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当今展览几乎沦为“高级临摹展”,真正的“书法展”究竟是什么?

2019年06月17日 23:18:162505人参与0

张公者

中国书协理事

篆刻委员会委员

创造是最好的继承

照着《兰亭序》的书法风格与文学内容书写一遍,是临摹;

用《兰亭序》中已有的字并用其书法风格书写不同的文学内容,是集字,仍然是临摹;

学《兰亭序》的书法风格抄写不同的文学内容,属于“高级临摹”。

实际上,这三种都是书奴,只是“奴性”等级不同而已。

张公者 篆书自作诗《紫砂壶铭文》

2019年作

规格 180x96cm

释文:扫沉霾,拂烟雾。啜好茗,须新雨。汲清泉,饮甘露。逍遥游,任闲步。

书法高级临摹者,相当于某些领域的“工艺大师”。工艺大师不同于艺术家,工艺大师是高级匠人。工艺大师、高级匠人同样会得到我们的尊重。他们的功绩是使某项技艺不致失传从而得以传承。

而艺术家是要创作出艺术作品,以艺术作品的形式传承给后人。艺术作品必须是创作的,要有自己的风格、思想。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传承的价值。

书法史有贡献的是风格的创造者,是风格的创造者把书法传承下去,而不是“高级临摹者”。艺术史是由具有风格的作品来书写的,风格是艺术史衡量与取舍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第一标准。

张公者 行草书自作诗《上元夜》

2019年作

规格 24cmx20cm

释文:多情明月待佳期,一种相思两地知。还借春风传我语,重逢莫更负花时。

风格包含共性与个性。共性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审美准则。共性是规律,是传统,共性从经典作品中来。个性完全是自我的、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个性、没有共性是野狐禅,不能够存在。而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是书奴,没有书法史的意义,没有传承的价值。

古代的中国画家会用“摹”“临”“拟”等字样来说明其所作是学习前人、他人的。这是非常讲究与尊重原创者的作法。

古代书法有所不同,书写者以前人、他人的书法风格进行不同内容的书写时,一般是不会落“学”“拟”等字。古人这种习惯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包括在古代,书法是文人的基本技能与工具,更多的是基于实用,艺术性并不是第一位的;书写的内容也往往是自己的文词,更不是为了展示给大众而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情况下,学习前人风格进行书写而不注明是可以接受的。

张公者 篆楷书集词牌百联

2019年作

规格 138cmx35cmx2

释文:玉女迎春慢;明月逐人来。

即便是书法被尊崇至上的魏晋时代,书法的艺术性也多是师友、知音之间的交流欣赏。而此时像王羲之这样的有大志向的书写者仍表现出自我风格而别于人,从而得到大家的喜爱与崇敬。

今天的书法,艺术性几乎成了唯一功用。今天的书法,更多的是作为艺术的存在。艺术不是工艺,工艺重工,艺术重艺。艺术讲究创造。在今天,书写者被称为书法家。书法家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书法家需要的是新意,需要的是风格。

今天的书写者往往是抄写前人的文词,又拟前人的书法风格进行书写,并拿出去展览而公之于大众,其文学内容与书写目的性发生了改变。作为今天的纯艺术的书法展览,是不合适将临摹作品提供出来供大众欣赏的。若以临摹作品进行书法交流的展示,则有必要加上“临摹”等字样。即便所书写的文词是与这个时代相关,也不必、不需以书法的形式来表达。书法在今天的功用已经不是对文学、文字内容的记录与传播。

张公者 篆刻

 大野茫茫(陶瓷)

规格 8.5cmx8cm

广义地讲,所有艺术的创新都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只是当代艺术对原创性的要求比值更高,而中国书画对传统(共性)的要求比值更高。其区别在于此。

同样作为艺术,中国书画对技法的训练所需要的时间似乎更多,因而能够形成风格的时间会很长。中国书画是寂寞的艺术,一旦选择了,就要几十年、一辈子的功夫,所谓人书俱老。

中国书法是艺术的,同时又是学问的、哲学的,它的难度极高,所需的时间又长,这样客观上也造成了当代书法展多为非风格的临摹展。

张公者 行书自作诗《归燕》

2019年作

规格 35cmx25cm

释文:春吹北回曲,一曲一声促。云冷带雨飞,风寒和露宿。迢迢今归来,难觅旧时屋。谁知衔泥苦,何处谋卜筑?

与古人写得一模一样,即便是“高级临摹”,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最多是另一种复制。

在艺术上,复制他人就是抄袭

复制更不是保护。对前人留下的经典作品不去破坏已是“善莫大焉”,能够好好地留给子孙,就是保护与“传承”了。

打着传承的旗号,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而反对出新者,往往是不思进取、不思考、不学习者。往往会成为传承的阻碍,甚至“罪人”。

张公者 篆书自作诗《宿吉祥寺》

2019年作

规格 173cm×187cm

释文:拂尘投古寺,清梵袅炉烟。云掠天边月,茶烹石上泉。群山齐入定,万籁伴参禅。借榻游灵境,晨钟醒大千。

有大志向的学书者,会把目光放在书法史。虽说书法史每个时代只记录有二三子、三五子的代表人物,但一定是有志者方能进入,不管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书法风格,还是思变似的风格形成者。

今天的“书法展”,绝大多数属于“书法高级临摹展”,展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高级临摹作品”。

中国书画讲究临摹,临摹是学习书画的有效途径,但临摹不是终极追求。临摹的目的是掌握共性,从而自然地将个性融入其中,形成风格。临摹、集字、高级临摹都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书斋中的功夫,尚不具备出山的资格与本领。

张公者 行草书 寄陇南友人

 2019年作

规格 34cmx40cm

释文:丙申春,得康县巩林、秀丽伉俪之约游陇南。经剑门入甘,晚宿阳坝。松根煮茗,越世高谈。翌日往康县,游海棠谷、梅园。草木蕃庶,鸟鸣喈喈,山出玉浆,林荣其郁。后曾奉题“明月入怀”“白云洞”,以记康县之行并酬巩林诸友。一曲流泉一曲琴 ,清风明月是知音。白云山上云何若?为托梅花寄我心。己亥正月十二日,容堂张公者。

20世纪初,我们引进了西方沙龙、展览的形式,却没有引进沙龙、展览的核心本体,沙龙、展览的美术作品都是风格的创造者。

展览,是创作的,是风格的。

风格的形成是最难的。其难度一百倍一万倍于临摹。

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展,应该是具有艺术风格且文学内容又是作者自己创作的作品的展示。

张公者 篆书 苏轼《水调歌头》

2019年作

规格 217cmx74cmx3

中国书画艺术,创造、创新是基于共性(传统)的“创造”“创新”。创造、创新并不是不要传统,也不是否定过去。而墨守传统往往是无能的表现。

爱护传统的最高层次是创造与出新。

出新是真正的传承。

创造是最好的继承。

供稿:2019《书法报》第23期

(以上内容为《书法报》版权所有,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