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何循真:论书法精品的创作与高峰体验之运用

2021年03月17日 23:11:251666人参与0

书法精品的创作与高峰体验之运用

何循真

    许多书法家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某次(或多次)创作时,感觉特好,情绪高涨,下笔若有神助,作品也最满意。但事后再写,终归不及。这种超水平发挥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做“高峰休验”。历史上王羲之写《兰亭序》,颜真卿写《祭侄稿》,苏东坡写《寒食诗》等,这些史称“神品”的书法名作,大都是大师们创作时“高峰体验”的结品。山此想到,在呼唤精品出世的今天,书法家怎样导引并运用“高峰体验”,从而创作出无愧时代的书法精品呢?这无疑是当今书法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何谓书法家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创立的心理学概念。其涵义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创作、欣赏,或投身大自然时,感受到一种非常奇妙、着迷、忘记自我而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体验。此时情绪饱满、高涨。处于这种最佳状态时,人会感到敬畏、强烈的幸福、狂喜、完善或无比欣慰。这种高峰体验,往往难名其状。并认为,最成功的也是最健康的科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几乎都有这种高峰体验,而且非常频繁。

    如上所述,不少书法家都曾有过高峰体验的经历,只是感受不一,说法不同而已。其实它与古代书论中的“神”如出一辙。书法创作的最高旨趣就是“合于妙”(虞世南语)。“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李世民语)。其间“沉迷于现在,超脱于时空”;其时“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止”。常如有神助之神来之笔。这些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畅美无比的奇妙的神秘的艺术创作境界,其实就是书法家梦寐以求的“高峰体验”。它正是书法家心灵的净化和心智升华的特有表现。

    现代科学证明,高峰体验中高度和谐、无比快慰的心理状态,不仅是书法家创作的最佳境遇,也能使人脑分泌大-ht“快乐素”,改善机体生化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进身体健康。从而进一步证实,书法家之所以成为长寿团体冠军,乃言而有据(何循真《文学艺术与健康》)。我们认为,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书法家会有更多的高峰体验,因为成熟、健全、饱满、健康会激发高峰体验;另一方面,高峰体验中那种高涨、神秘的、完善、公正的经验,具有有益的治疗效果(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可以愈合心理创伤,使人重新振作起来。颜真卿创作追祭侄季明文稿时,既怀同仇敌汽的义愤,又感颜氏家族“巢倾卵覆”的悲痛,临文时激昂的感情一发难收,根本顾不上考虑书法的精粗而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不吐不快的泄愤之作,起到宣泄情绪,弥合心灵创口的作用。这种悲愤情感的释放,与“愤怒出诗人”同理,也是一种高峰体验

高峰产生前的导引

    一幅书法精品的产生,首先需要合适的心理环境支持。即外在环境(理想的创作现场)与内心环境(适度的情绪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十分契合的情况下,创作佳境才能生成。此时如果灵感来降临的话,那真是天赐良机了。但是灵感不是说来就来的。灵感的形成与创作者长期的情感积累、生活经验、创作素材的贮存以及技巧的训练等有关。灵感作为人的情感经验与感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带有突发性。但是可以对内在与外在的触发因素加以分析并导引。

    外来刺激的激发可以是客观环境、情势氛围的感染,也可以是自然界和其他艺术品的触发。与书法创作有关的一切外在信息只是一种触发物,但它却可能召唤灵感的降临。那么这些触发物都是什么呢?概括如下:每逢美酒、佳人、名墨、古纸;置身良辰美景之中;饱览山川秀色之时;坐禅练功之谓竿卜热恋蜜月;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自作得意诗文;一生钟爱之物失而复得;平生追慕之人得以幸会;冤瑕错案平反之时;倾听伟大的音乐,观看优美的舞蹈,体育竟赛取得佳绩,等等。总而言之,一次真正Y.越的、完善的经验,或是朝完全的公正或完善的价仇前进了一步,都往往是产生高峰体验的先导,都会使书法家情有所动、思有所发,引发强烈的情感体验。上述信息通过传人的电脉冲激活互相联系的记忆,人脑皮层相关细胞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散的能fit聚集成某种完形从而呈现出一种顿悟式的质变。

    当然大脑皮层这种自动有序的组织运动的成功实现,也需要先决条件:一是强烈、旺盛的创作欲望,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内驱力。处于这种应激心理状态下,就会对外来的刺激信息产生高度的敏感性。二是书法家的精神状态既不能过分亢奋,又不能过于消沉,应当松紧适度。事实证明,灵感的出现不一定在紧张的寻觅阶段,却会出现在长期兴奋与高度紧张之后的松驰阶段(如睡梦中)。

