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林峤书法作品网展(第七届兰亭入展书家)

2021年04月19日 23:28:206299人参与0

第七届兰亭奖铜奖

四川省书协副主席

中国书协理事

......

林峤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理事、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联全委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四川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第七届兰亭奖(铜奖)、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获全国奖)、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第四届(获最高奖)、第五届、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妙品奖”;全国第二届、第三届隶书展;全国第二届篆书展。获文化部第八届、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银奖,中国文联“首届兰亭奖”优秀奖。山水画《家在画屏》获文化部系统2012全国青年美展优秀作品(最高奖)。《草书立轴古诗六首》《蜀山叠嶂》分获文化部“2012群星璀璨全国群众书画优秀作品大展”书法金奖、山水银奖。书法作品四次获四川省文艺界“巴蜀文艺奖”,三次获四川省文化厅“群星奖”一等奖。


      作品收入中国书协、全日本书道联盟主办的《中日代表书家展》(日本)等大型书集。出版《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林峤水墨画集》《林峤山水写生》《林峤书画》《当代四川中青年书法名家系列丛书·林峤》《2015林峤书画新作》。曾担任《中外文化辞典》编委。 

创作感言

林峤第七届兰亭奖创作感言

      我这次兰亭奖获奖,意外若惊,鼓舞非常。承蒙评委老师们看重,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如今复吟细味,书写的个性风格、轻松自然的书写状态,可能是这次偶尔获奖的关键。

      我认为,书法也讲究“气色”(清蒋骥《传神秘要》)。气色者,神气情趣,墨色纷采,不在一点一画,而在整体的蔚然可观。书法作品不唯欣赏单字,最重要整体“气色”效果,既要有通幅笔法形态上下前后的贯气,还须有墨法枯润随机的自然变化。

      我一向奉信清代唐岱《绘事发微》里讲的“艺成而下,道成而上”“书画有正派,须得正传”的说法,视为笔耕至理。艺家出门首先路子要正,得正传,勿亲歪道;其次埋头为艺,一定要远离熟俗;沾染熟俗,未必不能成艺,但失去正传,自陷下次,习俗愈久,日后愈难打理。

      书法艺术的创作很像长亭短亭送别友人,就此别过,可能会留下一些遗憾和惦记,最后都会翻篇成为过去;只有储学悟觉,再次投入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好的作品不负期待。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临摹或创作书法作品都必须尽心追求,不懈努力。艺无止境,长亭更短亭。

七届兰亭奖作品展示

林峤先生2015年在四川什邡留影 

立足传统 植根生活 表达性情

——略谈林峤近作

文 / 吕   三

前人论艺,每先议其人。初议其德行、言语、仪容,再论其艺。这种品藻文艺的方法,放在今天,亦不过时。因为,一切艺术,就是先有其人,始有其艺,“先器识后文艺”,便是此意。写字画画,归根结底,是写画其人,所谓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就是如其德、如其才,因为人生的历练、思想、审美,最终是会无法掩饰地呈现在字画上来的。而书画,无疑是人格化的艺术,它们具有浓郁的表现主义色彩,这正如孙过庭所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今天得闲,观林峤近作,感受良多,略呈拙见如下。

草书中堂  唐诗四首2012年    218cm× 109cm  麻宣 

一、

初见林峤的字,是差不多三十多年前。那时他正写章草,朴素,淳厚,古意微茫,不涉时趣。后来,我因忙于生计,渐与书坛疏远,林峤之字亦未再见。

前年夏天,林峤带领学生十数人来自贡讲学,我们终于相见于凉风习习的釜溪河畔,甫一见面,他便赠我行草小品一幅为礼。

帅气,阳光,儒雅,沉静,待人坦诚,言语和善,这是林峤给我的初感。随着交往渐深,读他字画渐多,林峤在我心中的形象便愈发丰厚起来了。

林峤习书之日既久,砚田笔耕且勤。他所涉书体全面,篆、隶、行、草、楷及章草,诸体皆长,同能植根传统,找到和自己心性相通的碑帖源头,进行大量的临习。基本功扎实了,继而生发出自己的面目来,他笔下诸体,虽然体态各异,在气息、品质上却能和同,一看便是林峤的字。二十多年以来,林峤以各种书体入展“全国展"“中青展”,并不时获奖,这既是行家对他不懈追求的肯定,亦是对他在不同书体上精深造诣的认可。

