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作品展评审结果

2021年06月10日 23:23:063766人参与0

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作品展

评审工作圆满完成

  2021年6月3日,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作品展评审委员会在西宁完成评审工作。本次展览投稿606件,现发布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21年6月10日-6月16日,共7天。公示期间,如发现有违规问题,可向青海省书协(办公室)举报;公示期结束后,仍接受对有关违规现象的举报,举报材料要求信息准确,事实清楚,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将依照相关规定调查处理

  举报电话:0971-6128962                                 

第三届临帖书法作品展入选名单

公示

(姓氏笔画排序)

马三才 马生彪 马永清 马发俊 马兆颖

马志祥 马明源 马登丰 马登海 马福强

马黎明 王付斌 王兴琦 王志青 王 青

王昌雄 王晓龙 王晓鹏 王 海 王海涛

王裕霖 王登昌 石良友 卢小燕 付贵宁

包凯安 包桂莲 朱 勇 乔致裕 刘凤林

刘正昆 刘延新 刘杨林 刘贤明 刘健鑫

安元林 祁永红 孙志新 孙丽玮 孙洪艳

孙跃东 阴文渊 贠蕊娥 贡 保 苏 成

苏延全 杜文忠 杜 晟 李月岗 李文博

李生科 李有卫 李延昊 李克俭 李佳丽

李彦麟 李 峰 李 浩 李雪琳 李鸿新

李善元 杨生海 杨永红 杨秀芬 杨金伟

杨 勇 吴振山 辛元杰 汪如平 汪武祥

张云峰 张长林 张永录 张永清 张全成

张 宇 张 莲 张喜晶 张 颖 张翼翔

张鑫鑫 阿文元 陈玉玲 陈生耀 陈 宁

陈 豪 邵爱凌 罗世强 周生军 周生坛

周伟平 周起峰 郑有海 赵文奎 赵成英

赵得奎 荣光辉 胡晋峰 柳发青 俞金贤

姜武青 姚纪成 桓国秀 贾生盛 贾光民

贾国明 顾连生 徐小海 徐 鹏 郭志奋

曹铁铮 崔珑山 董 月 董振邦 韩 飞

韩 娟 谢桂贞 雷义林 雷登峰 魁 云

蔺 军 谭 勇 薛弘潇 霍全林 魏晓燕


评审感言

?

陈治元

总的感受临帖展一届比一届好。好在选帖范围广了,临帖水平也有提高;参与人数多了,有不少陌生作者,说明创作队伍在不断壮大。但也有些不足,一是临帖理念不对,临摹不精准,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观察不细,不能体察到精微处,就难以实现临摹的精准。二是有些作者甚至没有临帖的概念,投稿的是创作作品,而且没有任何临摹基础。三是仍有跟风作品,临摹基础不扎实就已经开始求变,这是临帖环节应该避免的;片面求大,过渡拼接。临摹作品贵在精而不在大,例如“二王”手札等经典法帖只临一帧足够,拼接出的大作品反而暴露不足。以上是作品落选的几个主要原因,希望能引起重视。

?

王永洲

  参与青海书协第三届临帖展的评选过程中有几点想法,一并概述如下。其一,这届临帖展比二届临帖展作品数量大幅度增加,作品质量也明显有所提高,尤其篆、隶作品水平提高幅度较大。临帖面也更广、更宽。如于佑任,王鐸,王遽常的作品也有临作。其二,80%的作品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叙、圣教序米芾的蜀素贴,苏东坡寒食帖等,说明作者平时的日课趋向“取法乎上”,学习的方向是对的。古人作品不参展,大多是尺牍,所以临摹作品大多以小字作品居多,占70%到80%。其三,临摹作品有扎堆现象。如临张迁碑的有8一10件,石门颂有7、8件,米䒥10多件。今后临作选本上应注意细节,举例说,米芾现存的帖,至少有一二十件,可以选平时不多见的来临。就有一位作者选了吴琚的临作,亮点顿时显现,很快入围、入选。其四,精临的作品不多。临作首先要注重原作用笔、结构特征,一句话就是要临得像。当然意临自古有之,我们也不反对。但既然是临帖展,应关注的还是原作的形体特征,在“像”上多下功夫。这次展览淘汰的作品大多是貌合神离,有些作品甚至游离于原作,无一点原作的特征和精神气质。这至少说明作者对原作临摹没有下过一番功夫,即匆匆完成、交付的。也有自身具有一定的笔墨功夫,但临作几乎是自己的笔意,个性发挥太多,也不能入选。其五,临帖须吃透原作的字体特征。有个别作品随便改变原碑帖上的字,如有一作者将原碑的“俱”字少写一横,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还有的作品“亦步亦趋”,对碑帖中个别模糊的字没有做研究,而是照猫画虎,字体上明显出现谬误,令人难解。

?

