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书法节专题|刘正成:王羲之的前世与今生(讲座实录,图文收藏版)

2019年04月21日 07:26:2811466人参与0

 

我再对比一下,从钟繇的《荐季直表》和王羲之新体的《乐毅论》的比较,一个有含隶书笔法的字,一个是没含有隶书笔法的字,能字、关字、神字;气字、清字、自字,一对比看得非常清楚了。谈艺术史为什么要做征据铺垫,艺术史必须拿图片作为证据,证明你说的话是有依据的。因为言不能尽其意,大家一看新体、旧体的图例,王羲之的贡献在什么地方就看得很清楚了。所谓王羲之新体,指其点画已完全脱去隶书痕迹,用前此的篆书中锋一种笔法、隶书侧锋的两三种笔法,演变成了形态各异的八种笔法,在这八种点画中,长画有提按,点捺无燕尾、转折有顿挫。

这样,书法如同古代音乐从工、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加上变征、变羽两个变音,演变成七声音阶和八度音程一样,形成八种基本笔法,从而确立楷书点画的终极形态,结束了汉字的书体演变。楷书的这八种基本点画,正好用王羲之所写“永”字的八个点画为标准,故称“永字八法”。

大家看这四个字,篆书的永字,隶书的永字,和王羲之所写的新体楷书永字:这个篆书就是一种笔法,就是中锋、圆笔行进的。到隶书的蚕头燕尾,两三种笔法。而到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有八种基本的点画笔法,这叫楷书的“永字八法”。这样就使我们书法的技术得到高度的发展,定出来一种规则。这八种基本点画就像七声音阶一样,每一个音振动频率又不一样,从而变成的交响音乐,同时也变成我们书法的千变万化的视觉形态,就是这八种笔法:侧、勒、策、掠、啄、磔、努、趯,这是王羲之建立起来的。就像音乐家建立在七音音阶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样的形式创造与创新。

 

在唐代就讨论过王羲之的永字八法,张怀瓘说:唐张怀瓘《玉堂禁经》:

 

“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刘按: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我们认为的隶书,称八分。)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刘按:隶字就是楷书),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刘按:就是上万字都用这八种笔法写出来的。)“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李阳冰在《翰林禁经》说:

 

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所以“永字八法”在唐代经过充分讨论确定了这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发展史上的形式法则的贡献。

 

沈尹默也谈“永字八法”,他更通俗,我把他对“永字八法”怎么理解的,我给大家讲一讲,作为书法概要大家能听懂。沈尹默说了四个法: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他对书法形态拟人化的理解。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这是用审美的方法观察点画。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移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让你理解点画拟人化的效果。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这种比喻让我们所有书法爱好者都能听懂的语言。

 

楷书的标准件就是《乐毅论》,为王氏(王羲之)的正书第一。王羲之巨大的贡献就是创造正书的“永字八法”。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上列出了王羲之的楷书新体代表作:

 

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审犹得存不?

 

下面讲行书的承袭与变化大家看比王羲之稍早介于钟繇与王羲之之间的《李柏文书》。《李柏文书》作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李柏本人是有史记载的人物,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为李柏从海头--罗布淖尔湖畔给焉耆王等几个国王发出信函而留的草稿。它既是楷书,又是隶书,这个比王羲之早的《李柏文书》就在写带有行书味道的书体了。它是证明王羲之的隶书味道的行书书体存在的很重要的证据。行书传说是刘德升创制,而李柏是刘德升的学生,他早于钟繇和王羲之。王羲之的《平安帖》也像李柏一样有隶书的笔法痕迹。《姨母帖》是王羲之比较早期的行书,从这里可以看出行书是和楷书一样慢慢从隶书中间走出来的一种书体。

《平安帖》可以看出怎样慢慢把隶书转变成现在的行书书体,这是王羲之的贡献,所以我们现在看行书就是王羲之创建出来的。不要小看行书。行书也是书法中间一个重要的运用最为广泛的书体。

 

王羲之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三体很厉害的,就是行、草相杂的那个体。《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就是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草之圣也!”为什么王羲之叫书圣呢?这就是六朝末唐朝初时候的人李嗣真说的。

 

行书的标准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是褚遂良摹本,乾隆皇帝的“兰亭八柱之二”,是行书的标准件。刚才说的从《姨母帖》到《平安帖》,再到《兰亭序》,行书到了最终的典型就是《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神龙本)是比较真实按照原样勾摹响拓出来的。这就是王羲之创造行书的标准省形体。对王羲之楷书体的认定,除了楷书还有行草书。唐李嗣真(?---696)《书后品》:

 

右军正体如阴阳四射,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而已仙;其可觌也,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也!

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縭其七彩,故使离朱丧明,子期失听,可谓草之圣也!

 

这里所说的“草之圣者”,不是指独立的今草,而是行书与草书相杂的行草,这个书体“可谓草之圣也”。可以确定地说,这个草是指行草,而不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今草和大草。

 

2、让书法从装饰依附走向艺术自觉

 

王羲之的经典意义在形式上面是让书法从装饰依附走向艺术自觉。这是王羲之另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汉晋以前,即书法艺术的前自觉时期,书法大多用于实用艺术的装饰,例如:


岩画(新疆阿尔泰岩画)、青铜器,族徽,它是装饰在青铜器上的,族徽这几个字就像道符文字,记述了商王武丁组织的一次狩猎活动。你看中间是一个人,手上拿着弓箭,实际上是最初的祭祀,但是用文字把它刻到鼎上面。这是兵器的铭文,我们浙江古称越,战国越王勾践剑铭文。这是西汉长安未央宫遗址的瓦当,瓦当上面也有字,“长乐未央”四个字也是一种装饰。书法在上古艺术中的装饰作用,虽说“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这是我跟李学勤先生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说先民们在创造文字的同时也在进行审美创造。但是,在远古与上古时期书法在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过程中只是起到一种装饰的次要作用。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