林峤篆书虽不多作,却是高格,他的篆书,以甲骨文为圭臬,旁参金文意趣,用笔凝练,有古意,有己风。其隶书,深受《石门颂》《开通褒斜道刻石》及《好太王碑》《张迁碑》影响,朴拙大气,浑厚率真。其楷书,植根北碑,险绝而峭拔,时见妙趣。林峤的章草,最近写得不多,所见数纸,更加古意盎然,生动朴茂。

隶书立轴  黄宾虹画语   2011年  200cm×70cm毛边纸

二、

而年来林峤用功最勤,亦最能表达他的心性者,是行书和大草。

林峤的行书近作,用笔坚实而富有弹性,瘦硬通神,点画生拙而厚朴,有隶意,有碑味,且略得谢无量、徐生翁意趣,甚或看到魏晋残纸、简书对他的影响。而行笔的纵横畅达,结字的欹斜夸张,体态的婀娜多姿,气息的萧散古穆,情绪的恣意畅达,让我想起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林峤入古既深,取法既广,却食古能化,融会贯通,诸家各法,在他笔底已冶为一炉,生发出自己的面目。他的行书,笔笔写来,疏密,粗细,繁简,徐疾,断续,浓淡,枯湿,诸多变化,皆随情绪的波动、行笔的起止而自然生发,不作刻意安排。其笔意与结字的奇趣、妙味,章法上的开阖与收放、连属与断接,也不劳神谋划,皆自然书写而成。行书,已成林峤遣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林峤先生2015年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创作基地留影

 草书立轴  古诗六首  2012年  250cm×79cm  毛边纸 

三、

今年,林峤于大草用功最勤、着力最多,天天见他微信发习作,日有进境,时见佳构。林峤大草,淋漓奇肆,真意满纸,让我想起怀素在《自叙帖》中那二句诗:“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

韩愈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来评论张旭的大草。可以说,大草是书法诸体之中的综合艺术,它是书体经篆、隶、章草、小草的自然演化,最终嬗变而成。大草囊括了书法诸体中的种种美感,将动静、虚实做到极致,它是书法中的交响乐,是妙合自然的艺术。同时,大草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是书法中的表现主义,人的喜怒哀乐,都能借大草而表达而抒发。

林峤的大草,远绍张旭、怀素,近受明清诸人影响,结字自然,即使纵浪狂肆之笔,也不悖草法。一般来说,大草易于流走而失于轻薄,易于恣肆而失于野俗,易于夸饰而失于狂怪,此是学习大草者易犯之三病。而林峤长于篆隶,使其大草的笔划圆浑而富有质感,同时,丰富的艺术修养、尚雅的审美情趣和诸体皆擅的笔下工夫,使其大草恣肆中有古意、痛快中有真趣、淋漓中有高格,而不流于轻薄野俗与狂怪。

观林峤的大草,从第一笔开始写来,不再蘸墨,直至笔头墨尽,其间的繁简、浓枯、停走、快慢,诸种变化和节奏,随字的草法而生发,随情绪的波动而收放,皆能自然生动,绝少刻意为之。林峤的大草,节奏律动自然,墨色淋漓中有性情,率意中寓真淳,善于制造矛盾而调和矛盾,虚实相生,长短相易,争让相应,磊落而真率,洒落而畅快,偶见新奇,亦不违古法。

录写画随笔旧作选段  楷书三条屏  180cm×32cm×3  粉彩纸  2016年

四、

近年来,林峤在书法之余,亦勤于国画,尤对山水画着力甚深。

他的山水画作品,没有流于书家偶然作画的简单墨戏,而是植根生活,图写山川,靠大量的写生来锤炼基本功。林峤山水画,悉从生活中写生来,生活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巴山蜀水,甘南风物,一一成为他笔下的真情图画。林峤画,或壮美雄浑,或野逸灵秀,皆朴素大方,笔线扎实。他长于用水及墨,淋漓酣畅中见韵律,偶然设色,亦觉佳善。构图不作刻意经营,能因应山川的形势而自然生发,丘壑林木,舟桥房舍,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动人性情。 