任学军

  青海省第三届书法临帖展的评审准备工作充分,评审流程规范、严谨、细致,确保了本次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有如下特点:

  一、投稿数量增加,征稿数量超过600件,接近二届临帖展的2倍,真行草隶篆书体齐全,风格多样,整体临帖水平有所提高。

  二、行书大多集中在二王手札、颜苏米赵。草书更多集中在黄山谷、怀素书谱等。大字行草书临帖较少。 

  三、楷书取法单一,大 多集中在魏碑李壁墓志,魏晋明清小楷这次投稿较少,且缺少精彩之作。 

  四、隶书临作集中在曹全张迁礼器碑等,有些作者偏向意临。

  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临帖既要表现外在风格面貌 ,还要传达原作内涵与精神。作者对临帖的理解不同,但是临帖评审是有标准有要求的,一个字"像"原帖,对作者手上的临帖技巧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作者学习书法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与方向,多年来临帖和创作没有大的提升,广博有余、专精不足 。

  临苏轼的作者不少, 但是没有水平较高的黄州寒食诗帖临摹作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立足传统,深入经典,扎实临帖,把古代经典表现在自己的手下。思路决定出路 是每一位学习书法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

?

谢全胜

  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抵为两大类,也就是临帖与创作。然创作备于临帖,但凡学习古人经典,只能通过临摹才能掌握他的书写规律;只能通过长期一丝不苟的、反反复复的研习,才能做到细致、精准和到位,方为初步功夫,也就是所谓的“对临”或“精临”。其次加以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生发再去“意临”。

  此次参与省书协第三届临帖书法作品展评审工作,评审机制规范,阳光透明,公平公正。让我们欣慰的首先是量的提升,投稿量达到五百多件,并且整体水平有所大幅度提高,可喜!其次几乎是所有作品都是遵循古代经典临写,涉及面广,路子正。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流的法帖扎堆,对偏门冷门的挖掘不够,并且主流的帖子临写的水平要好一些,偏门冷门的较差。概括的说以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为主流,而《圣教序》扎堆;《书谱》、《李璧墓志》、《峄山碑》、《张迁碑》《礼器碑》以及清隶都是重灾区。

  另外部分作者临帖方式不正确,如对《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以及《争座位帖》没有按照原帖章法去临,改为竖式或小块拼接,不是说必须,这些经典更应该遵循原貌去临,在学习字法的同时,更要学习古贤的墨法和章法,感受整幅作品的气息。尤其是《黄州寒食帖》和《争座位帖》全场都没有按照原貌去临写。有些对书写材料不够掌握,用生宣临写细腻、精准的行书或其它法帖,高手也做不到到位。还有些帖子不宜放大临写等。

  总之整体水平还不够高,没有特别精彩的作品能够让人赏心悦目,看来还是临习的量不够,功夫没下到位,对法帖吃透的程度不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的,天资秉赋没有太大的差异,需下笨功夫、大功夫、苦功夫、狠功夫。

?

李宛谿

  主要想谈谈自己对这次临帖展(行、草、楷)落选作品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差,笔力不够,线条过软,字形不准,观察不细,对原帖的气息把控不够,随意打破原帖的布局和章法,对临帖目的和概念不理解,思路模糊,说明平时不临帖,或临帖不专一,参展时临一遍就投,结果石沉大海。 

  二、不会选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两件作品是超情态的作品,技术难度很高,兰亭序是喜悦、开心、陶醉下完成的。祭侄文稿则是在伤心、悲痛、愤怒中完成的。这种情态需要我们在临帖过程中去把握,所以选这二帖的作者都没临好,是因为自己观察不细致,研究分析理解的能力不够造成。

