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临几行“魏碑”就进国展了?作者:不要硬想超越自己,那是“遭罪”

2019年02月21日 16:19:344829人参与0

书法创作,就要先从临摹开始。临摹从何体入手,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从楷书开始,打好基础,然后涉猎他体。也有人说从篆隶开始,掌握中锋用笔,把笔画、线条写厚重、圆润,然后学习他体……本人以为选帖要选自己喜欢的,为之心动的经典法帖。不分书体。只有自己喜欢,学起来才会全身心投入,上手感觉快,临摹效率高,技法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只有经典的法帖才不会“剑出偏锋”,才能掌握“正统”技法,不至于跑到“野狐禅”上。

常听书坛前辈说,一个帖练几十年,中间不要随意换帖,用心把它临像、吃透,你就能成大书家:……然本人以为,在自己主攻的书体以外,一定要临摹其他书体,不要有书体界限,不仅纵向五体间要互相学习借鉴,横向同种书体不同风格也要临习,补充“营养”。各体之间互相促进,互为所用,取长补短。要想成为书家,只学一家一体,目光就太狭隘了!太小看书学了,太浪费浩如烟海的书法资源了!

此次临帖征稿要求不准拼接、托裱、做旧,这样就较大限度地保留了书斋中书写的原汁原味,和平时临帖基本一致,较真实反映出作者的书写水平。但这同时也要求作者谋篇布局的整体掌控能力要强,不然一处出错,全盘皆输。对于本展的形式设计,我采用赭石画两道纵线,分三块书写,为了防止整体感觉单调沉闷,我选择临写的内容有魏楷《张猛龙碑》、草书怀素的《藏真帖》、行书《怀仁集王圣教序》。临写时,我有意于碑中加一些帖的用笔结体,以显其“活”;帖中融入一些碑的沉着与厚重,防其“浮泛”。临写中,我没有忠实原碑原帖的实临,稍放一些,但不敢太远,因为是首届临帖展,没有“参照物”,就随自己的理解与感觉写。和我平时的创作区别是:临帖展作品有一个自己设定好的规范(临本),不能越雷池太远。所以整体效果起伏不大,对比不强烈,太实,不透气,没有起承转合的过程:……无奈,技止此耳,获奖汗颜,只有努力于心方能稍安。试想,如果五体都能运用自如,笔锋驾驭得心应手,该有多好。笔画线条都能以你的想法,以特殊的形式存在,又能把这些含有丰富审美的线条随你的思想有机地组合好,那你笔下的表现力该有多丰富呀。

我不是强调书法临摹技法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但不掌握技法何以上升到艺术层面,更何以达到论“道”的境界。

至于是对临、背临、意临、创临,还是摹帖,那是学习目的不同而作出的选择。拙作中的《张猛龙》部分,我选择的内容是大家熟悉的前几页!只看释文,没看字帖,一次写就《圣教序》与《藏真帖》部分,则是完完全全地背临。

此外,本人以为临摹与创作不能脱节。临摹到什么水平,创作时表现出这个水平,就是成功。随着临摹时间的日积月累,掌握经典法帖越来越多,创作也就信心满满,不慌不忙,从容轻松地完成。这时就是享受。创作不要凌驾于临摹之上,不要“狠”,不要硬想超越自己的实际能力,那样创作肯定失败,那学习书法这时就是“遭罪”。慢慢临幕,从容创作,这是我目前的状态。作品虽然稚嫩,但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学习书法,临摹法帖,客观条件上说,除了本人的资质以外,影响最大的就是文房工具了。多数人认为只有好笔、好纸、好墨、好砚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但也不尽然。“器以用为上”,用起来随心应手即可。此次临帖展,我用的一两支笔,一支是加健大白云,用以书写作品中的《藏真帖》与《圣教序》;一支是长锋羊毫,用此笔写就作品中《张猛龙》部分。笔是手的延伸,是书者身体的一部分,练到人笔“合一”时。一支笔可以临幕出风格反差很大的多种法帖,同样一个法帖,也可由几种不同性质的毛笔表现出来。墨,我用的是胡开文超细油烟墨。纸,是特净生宣,砚,是老坑眉纹款砚。这都是我平时临帖用的工具,对于展览也不必特殊“对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