如今天的各种文化机构、展赛运作、传媒出版等等,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历史学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亦可在当代的相关领域中获得相当有意味的延伸与丰富。

当然,对当代艺术作者和作品进行评骘依旧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当我看到靳慧慧女士的作品时,虽然有一些想法,但哪怕就论述本身而言,都必定会有许多身处于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无法超越的局限。以上固然是陈辞,可我还是要老实说明这一点。

    靳慧慧女士是我的山东老乡,她先后求学于陕西和江苏的高校,接受了较为细致而全面的学院训练,所以她的作品中既有从系统学院教育而引申的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学习,又与当今大的书写环境下的解读方式、写作思维乃至审美观念等有着相当的关联。而所作草书流利多变、富于节奏,隶书亦有巧思。将这些总结起来,若从文章起始处的立场来看,则可以几乎毫不犹豫地讲,后人如果仅看到她的几件作品,仍然是可以窥探出我们当代书写的许多特点的。当然,我自不能妄言其书已经到达何等高度,并能够在历史上享有何等地位。但必须承认的是,将她放置在当代的女性作者群体中看时,仍是水准不俗并具有一定特点的,这一点读者自能判断。而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果,亦让我感觉到,靳慧慧的发展是具备“可持续”可能的。

此外还要着重点明的是,靳慧慧女士的爱人黄辉先生也是当今书学研究领域中积极著述的学者,夫妇二人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其间所得更是非外人所能道及的。而以我浅薄的见识看来,当艺术与学术之间一旦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其结果自应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我的书法学习

 

靳慧慧

 

第一,熟练的技法是书法的入门券。

我个人认为,入展获奖书家只能是你学习书法的一个参照,要多花功夫向古人学习,与古为徒。入展只能是展览比赛中的幸运者,当然与平时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古代的书法有一套完整的用笔技巧,这技巧不是用眼睛来看的,需要一个书家多少年来的勤学苦练,因此,你在书法上下了多少功夫,在你的作品中都能表现出来。元代赵孟頫在明清争议很大,有人骂他写的媚俗,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赵孟頫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法度精妙致熟,所以说技法的学习是书法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要研究与书法书写相关的问题。

比如用笔问题、用墨问题、用纸问题、碑帖选择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非常重要,它是书法能否走向精微的关键所在。笔有笔法,墨有墨法,书法的一些审美和感觉往往会受到上述这些问题的影响。当我们看古人的书法论述,大体上也离不开以上几个方面,当今书写的工具、材质比较丰富多元。有一次我去黄惇老师家里,看到他研墨写小字,其实用研出来的墨书写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毛笔选用的是日本文心堂的。书法的效果有时不是人为写出来的,以上几个方面应多重视。

第三,取长补短,正确评估自己,放平心态。

一、一个书法家要沉静,不急躁,不浮躁,写字就是一个小火慢炖的过程。有时候要让我们的生活尽可能的纯粹一点,杂事少一点。平时要多向前辈、经常获奖的书家虚心请教,找找问题,取长补短,及时调整创作理念。

二、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继承是对传统观念,经典作品,表现手法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吸收;创新是对前人理念、观念、表现手法的重大变革。创新也是有条件的,要把握好尺度,尺度就看眼力,思想境界,一个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修炼这个把握尺度的眼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中国的艺术讲究的是品味、雅俗、高下,新的一定是好的才行。

三、字法要确保正确。一幅作品不能有错字。草书是所有书体里面在审读环节落选最多的一种书体。所以,在写草书时,一定要先把每个字在草书字典里查一遍,确保草法无误再书写。

第四,书法家的综合素养决定了自身的发展。

书法家不仅要把书法写好,还要多读书,勤于思考。只有这样,才会慢慢养成自己对问题的观察能力,很多情况下,书法家缺少这种思考,很容易被别人的说法左右自己的思想,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必然是一个全面的书法家。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起始阶段,不要去盲目排斥一些东西,要兼容并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都会对书法产生影响。近几十年来,有一个现象,凡是具有全面综合素养的书法家,书法的发展都是可持续的,书法往往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不全面的书法家个人的书法面貌几十年来往往比较单一,不进则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书法的选择有时大于功夫。

一、我觉得选择有时大于功夫。10年之前,我是不写草书的,主要写魏碑和隶书。后来我转向了草书的学习,原因有几方面,全国女性书家写小楷的多,写草书的尤其是大草的很少,男性书家写草书因男同志性格往往过于奔放,少内敛,后来尝试写了一段时间的大草,我却找到了奔放与拘谨的结合点。

二、关于大草的取法问题,历史上的草书大家很多,但唐人草书的气度最高,所以我选择了怀素的《自叙帖》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怀素草书中长线条和圆转的弧线较多,为了避免长线条的力弱,我又增加了对清人吴让之小篆长时间的一个学习。写大草仅临摹大草作品是不够的,要把相关的元素加进去。我敢肯定地讲,怀素虽说留下来的作品不多,但在他活着的时候肯定遍临诸名帖,只是由于法书的失传,现在我们看不到了。









《自叙帖》怀素




临摹作品



创作作品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