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韩绍文:草书创作之浅见

2021年03月17日 23:22:172634人参与0

草书创作之浅见

韩绍文

    草书(今草)是楷作草的一种书体,是汉代的一种隶书的草写—章草进一步衍进而成。特别是汉末草圣张芝将章草进一步“草化”,以及后来的书法家们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使草书形成了重心平稳、简约为本、点画呼应、参差变化、圆转回环、连绵跌宕、走势飞动、一气呵成等规律及其特点,使草书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界。草书比起其它书体,更具有意境与情感、生机与活力、洒脱与大度、形美与质深的一种书体。因此,认真研究探讨草书创作,使草书达到草之有理、草之合法、草之有度、草之能识、草之更美的艺术性更强、思想感情浓T、时代性突出的前所未有的水平,对广大书法家们既是很艰难的任务,又是应尽的责任。本文想就草书创作的心理准备、笔法尝试以及必备条件等做些探讨。山于本人书法理论缺乏,学识水平较低,实践体会浮浅,肯定有错误,敬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一、草书创作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就是对书法艺术的性质和规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书法创作活动有明确的意向;对书法作品品味有明显的心理特征。大家知道,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器官。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书法创作这一客观现实是书法家的心理对象,是书法家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书法创作者的心理是在书法创作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同时又对书法创作活动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iii是在书法家的心理支配和调节下,才能创作出新颖的书法作品。因此,搞好书法创作,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之一,就是创作者要有创作性(创造性)思维。创作性思维是创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性质和规律揭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所谓创作性思维,就是指创作者对书法艺术的创新的思想,即通过特殊的形式产生新颖书法作品成果的思维过程。创作性的思维是创作者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能揭示草书书法艺术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既继承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具有较高艺术价硫的草书书法作品的思维成果。如果没有较高层次的创作思维,其作品就会出现缺乏创新意识的随从性;缺乏新颖风格的刻板性;缺乏广阔思维的狭隘性;缺乏变化的定势性等等。因此,草书书法艺术家,只要充分认识书法之梢品、能品、妙品、神品等是创作思维的产物.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作思维能力并运用于草书作品的创作实践中,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于1962年发表的《思想艺术)中提出创造思维过程的阶段论,我们可将书法创作思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知识准备阶段。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前,重温或深化自己积累下来的有关草书书法艺术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在创作方向上对前人的草书书法精典作品进行研究。通过认真、细致、严密、系统的思考来处理资料和信息,这样就有可能从中获得创作所需要的悟性和灵感,找到下笔的突破Q,创作出有独立新颖风格的草书作品。第二阶段是酝酿创新阶段。经过对草书书法艺术知识的深化和对前人草书书法作品的研究,对所要创作的作品形成个初步设想。在其酝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困惑不解的问题或停滞状态。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但不能中断创作,只是进行着潜意识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时期的酝酿,创作性的新观念、新悟性、新构思、新灵感往往以鲜明的新颖形象突然出现,这是创作思维的产物,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能奏效的。第三阶段是实际验证阶段。对于有创作潜力的书法家,通过创作思维并产生了思维效果,还必须及时进人实际的创作过程。这就是说,要通过反复书写来验证其灵感与悟性。使主观的新构思与客观的书写统一起来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心理准备之二,就是创作者要有丰富情感。所谓情感,就是创作者明确意向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创作者对草书书法艺术的较为高级复杂的体验,它是在草书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大自然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本质的稳定的东西。所谓草书书法作品的形质之美、气势之佳、品位之高、感人之深,往往是书法家的思想、情感、情绪、气质、性格等书外功夫倾注到笔墨技巧中所产生的。其作品的内涵或情趣或美妙之处,就是作者的情感、情绪、性格通过草书书法作品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而读者则可透过作品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人可以感受到清晰的道德感、鲜明的理智感、高超的审美感、伟大的时代感。就是说,在正确而又深刻的创作思维指导下所完成的作品,才能够充分展示书法家的感情、情绪、意志与性格。从字的风格角度说,字舒见人喜、字敛见人哀、字险见人怒、字丽见人乐,“文如其人”。一幅作品就是书法家情感的真实写照,是作者的自画像。

    书法家要使自己的情感丰富起来,首先就要对创作的书法作品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大家知道,创作每幅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内容,而对其内容的理解程度既是作者文化素质的反映,又是书法创作的前提条件。一般地说,创作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丰富而又广博的。只有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才能为作者的情感与之相碰撞进人意境创造条件。其次,在对书法作品内容有了深刻理解的同时,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作品内容的碰撞磨合,作者的情感也就随之与特定的内容一致起来,逐步地进人了角色,并构思了蓝图或腹稿,为实施创作打下基础。再次,作者的情感由于作品创作蓝图或腹稿构思的引发达到高潮甚至是达到忘我的程度,也只有这时,作者的主观意志表露出的情感才能倾注于书法作品中去,并与书法作品表露出的形质达到完美的结合,做到合则流媚。