  三、临王羲之的圣教序、十七帖、手稿的作者比较多,也岀现了几件不错的作品,临王献之大观帖作者只有一人,临米蒂手搞的作者有7人,临到位满意的作品没有,临苏东坡作品的作者由于基础的问题,没抓住帖的特点,作品不岀彩,临孙过庭书谱的有6人,有三位作者临的比较认真,抓住了帖的特点,临的比较到位,看了让我感动!临钟繇小楷的作品有2件,临的很不错,可以看岀作者专一、专攻、求精的态度,临王铎、怀素的作品岀现了十几件,但都没临好,主要原因是长期不临、观察不细,驾驭毛笔的能力不够,使作品韵律、节奏、气势等都受到了影响,临八大作品的岀现了2件,其中有一件临的和原帖一样,说明作者长期对八大作品认真临习、研究、理解所取得的,临赵孟頫的作者比较多,但大多数作者都没抓住赵孟頫作品的特点,临作中看岀俗气、燥气十足,把平和、雅静、安祥的感觉没临出来。其他的就不提了,但这次岀现了很多新人,新面孔的岀现,给展览带来了新的血液,新面孔新气象,难得!总之以后的路很长,希望一年比一年好!没有上展的继续努力,上展的再接再厉。


监审感言

?

张玉娥

  6月3日,有幸参加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作品展监审工作,有如下感受,与大家分享。

  准备工作充分扎实。为推动全省书法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省书协将书展评审工作与中书协相关制度机制接轨,经过书法各类展览实践,建立健全了评审委员守则、评审程序和办法等,形成了规范、阳光、高效的评审制度和机制。

  评审委员会集体研定评审组织和人员,负责评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制度落实,从组织机构上保证评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预备会议作为评审首要环节和坚实基础,给予了高度重视。全体人员学习领会守则和办法,评委会主任做评前充分动员,省文联分管领导到会讲话,明确评审意义、分工责任,原则要求、程序纪律。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评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深切感受到承担这份工作的责任和压力。这些都为整个评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制度和组织基础。

  评审过程规范、透明。所有作品编号并遮盖姓名。初评分两组两个阶段,先分组分别评审,然后互换位置对双方落选作品交叉再审,以免遗珠之憾;复评按书体分组,分两段单独审选和共同讨论把关,注重内容和文字的审读上下功夫,把好入选作品的内容关、艺术关和文字关;终评阶段根据需淘汰数量评委背靠背独立投票,严禁相互商议,评审结束及时总结,相关事宜集体表决,这些评审程序和工作细节,监审委员和学术观察员全过程监督,可以说,现场评审过程公开透明,严谨规范,评审委员工作认真负责,自觉遵守评审纪律,对发现的问题讨论斟酌,疑似错字查证落实,不轻易定论,体现了对作品高度负责精神和对投稿作者的尊重爱护。

  监审过程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遇,获益匪浅。同时,欣喜地看到这届临帖作品投稿量多于往届,且作品总体更加遵重传统经典,选取碑帖广博,篆隶楷行草俱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信通过此次评审展览工作会对今后我省临帖书法乃至整个书法创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臧迎春

  省书协高度重视三届临帖展评审工作,组建了评审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评审预备会议学习评审办法、评审委员守则。省文联分管副主席谷晓恒到会并作了指示。省书协石力主席强调了4条纪律:1、参加评审的人不准请假;2、手机统一管理,不准向外打电话,不准给投稿人传递评审信息;3、评审尤其是投票过程中不准交头接耳;4、评审过程中如有不同意见时,最终由评审组长决定。

  会议结束后到评审大厅,已整齐有序的摆放好了参展投稿作品,作者的姓名已用白纸遮挡,每件作品都有编号,编号就是此件作品的身份号。

  评审分两个小组同时进行。此次评审经过四次评审后最后定稿。第一次是初评。选出了入选、待定、淘汰作品;第二次交叉互评,两个评审小组换位把第一次评过的作品重新再评一遍,用不同的眼光重审。第三次评审把所有选出的作品按书体分类摆开,评审老师们再次集体评审。淘汰有错字的和不合规则的作品。第四次评审,由评审老师各自(不准商量)打票淘汰,最终评出入选作品。整个过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我全程参加监审,亲眼目睹了评审的全过程,评审过程值得信任、值得发扬和点赞。


媒体观察

?