林峤是用笔墨,表达对山河大地的挚爱之情。

读林峤的书画近作,使我深感传统、生活、性情对于艺术创作,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一五年十月十一日

                                   于蜀南不一斋

章草斗方老子句 140cm×140cm   2009年   麻宣

品读林峤

                           戴珩

在一个“文化大师”、“艺术大师”和“文化名家”、“艺术名家”满天飞,但文化气息和艺术气息却十分稀薄的时代,真正值得品读的人和作品并不多。

在我看来,林峤是少有的值得品读的一个。

林峤之所以值得品读,是因为林峤有他特别的地方,而正是这些特别的地方,使得林峤具有了值得品读的魅力,并显示出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世说新语句  31cm×62.5cm  2014年  宣纸

林峤是个静默的人。有时静默得就像一块石头。

恰恰是这种静默,显示出了他抵御和拒绝喧嚣与浮躁的能力,显示出了他内心的沉实、沉稳、坚定和厚重。

世说新语句  31cm×62.5cm   2014年  宣纸

林峤出道很早。

在他二十刚出头的时候,他即以书法成名,成为书坛的一名新秀。

但林峤一直谦逊、谦和和谦恭着,在他已经成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在别人眼里,早已是书画界名流、大家的时候,依然如此。

这不是他刻意做出的姿态,而是他自然的心性和品格。

录阅竹楼随笔旧作选段 180cm×97cm   2016年  仿古纸

林峤外表温厚、温和,表情笑容可掬,似乎非常柔顺、随和,但是,在对自己艺术道路的选择上,林峤却显得特别执拗。

他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自己的遵循和追求。

他认为书画创作的关键是“立人品,储学养,扩眼界,美气质”。他一直把“立人品”放在自己书画艺术创作的首位,并坚信“超凡脱俗的好作品必须靠人品、画品支撑”,“艺高需共德馨,这是硬道理”。

他奉行“传统是一座高山,取之则受益终生”;“生活犹如聚宝盆,是艺术鲜活的生命之源”。

他视黄宾虹、陈子庄、陆俨少等为楷模,为标杆,为榜样。

他不是把这些挂在嘴上,而是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创作中努力躬行着。

苏东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79cm×96cm       2016年    粉彩纸 

林峤是在1998年由从事书法创作和教学转而学习和创作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

学习之初,他夜以继日,苦苦的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他从“四王”开始,认真临习了三十七张较完整的古画作品。此后,他又精心临习明代沈周《水村图》十八米长卷,元代吴镇《洞庭渔隐图》中堂等古代经典力作。

临习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体会的过程,借鉴的过程,也是静养清修的过程,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反复临习的过程中,林峤才体悟到了古代先贤的苦心和用心,才领略到了传统山水画的佳妙和真味,才窥探到了画好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秘籍和秘诀,才对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超越传统有了更多的自觉和自信。

章草对联 刘炳凡岳麓山云麓宫联 33cm×260cm×2  2008年  粉纸

在一个摄影和传播技术异常发达的年代,还有多少人愿意那么傻乎乎地吃那么大的苦、费那么大的劲、冒那么大的险,顶着烈日严寒,风餐露宿,去荒郊野地、崇山峻岭、峡谷深处去写生呢?

数不清的山水画家成天躲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喝着茶,对着各种风光照片,悠闲自得地画着自己的山水画。

但林峤坚持到大自然中写生。

银厂沟、青城山、嘉陵江等蜀中美景皆是他的写生之地。他曾独自驾车往返数千公里,先后去峨眉山、黑竹沟、金口大峡谷、柳江古镇、三苏祠、重庆、合川和永川等地写生。

写生是画好中国山水画的关键环节。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家只有走出书斋画室,以天地为师,以造化为师,通过对大自然真山真水的实地写生和亲身体验,才能激发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创作热情,发现和捕捉到天地间的大美和撼人心魄的景象,并从中发掘出艺术美的真谛。