    心理准备之三,就是创作者要正确地认识个人气质和性格。在草书创作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地认识个人的气质。所谓气质,就是作者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这里讲的动力特征是指作者的心理过程的强度和速度的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气质作为一般语词使用时与“脾气”的含义相近。气质对草书书法作品的创作活动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气质本身并无所谓好坏。但是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草书书法作品的创作活动。这是因为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因此,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个人的气质,在书法作品创作活动中,扬长避短,坚持和发挥自己气质对创作有利的积极因素,克服或纠正自己气质的消极因素,使创作既顺意又顺手。

    按照古希腊医生希波利特提出的气质的古老概念,我们把作者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胆汁型占主导地位型的草书创作者,一定要发扬和坚持反应迅敏、活泼易变的优势,使作品充满生机活力。但是由于考虑不周、稳定性差,也一定要克服创作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其作品失于无规放纵。

    多血质占主导地位型的草书创作者,一定要坚持和发扬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兴奋的优势,使作品气度恢宏。但是由于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一定要克服创作过程中的急迫性、突击性,避免其作品失于疾速粗糙。

    粘液质占主导地位型的草书创作者,一定要坚持和发扬安静稳坐、沉默寡言、内向倾向强的优势,使作品守格而又清秀。但是由于反应缓慢、拘谨,一定要克服枯赛性、呆板性,避免其作品缺乏活力。

    抑郁质占主导地位型的草书创作者,一定要坚持和发扬性格、情绪体验深刻、感受性细致的优势,使作品循规蹈矩,法度严谨。但是由于行动迟缓、孤僻,一定要克服在创作过程中的纤弱性、拘谨性,避免其作品失于气度狭隘。

    与气质密切相联系、相制约,而又统一于一个人的个性之中的性格也同样不可忽视。性格的修养程度对草书创作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性格是指草书作品创作者在个体生活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书法家的性格同其他人一样具有两面性,其性格上的优点可以弥补创作能力某方面的弱点,促进草书创作。性格上的弱点,有可能成为草书创作能力发展的障碍,制约草书创作。要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性格,为提高草书创作能力创造条件。例如,你如果是性格急躁的人,在创作时一定要避免写字粗犷等。只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性格,在创作时扬性格所长,避性格所短,就会使创作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草书创作的笔法尝试

    草书书法作品的创作应在继承传统的多种笔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要更多地、大胆地尝试新的笔法,使其融人草书创作作品之中去,使草书书法艺术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美不胜收。

    1.折叠法。占人讲“草以点画为性”、“草无点画乏趣”。但笔者认为点画重要,而使转也同样不可小视。因此在遵循古训在点画上下功夫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使转。使转也能出情趣,这是有些古今草书作品证明了的。那么用什么样的笔法使转情趣更浓呢?这是草书书法创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之一。我想在草书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尝试一下折叠法也可能是奏效的。所谓折叠法,就是运笔到使转处有折过来叠过去的形态,给人以较强的笔墨力度。集古人草书范例,有许多作品就体现了折叠用笔的风格。如明代王锋的草书虽有萦带回环,但未失纤巧,特别是方重折叠气宇磅礴流利。孙过庭的草书作品更能体现折叠笔法的风采。所以,折叠运笔对增加作品的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折叠运笔的特点:一是立体感强。运用折叠法创作出的草书书法作品给人以不是平板的图画而是立体的大厦那种立体感觉;二是情趣感浓。运用折柱法创作出的草书作品给人以不是某些静物而是许多生灵引人入胜;三是内涵感觉深。运用折典法创作出的草书书法作品能给人以不是平淡无华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2.平抹法。在众多的草书书法作品中虽然笔法多种多样,但平抹法却运用得很少。这可能是人们厌弃的缘故。但是在我看来(可能是幼稚的)在草书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运用或渗进一些平抹法也不见得没有积极作用。所谓平抹法,就是点画、使转都像瓦工抹墙那样平推。虽然没有龙飞风舞那样生机盎然,但如同群蛇游动也同样充满活力。平抹法的特点是运笔方便、走势多变、洒脱自然、散开奔放,加之墨色变化、字体大小、用笔轻重、线条粗细变化,一定会给人以优雅的美感。

