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书法节专题|刘正成:王羲之的前世与今生(讲座实录,图文收藏版)

2019年04月21日 07:26:2811458人参与0

汉《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官定儒家经书的石碑,又名《汉石经》,初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共有46块碑,200911字。传说为蔡邕所书。这是重要的学者官员蔡邕的文字,由他书写,但是这个碑上也没有蔡邕的名字,认为书法家不重要。他主要強调的就是一种助人伦,成教化的政治作用。

 

《上尊号奏碑》又名《百官劝进表》。记东汉献帝末年,华歆、贾诩、王朗等对曹丕劝进称帝之事。传说为钟繇所书。就是钟繇这批人要把曹丕推为皇帝,上尊号。后来曹丕果然当了皇帝,又写了《受禅表碑》颂扬曹丕有“尧舜之姿” ,在公卿将军固请下,在繁阳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传说梁鹄书,钟繇镌刻。钟繇也是大臣,不一定给你刻碑。说明什么呢?这两个人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录的书法家,即使明明知道钟繇写的,或者梁鹄写的,但是没有把他们作为书法家的名字当成一回事。

 

北魏泰山摩崖《金刚经》,传说是僧安道一所书佛经,包括他在山东邹县的四山书写了许多佛经,基本上也是没有写上书者名字的。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国文学艺术史和社会史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朝廷儒家的经典规范在松驰,文学艺术的文化自觉开始了。从前忽视了文学的书写主体的存在,这个《北齐校书图》的主题就是表现了文人书写的场景。晋唐以后由于纸张的普遍使用,除了抄写、抄经等职业性书写行为外,文人文件与诗文书写中的上乘之作成为书法作品受到社会追捧,文人书写遂渐成为书法主流。

 

王羲之兰亭序》的重要意义,就是文人署名的文学与书法的双重巨著。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均有名有姓),在山阴举行修禊集会赋诗,然后成诗集序言《兰亭序》,这是文人自觉意识兴起在书法艺术上的典型案例,文人集会写诗以欣赏游乐。

 

王羲之的传世名帖都有名字,如《姨母帖》、《何如帖》这两个帖都有王羲之的名字,书法家作为创作主体有了名字的两封信传下来了。大家记住,王羲之以前的各种碑铭、钟鼎金文作为经典传下来的,都没有创作主体的认可。到王羲之时代已经变了,人们自觉认为作品署名是主体突出的事情。我认为这就是装饰依附走向了主体的自觉。王羲之的署名信札成为传世经典,而不是传礼器碑张迁碑这种教化重器,相反而是私人信札,谈的大多是个人情感和生活小事。这些人、人性、人的所作所思所言的书写,使书法从宗教和帝王祭祀的装饰依附走向了文人艺术独立的实证。大家一定要注意,王羲之书法作品署名所产生这个意义,它就像陶渊明这样的诗人,是书写个人,而且看起来只是个人的生活小事。而不是像西汉时代司马相如、杨雄他们写的什么弘篇大赋,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文章。王羲之以《兰亭序》为经典的楷、行书新体成功建立,其新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二、三百年历程中征服了梁武帝、唐太宗等帝王的艺术趣味,他们提倡这种文人书写的诗文翰札手迹成为经典,从而教化上流社会,让人上行下效,使文人书法脱颖而出成为主流艺术形态,这是以王羲之书法为标志完成的。

 

鲁迅在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中提到: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虽然这是文学史的问题,当然包含艺术这个艺术范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字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准确地说,是为文学艺术家自己作为主体的艺术的时代。

 

这是李泽厚引得鲁迅的话,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为艺术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助人伦,成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这句话就是对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时代的否定。书法变成了不是为政治服务了,它是文人利用书法来抒情达意的载体,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贡献。今天我没有时间重点展开谈这个问题是个遗憾,如果今天要谈当代书法创作中如何继承王羲之书法的经典价值,认识这样一个历史关键点非常必要和重要。

 

古人谈书法,先看人,然后再看作品,人就是的主体的突出,看书就看他的精神风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云:

 

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他没有品味汉魏六朝哪个皇帝的风貌,而谈王羲之的品格。孙过庭又怎么说的呢?他说:

 

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书法是要取会风骚之意,还要本手天地之心,我们书法家不是别人叫你说什么话,而是你要对这个社会要有自己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表现的时候按照天地之心,即合乎自然的阴阳调和的人的本心。韩玉涛说孙过庭《书谱》中有两句最重要: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手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风骚之意”与“天地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书法艺术的关键点!书法不仅仅是把字写漂亮了的技艺,而是一种艺术,这个关键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总结王羲之的经验而成的。

 

对人生快乐的认知●《兰亭序》的快然自足与以之兴怀 什么叫人,什么叫人的艺术自觉,就是《兰亭序》对人生快乐的认知,对快乐情绪的感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序》的两句话中的两个不同问题:第一句是怏然自足与以之兴怀。什么叫快乐自足?就是人的主体情感的自觉。“什么叫“放浪形骸之外”?人要参与这个社会,参与这个世间一切事,而“放浪形骸之外”,就是精神境界是作为人的灵魂的超越。这就是艺术家应有的人生态度。

 

第二句话谈到人为什么需要艺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不能不把它通过艺术来“兴怀”,从而表达出来。前面一句“放浪形骸之外”,是人的精神的升华;第二句话“不能不以之兴怀”,不能不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兰亭序》这两句话谈了王羲之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行为最精彩的因果论。所以我们看书法不仅止于看它的视觉形态,还要读一下他的文章,从而感受到它所表现的意境。“放浪形骸之外”是他的为人的状态。“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它的艺术的状态。

 

对个体命运的关照●死生亦大矣的《丧乱帖我们再分别举例看看王羲之的作品的丰富内容。刚才我给大家看了《礼器碑》等,都是祭祀的宫廷内容的文字。王羲之传世经典没有这些东西,除了《兰亭序》以外,他写了一个很重要的帖,他是对个体生命的关照,对于亲人生老病死而疾呼感叹的《丧乱帖》。他在《兰亭序》中谈到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之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他在问:个人命运与生死为什么不重要?这是王羲之作品最重要的一个要表达出来的东西,这是王羲之和他之前的书法艺术主题完全不一样了。

 

与黑暗政治不合作●《告誓文》的独立意志王羲之终于辞官回到绍兴,去祖墓前发誓再也不去做官了,官场太黑暗了,所以不做了。他的誓言就在《告誓文》中,他发誓再也不去为官,不与黑暗政治合作。因为东晋时期特别是末期政治非常黑暗,北朝也是这样的。他就是不合作,他不去同流合污,你们腐败,我不腐败,他不做官。他发誓说:“自今之后,敢踰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我要守我父亲的墓。“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皎日!”天地为鉴,我再去做官的话我就是背叛我的祖宗。他就是这种道德态度,这种品质在书法中表现出来,就相当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一样的,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就分别是诗歌和书法这两个重要的划时代经典。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