林峤从写生中获益良多。

每次集中写生,都带来他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的迸发,带来他眼界、胸襟、气度的阔大,带来他笔墨技巧上的长进和突破,带来他艺术思考和艺术创作的提升与飞跃。

隶书中堂  黄钺二十四画品句  97cm×180cm  长纤维纸   2012年 

林峤写生,不只是注之以目,更倾之以情。

林峤祖籍浙江绍兴,生活在四川。他的身上,兼具了越地和蜀地优秀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禀赋。

对世界,对生活,对国家,对民族,林峤既充满责任,也充满感情。

汶川地震发生后,林峤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走进灾区,走进汶川、北川、彭州,和着泪水,用自己手中的笔墨,记录下了那一幕幕惨烈、悲伤与沉重,以及惨烈、悲伤与沉重中的不屈、不惧、抗争与人间大爱。

戊子隆冬,林峤又多次冒严寒走访彭州、江油、北川、绵竹、都江堰、汶川、北川、青川,用心用情记录了灾区灾后重建的历史性场景,记录了这个民族的自信、自强、坚忍和坚韧,画下了一幅幅体现使命、体现道义、体现担当,弥足珍贵的震影墨痕。

林峤的这一举动,在中国书画界堪称唯一,无人能比。而单凭这一点,就足以看出林峤作为一名书画家的独特和卓异。

大草中堂《杨慎词》    216cm×110cm    皮纸   2015年

在学习和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林峤一直坚持以小学生的心态不停地学习。

向书本学习。向大师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

他不停地阅读,不停地临习,不停地写生,不停地思考和感悟。

《阅竹楼写画随笔》,是他不断学习的心得和心悟,也是他不断学习的收获和证明。

大草中堂《宋•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232cm×123cm   长纤维纸    2015年

林峤的作品是值得品读和品味,并且经得起品读和品味的。

林峤的作品中,有他的思想在,有他的品德在,有他的审美在,有他的技巧在,有他的精神在,有他的人格在,有他的“本我、本体、本心”在。

林峤的书法元气充沛、生机流荡、技巧纯熟、格调高雅。林峤深谙书法和中国哲学之道,处理欹正、平险、疏密、虚实、开合、浓淡、疾涩、轻重、缓急等对立关系得心应手。他的书法作品自由中有章法,随意中有用心,滞涩中有动感,绵柔中有风骨,拙朴中有奇巧,平淡中有力量,散漫中有灵魂,高古中有新意。既奔放又含蓄,既率真又典雅,既朴实又华丽,既轻灵又厚重。林峤的书法作品充分体现了美,风神气势的美,形象质地的美,结构关系的美,内容内蕴的美,环境气氛的美。

林峤的中国画作品技法简而有法,墨韵浑而厚朴,色彩淡而深厚,意趣醇而悠长。他的所有的画,皆从心出发,从情出发,从自然出发,从生活出发。他以独有的艺术心性,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情感积累观察、感悟和诠释眼前的山水物象,再把经过自己内心创造和升华而产生的山水意象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尽可能完美地呈现出来。长期的写生,使林峤找到了自己内心和山水精神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气质和山水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审美和山水韵致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了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和笔墨技巧呈现心中山水意象和意境的方法,达到了“我”与山水形神一致、水乳交融的境界。

林峤同样深谙中国画中对比的重要。他以书入画。他的纯熟老到的书法技艺使他能够在写生中自如地处理好动与静、轻与重、浓与淡、刚与柔、枯与润、大与小等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同时,他对书法点线在山水画中的矫变应用,对纯用焦墨,以遒劲的线条、老辣的沧桑感和涩拙味表现震区景象,以及画境与画款的相映成辉,都使得他的中国画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林氏特色”。

从林峤的书画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他独有的才情和灵性,感受到他对山川、对大地、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热爱。你能看出他在探索自己艺术灵苗时的执着和沉潜,看出他在模仿和学习古人时的虔诚和耐心,看出他在师从造化时的专注和投入,看出他在悟得人生和艺术真谛时的欣慰和喜悦。林峤的作品深厚华滋、秀润雅健,有内涵,有品味,有境界。林峤的作品是他生命和心灵的呈现,充满了力量。

 甲骨文字临作  45cm×30cm×4    2014年   枸皮纸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