    3.飞白法。飞白法是草书书法家们很少使用的,历史上用飞白法创作草书书法作品范例也很少见。但张芝一笔飞白法之说给了我们很大启示,说明飞白法是可以运用的,也是可以推广的,因为运用飞白法创作草书书法作品也一定会别有洞天。所谓飞白法,就是点画使转处有墨不见墨、无墨胜有墨。这种笔法的特点:见点画如线,使转如丝、如瀑布、如雨淋、如垂柳、如藤绕。用飞白法创作出得意的草书书法作品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4.断续法。断续法是显示草书神采的重要方法。所谓断续法,就是笔画的中断和继续。其中的断,要断而照应续;其中的续要续而顾盼断。要断不伤意、断不消神;续不相背、续不错位。断得自然得当,明晰空灵、朴洁,续得顺势呼应,不缭乱不堪,不俗气。断续笔法的特点是古朴、幽淡。

    5.萦绕法。以萦绕法为特征的草书作品成为一种风格或流派早传于世。如傅山草书就是以萦绕著称的。在草书创作过程中采取或融人萦绕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所谓萦绕法,就是使转如绳缠绕。以萦绕为特征的草书如藤缠树、如蔓爬干、带系物等,能给人以气势豪迈、笔力劲拔、意志纵横等展示出其挺傲卓绝的大度。

    6.虚实法。在草书创作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虚实笔法的运用。没有虚实笔法的草书作品,就会缺乏风神与情趣。这里所说的虚是指墨处不全墨,实是指墨处完全墨。只有虚实相依为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则不空,实则不赛;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相生,虚实互映,虚实相济,才能使作品既筋骨具备又情趣盎然,品味浓也。

    7.轻重法。按笔有轻有重是草书创作所必须运用的重要笔法。否则,其作品就会板平无神,缺乏力度感。这里讲的轻是指草书带有牵丝的地方要轻转笔;而重则是指笔画的地方要重按笔。轻重相互映衬,密不可分。二者并用既能突出重笔又使轻笔VV示烘托垂笔的作用。币则刚,轻则柔,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轻重法,既能使收笔与牵丝区别开来,又能使笔法丰富多彩,轻与重相得益彰,使草书作品润满而有生机,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感,表现出含蓄而深沉的神采。如果避开或不运用轻重法,其作品就会失去节奏感和草书韵味。

    8.放逮法。草书创作的关键问题是能放得开逮得住,这也就是放逮法。这里所说的放,是指放纵;逮是指逮住。在草书创作中放纵是比较容易一些的,而逮住就比较难一些。放纵则一鼓作气,一气呵成而已,而逮住则要既不失自然又不能有雕砌之感。所以历代草书大家们特别垂视并对此特别用意与着力。所以在草书创作中一定要认真运用放逮法。该放纵的一定要放纵,以显示精神,开阔气度。但不该放纵的放纵了甚至驰骋不羁、挥洒尤度,就会使作品失于剑拔努张、匹夫之勇。特别是应该逮住的一定要逮住,逮得自然、得体、没有矫揉和雕砌。该逮住而没有逮住就会浮滑、轻桃。但不该逮住的而逮住了,就会缺乏神采与情趣。

    9.主锋法。主锋是草书创作的生命线,没有主锋就没有草书的创作。所谓主锋法,就是在运用若干个笔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运笔方法。集古人讲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全锋、半锋、蹲锋、踌锋、抑锋、翟锋、囊锋、挫锋、偏锋、顺锋、逆锋、绞锋等等,无所不纳,无所不用。这众多笔锋都是先人们在书法创作中的深刻体会,我们都应当研究它、运用它。然而,笔者认为,凡事都应当有主有次。书法用笔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是草书用笔的主锋呢了草书用笔的主锋是在若干个笔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影响或制约其他笔锋的笔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锋。中锋由于在毛笔结构中占首要地位并有墨迹饱满、圆浑、厚重等特点,历来都被书法大家们所重视,并以此为主创作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草书佳作。可以这样说,没有主锋即中锋,就没有侧锋、藏锋、露锋等。所以,以中锋为主锋进行草书创作既是传统的笔法,又是我们今天不但不能忽视而且是必须继承与发展的笔法。当然,运用主锋法,并不排斥其他笔锋运用方法,恰恰相反,在坚持主锋法的前提下还应大量地运用其他笔锋法,以衬托、辉映主锋,突出主锋,同时也在显示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否则,就会使主锋单调、孤独、缺乏情趣。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笔法的集大成者,但必须讲究和运用主锋(中锋)。没有主锋.草书创作就没有神采,没有筋骨,没有气度。一句话没有主锋就没有草书。