罗洪

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展散议

  2021年6月3日,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展评审工作圆满结束。本人有幸以学术观察员身份参加了这次评审工作的全过程,现就这次临帖展评审工作及省垣书法临帖现状略陈管见,仅供方家考量。

  一、规范公平的评审流程

  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展评审流程完全按照中书协同类展览的评审流程进行,首先是成立了以石力主席为主任的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展评审委员会,下设评审组和监审组,负责整体评审和监督工作,另设学术观察员,对评审工作及创作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审工作按照初评、交叉互评、复评、终评四个环节进行,每一件投稿作品均隐去款名后进行编号,严格按实际临写水准进行评审考量,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开透明。同时,担任评审工作的评委成员全都是参加过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展的省垣实力书家,减少了误判、错判的几率。初评,交叉互评,复评阶段,有学术争议问题时,评审委员会及时进行校验、勘误、研判,充分体现了评审工作的学术性、严肃性、公正性。

  这次临帖展共收到投稿作品606件,是近年来青海省参评人数较多的一次书法作品展。截稿后,经对来稿资格审查,有57件作品因不符合征稿要求,被取消参评资格,有549件作品进入初评阶段。初评工作分为两组进行初步遴选,之后对两组的“落选”作品交换评委后再次进行交叉互评,有效地避免了因审美眼光和评审尺度的差异可能产生“遗珠”的情况。对进入复评环节的作品,评审组成员对每一件作品进行了认真“审读”,根据与原帖笔画的贴合度、运笔规范性以及部分异体字的使用进行核实、复查,避免有“硬伤”的作品进入展览,体现了临帖展的特点。终评阶段,五位终评评委对153件进入终评的作品进行打票,通过差额,再次淘汰了18件水平相对有差距的作品,最终确定125件作品入展。这次临帖书法展,整个评审过程阳光、透明、公正、规范,可以说是青海省近年来书法临习水平的一次高质量检验和品评。

  二、投稿作品的风格趋向和特点

  作为五年一次的临帖书法展,这次的参评作品,从风格取向到研习水平,可以说基本代表了省垣书坛中青年书家的临帖水平和现状。综合来看,相比于上一届,青海省第三届临帖书法展有几个大的趋向和特点,具体如下:

  一是书体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更趋于合理。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相比于二届临帖展中行草书参评作品比例明显偏重的情况,本届临帖展中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的比例有了变化,篆书和隶书作品数量、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书体结构日趋合理。省书协近几年大力抓促篆隶书创作,通过举办篆隶书的培训班和专项展,培养和挖掘了一大批进行篆隶书研习的作者,队伍渐渐壮大,并初具规模,投稿数量和临习水平,比往届都有了较大提升,取法资源也更为丰富,从金文、诏版、秦汉简帛书、庙堂碑刻、摩崖石刻等古代铭文书迹,到清代碑学兴盛以来邓石如、吴让之、伊秉绶、金农赵之谦、黄士陵等书家的作品均有参研学习者,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是经典“帖学”一路书风的研习不断“深化”和“个性化”。从这次临帖展“帖学”一路的取法上看,“二王”尺牍,孙过庭《书谱》,颜氏“三稿”及《争座位帖》,米芾尺牍的临习仍然是众书家汲取“帖学”法乳的经典路径,临习者众多,有个别参研者的学习已向气息、意蕴、格调等深层次的文化精神的把握上发展,同时,一大批作者有意向苏轼、黄庭坚张瑞图、王铎等风格强烈的书家取法,显示出较强的风格自觉意识,这是“帖学”一路书风临习中可喜的一个变化。

  三是对传统书法文化品格和精神蕴含的重视。虽然是以“仿古”“复古”“求古”为趋向的临帖书法展,从投稿作品整体来看,作品中过分拼贴,做残做旧,追求形式新奇的作品较少,大部分作品基本以本色示人,是踏踏实实的临帖气象,作者们更注重经典法帖基本笔画、笔意、笔势的取法学习,对作品的文化品格更为重视,对临习取法对象的整体气息的把握上更下功夫,多了含蓄、蕴藉的“古风”,少了浮躁、张扬的“时风”,是向传统书法经典的致敬,是向古典文化品格的贴近,路子端正,呈现出良好的取意高远,谨守法度,探求书法精神的态度。