    书法家的灵感,有时并不仅仅来自外部信J息、的刺激,没有外部刺激,照样可以产生灵感,并进行创作。此时,主要依赖书法家长期生活积累,文化内蕴的沉淀、积蓄的精神能量的外化,是其主体精神、情感、兴致的艺术化冉现和表呈。心理学家阿瑞提曾在(创造的奥秘》·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人的内觉与创作的联系。内觉是对过去运动着的事物所产生的经验、知觉、记忆和意象(如幸福的童年,醉人的初恋、温馨的母爱等)的一种原始的组织,内觉这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体会境界,是一种模糊的不稳定的朦胧的感受和体验,是对客体氛围的一种整体的体验。它可以转变成符号、动作、确定的情感等艺术思维而转化为视觉艺术。

    以酒助兴,调动灵感,导引高峰体验,是占往今来许多书画家、诗人信奉不疑的艺术创作的催化剂。“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怀素《自叙帖》);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神,不可复得也。”((唐书》卷二O二)苏东坡:“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东坡题跋))借酒力而书,趁着酒精化入血液,进人畅关欣快的兴奋期,潇洒挥毫。确能造成一种高峰体验,取得上佳甚至意想不到的书法精品,科学证明这确有可能。此举对嗜酒的书法家尤其灵验。但这绝不可能是真醉,而是处于似醉非醉,飘飘欲仙的醉酒前期,若到醉酒后期—抑制期,烂醉如泥,握笔都难,何谈创作了这仅适宜情感型书法家,作行草大草时运用,作楷书隶书是断然不成的。事实上,就是作行草书创作,未必就一定要以酒提神。五代杨凝式在《题怀素<狂酒帖)后)就写道:“草书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意思是说,草书未必都要饮酒,但不排除饮酒助兴出佳作的可能。~

高峰体验中的创作

    如果把灵感比作火花,那么高峰体验则是熊熊燃烧的烈火。当书法家提笔濡墨入纸,就进人收视反听、统整意识、集中心境的阶段,情感升华为本我体验,全身心进人角色。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此时心理状态类似于释家的禅定,气功家的得气。此时书法家最要紧的是抓住时机,一气旋转。在高峰的上升阶段,可能开头儿个字或几行字有些拘谨,但随着高峰的到来,越往后写越得心应手,此时腕愈热、神愈闲,往日沉睡的潜能得以全部焕发,情绪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全身心进人深度松驰状态,心空笔脱而指与物化。人好像受到外力的推动,似有神明暗中相助,接应回转水到渠成。此时正处于0峰之中,书法家要抓住绝佳时机,展开心力,一鼓作气可以一举成功。此时的作品常有超水平发挥。随着高峰的下降,最佳化水平操作开始缓慢下降直至瓦解。这种运用高峰体验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因书法家类型不间而持续时间各有长短。情感型书法家来得快,去得也快,高峰期短而激,适宜创作行草书;理智型书法家发动慢,消失也慢,高峰期长而平,适宜创作楷书、隶书、篆书。(辛尘、张平《书法研究》1994年第4期)。

高峰障碍及其排除

    实际创作中,有些书法家形成不了高峰体验,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儿种:

    一是心理压力失当。其表现:一种是压力过大。焦虑太过,过度紧张,反而发挥失常,甚至根本无法创作。如同失眠的人一样,越是担心失眠,果然真失眠。正是“有意为佳反不佳”。另一种则是心理压力太小。正如没有压力的喷泉,水流疲软,没精打采。常见原因如键康状况不佳,情绪低沉,心境差,外来刺激信息不强烈,达不到激发水平。此时勉强创作,必然欠佳。不如索性搁笔,待机再说。

    二是感觉空白。实际上是创作者没有进人角色。与现实中的书法家存在“角色距离”。因此始终找不到感觉。其原因正如周星莲所说:“一遇精纸佳笔,正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于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这当中,不排除确有“怯场”的情况。有些书法家见高手在场,想得太多,杂乱无章,反而无所适从.以致头脑中一片空白。而那些“竞赛型”书法家,如同“人来疯”,观众越多越带劲,反倒时有超水平发挥。这里主要是个放得开的问题。

    三是个体差异。书法大师与一般书法家的差距不单是书法基本功问题,更多的在于文化底蕴和心理素质。构成书法家“金字塔”的大小,在于它三条边的长短。如果把书法家实力比作高低大小不等的金字塔,那么高峰体验中的创作则是这塔尖上的较量。由于书法修养的深浅关系,高峰体验一般书法家只能偶尔遇到,而书法大师们则时常获得。应当相信,只要掌握书法心理学规律,善于导引和运用高峰体验,无疑有助于出精品佳作。但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没有高峰体验的书法家也可能出好作品,其原因则另当别论。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