    10.平衡法。平衡法是指在笔墨处不平衡状态下达到平衡的一种笔法。这种笔法没有定式,可根据笔画、结构、章法之需要而随机选择与运用的笔法。世17万事万物充满着矛后,即不平衡性。然而又是统一的,即平衡性。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艺术更是如此。草书的笔法只有既展现不平衡性,又在不平衡中显示平衡,才能使作品充满神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创作者既要使其波澜起伏、变化万千、处于不平衡状态,又要驾驭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把握住这种不平衡局面,使作品在不平衡的状态下达到平衡,就是说在笔墨的轻与重、粗与细、曲与直、白与黑、燥与湿等诸多矛盾中达到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品味。例如,三字的平衡美,是在三横有粗有细、有轻有重、有曲有直、有长有短、间距“不同”的情况下达到的平衡、和谐、统一,使其妙趣横生、品味无穷。

    以上各法可以各自为主自成风格,也可在不影响作品风格流派的情况下,相互渗透,还可以综合显示,集为一体。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是笔者的初步体会.还没有通过进一步实践去认真而又反复的验证,所以.只能是寡陋之见,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三、草书创作的必备条件

    在草书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重视或积极创造创作所需要的或与之密切相关的条件,否则就会影响或阻碍创作。根据书法专家们的论述和自己在书法创作活动中的体会,为了使书法创作活动顺利,如下条件是应该必备的:

    第一就是“时合气润”。人的情感或情绪与天气好坏之影响是分不开的。一般说来,晴天时人的心情舒展,阴天时人的心情郁闷,热天时人的心情烦躁,冷天时人的心情肃穆。那么究竟在什么天气条件下创作合宜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与之相应的天气就能够得心应手。天气晴和气候宜人,使人的心情平和,人的心情平和舒展了既不急切也不勉强,写起字来其法度和风神自然而然就高远了。天气晴和气候宜人是书法家普遍认可的。然而这不是惟一的原因。颜真卿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和气候条件下写的《祭侄稿》,无从考察,但可以设想:颜真卿如果是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写的《祭侄稿》,有可能在作品中更能表现出他的悲愤的心情。然而,书法创作顺不顺手、合不合意,又不仅仅在于天气,还在于人的心情。人的心情是第一位的,天气好坏是第二位的。又可设想:颜真卿如果是在天晴气和的情况下写的能够反映出他悲愤心情的《祭侄稿》,就能充分说明,只要心情进人创作状态,在什么天气情况下都是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第二,就是“神怡务闲”。孙过庭在《书谱》中曰:“神怡务闲,一合也。”“合则流媚。”意思是说,精神愉快,事务闲暇时写起字来就会顺意,使作品流露出使人喜爱的美感。否则就会“心速体留”,心慌意乱,身体困倦,写起字来就不和iI,使作品凋落粗疏、拙劣。正如蔡邕说过的那样:.‘书欲先散怀抱,任情Z意,然后书之,若近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精也。”从我们的实践看也确实如此。凡事务缠身,心不能静、屁股坐不稳是不能创作的。就是进行创作也是匆匆忙忙、毫无准备、心血来潮、随意挥就,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拿不出好的作品。

    第三,就是物质保证。所谓物质保证就是创作所用的物品齐备,质斌又称心如意,自然能够起到激情作用。如选择适合自己心意、用起来又顺手的纸黑笔砚毡案等,对创作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就拿纸墨来说,孙过庭曾说“要纸墨相发”。这是抬纸与I都称心如意,自然就会得之顺手。周密云云:“王右军少年每用紫纸,中年多用麻纸,取其流丽,便于行笔。”如果纸墨不称心,不如意,一是会直接影响作者的情绪;二是直接影响作品的品味。除此之外,选择有助于创作的较为宽敞的桌子或案子也是不能忽视的。很难想象在铺不开纸的窄小的桌子或案子上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第四,就是环境适宜。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有利于调动创作者情绪的又与其个人习性密切相关的自然的、人为的环境。如作者所喜欢的文静幽雅,或山光水色.或皓月当空,或雪花飘舞的环境;作者所喜欢的鱼鸟花卉,或古董映托,或悦耳音乐,或寂寞无声的环境;作者所喜欢的窗明几净,或灯火辉煌,或空问广阔的环境等等,凡此种种环境与创作者心情相统一、相和谐,就一定能够有助于作者以更加兴奋、激动、畅快、积极的状态,进人创作过程或完成创作任务。

    第五,就是完善书画市场。建立健全的书画市场,使书法作品能作为一种商品进人流通领域,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调动书法创作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否则书法家们的创作就会缺乏动力。因为他们要买纸墨,要展览自己的作品,要出版自己的专集等。如果没有一定的利益驱动,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靠喝“西北风”是不能搞好书法创作的。

    总之.草书创作必须认真做好心理准备,尝试新的笔法,创造必需的条件,才能促进书法创作,才能多出上乘佳作,才能造就一大批书法艺术家或书法大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