  三、几点建议

  “入古者深,出古者远。”每一代大书法家的创新无不是建立在对经典书家、经典法帖的反复临习、参研中,“临帖”作为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入古”的深度往往决定着“出古”的力度,纵览这次临帖展投稿的整体质量和水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和加强,同时,从临帖思路和风格走向上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和短板,结合这次临帖展,本人就参评作品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思考,以期共同提高。

  一是要解决好临帖的“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中国书法是一种极具文化含量的艺术,有没有基于“书法史”的整体视野,是考验一个书法家审美眼光和判断力的重要尺度。视野不开阔,对“书法史”缺少整体认知,无疑会造成对取法对象认识上的“表面化”和“浅薄化”,许多“书法家”写了一辈子欧阳询,写了一辈子“草诀百韵歌”,但还是在书法审美的门外,就是没有从整体上理解书法审美特质的一个表现。一个真正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写草书的不懂篆隶书是不行的,写楷书的不懂行草书也是不行的,要有从书体发展沿革的“书法史”视野理解草书,楷书笔法的能力。因此,书法临习不能局限于一体,要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这样才可能真正深入古代经典。许多书法临习者,一上手就是颜真卿《争座位帖》,如果没有对王羲之一路行草书书风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颜真卿行草书对王羲之书风的“继承”和“改造”,如果没有对颜真卿楷书结字体式及取法渊源的理解,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颜真卿行草书中对“篆籀之气”的表现。有些法帖是有较高的临习门槛的,需要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书法审美能力。同样,另一个方面还要解决好临帖“深度”不够的问题,历史上的大书家无不是竞毕生之功成就一种书法审美样本的,既要有泛观博取的能力,也要有专精于一种的取舍决断力,有些临帖者,三五个月换一个帖,一个也没有写深,写精,到后面都是夹生饭。吴昌硕一辈子写《石鼓文》,孙伯翔大半辈子写《龙门造像》,就是“由博返约”的例子。所以“勤动手”的同时还需“多思考”,“取法”“取舍”之间,更为关键。

  二是解决好学习“古人”和借鉴“今人”的关系。现代生活中信息传播的发达,交流互动的频繁,对于一个书法学习者而言,无论对于开阔眼界,还是对于取法镜鉴,无疑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代许多优秀书家的作品审美取向和“理解”古帖的趋向,无疑具有引领和导向“时风”的意义,但在具体的学习参研中要有自己的眼光,同样是写魏碑,孙伯翔和李松的理解和取法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写楷书,卢中南和崔寒柏的理解和取法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写篆书,王友谊和刘颜涛的理解和取法是不一样的,当代书家是很好的“津梁”,但学习是为了到达自己的远方,在对经典书家、经典法帖的深入学习中,要有从法度到精神的真正领会,更要有自己的源于“书法史”的“发现”和“独见”。借鉴“今人”是学习“古人”的一个很好的路径,但真正立身“经典”,有自己的发现,并开掘出了别人没有展示出的精神气格,才是真正的临帖有得者,而一味地跟随当代某个流行书家,亦步亦趋,只能永远局促别人辕下。

  三是解决好“临帖”与“自主创作”的关系。因为是临帖展,主要考察的是书法家对经典法帖的结体、用笔、精神气息的贴合程度和整体气象的把握,如果临习的是方峻敧侧的《张猛龙碑》,而用宽博圆劲的《云峰石刻》结体笔意去书写,就不是那个碑本来的“味道”了,同样,如果临习的是伊秉绶大字隶书作品,却用很细很小的字体去表现,写出来也不是那个作品的“气度”了,真正书写“到位”了,才有原贴的“味道”。各种“脱帖”“意临”的作品,属于“自主创作”,有些老师“训练”青年学员时,也常有“用王羲之笔法‘还原’一下《祭侄稿》”,“用《吊比干文》笔法‘改造’一下赵孟頫手札”之类的尝试,那是为了打开创作思路,理解原帖精神,但在临习古代经典法帖中,还是以结字、笔法、精神气息上最大限度贴近原帖为上乘,至于寻找自我创新之路,勇敢尝试各种可能,那是另一个阶段的功课。


 一、评审委员会

   主任:陈治元

   成员:王永洲 任学军 谢全胜 李宛谿

 二、监审委员会

   主任:郭强

   成员:张玉娥 臧迎春

 三、学术观察员:罗洪


评审花絮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