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名家访谈:燕守谷 | 予本溪山之人,且行笔下云烟

2022年10月26日 22:40:17750人参与0


燕守谷   号东圃翁、清溪散人,别署溪村精舍。临沂平邑人。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东山书院院长。2011年起以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为己任,恢复重建元代东山书院于蒙山,旨在创造一个纯粹的艺术交流空间,从此开始山居,逍遥自主,寄情山水,潜心创作


予本溪山之人,且行笔下云烟

燕守谷访谈



时间:2008年5月

地点:济南阳光100燕守谷工作室 

对话者:燕守谷  汪海权  王子庸  老五 

汪海权(以下简称汪):先从枣庄说吧,枣庄这个地方在书法篆刻方面一直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总有一批人保持着鲜明的个性。年长的如褚衍举先生,年轻的如“五月书会”成员。早年魏启后先生就跟我提起过,说枣庄那个地方有批人写字不俗。

燕守谷(以下简称燕):枣庄这个地方,的确可以说说,我也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了。

你提到的褚先生,是我的老师,枣庄有点成就的书法家几乎都受过他的指导。褚老师介入得早,记得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即开始办书法培训班,我是他班里的学员之一。后来我调入工人文化宫,便成为他的“助教”了。培训班不断地办下去,学员不断地增加,氛围便浓了,书法热起来了。正如魏先生说的,在书法复兴的过程中,枣庄地区比较有代表性。

首先,社会环境好。因地域偏僻,改革开放后的商业大潮对它冲击不大,不是不想参与商业活动,而是没有这个机会。这样,艺术爱好者大都保持了一个较好的心态,不浮躁。其二,党政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如活动场地和经费等。其三,领军人物很重要。像褚老师,他本身有很高热情,教育工作做得好,身边聚集了一批爱好者。国展等一些重要的展览我们都去看了,眼界打开了。慢慢的,褚老师发现光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他就开始“请进来”。一开始先请就近地区的名家,我们靠徐州近,那里的文化风气一直有很好的留存。像王冰石先生的讲课,课程设置非常实际,他是带着他老师黄龙先生展览过来的,让我们边观摩边学习。通过对展览作品分析讲解到具体操作示范,等我们慢慢搞得有些名堂时,我们便一级级往上请,省内名家和全国名家,不下上百位。1986年上海的陈茗屋先生来讲学,连讲10天,把中国书法篆刻的发展流变讲了个通透。是通过陈先生的此次讲学,使我解决了篆刻从临摹到创作转换中的许多关键问题,这是我篆刻创作的第一个转折期。

这一切褚老师及几位学生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辛劳,推动了整个地区的书法篆刻创作的发展,我们从中也得到进步和提高。以至后来承办全国中青展,建立中国书协篆刻培训中心(枣庄基地),举办全国篆刻创作培训班,王镛石开、崔志强、李刚田等四位先生亲临授课,这就把枣庄的书法环境推向了更高层面。

明人马愉题高漫士云山图 34cmX132cm*4

枣庄地区不但介入得早,而且你们的规划也好。你对自己有过规划吗?

:有吧。中学毕业后原想去文化部门工作,从事艺术创作,但去工厂当了工人。不安心啊,终究还是调走了,调入文化宫美术组。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现在条件越来越有利了,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后来做枣庄书协主席,希望自己能给当地书法爱好者一些实际的帮助,如果我的帮助能使他们进步,能把一个地区整体提升,我觉得值。同时自己还要付出更多努力,加强自身的研究和创作水平。

20年的努力,我基本实现了那时的愿望。年龄长了,身心累了,常想起傅雷先生的一句话“艺术创作与行政事务是势不两立的。”组织活动总与大量的行政事务有关联,这时候就想纯正一点,做一个职业艺术家,更自由的艺术家。时逢新世纪,我抱着新奇试探性的心态走出了枣庄,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介入济南,试图职业化,充满激情和自信。惜尚未找到最佳契入点,带着困惑徘徊于枣庄济南之间。

倪瓒题画二首  34cmX68cm

王子庸(以下简称庸):到中央美院的进修对您的艺术创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吧,那是哪一年?

:我到中央美院进修是1992年秋。那时美院刚设立了书法篆刻专业不久,我是第二届进修生。当时还是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王镛老师做主任主持,后来改为“王镛工作室”了。

:谈谈你在中央美院进修的感受和对你的影响好吗?

: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我把中央美院视为神圣的艺术殿堂,能去美院学习,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很珍惜那样一个深造机会,期盼在那里提髙创作水平,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开学后,可说是如饥似渴,但还是感觉到了吃力。我们要在一年之内完成本科四年的课程,涉及各书体的临摹创作、书法史、篆刻、国画、文字学,还有理论、欣赏、诗词等辅助讲座,一周一门课,最多不会超过两周,有些应接不暇。回想起来,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美院吸取养分,在后来经过慢慢的反刍,方在创作中逐步显现出来。

还有住四合院的感觉,每天骑车走长安街、过天安门时特有的心情,都成为自己艺术心路中特有的成份。

深居  莫遣联   34cmX137cm *2

:你去美院之前篆刻搞得多些吧?

:是。这之前一直是篆刻创作为主,去美院的目的也是想把书法系统地深入梳理一番。

王镛老师把工作室教学设定为以书法为基础,旁涉国画和篆刻,其目的是引导学员全面发展,加强学员对书画印之间内在有机联系的体悟,从而对地道民族审美形式有完整的把握。进入这个系统,相较于从前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书法是从篆书开始的,要求我们从对一条线的认识理解入手,篆书的这一条线,包含着中国书法的精意。某一阶段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再深入做就是这条线须揭示人的内心感受,涉及技与道。驾驭这条线的能力成为篆书训练的目的。之后,依次为汉隶书、魏真书、晋行草,后涉唐楷。篆书选峰山、石鼓、诏版;楷书则先墓志后唐楷。

你现在济南的状态如何?比如生活、创作方面?

燕:在济南的这两年是我状态最好的时期。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读读书,思考一些问题。也没有生存的压力,不用面对与专业无关的一切。自由的生活状态,生成了一个平和的心境,悠远的思绪,使我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和创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都容易令我们在繁忙的奔走中忽略自己的内心世界,忽略自身情感的细微波澜,而这一切其实才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心里有了,笔底才可能出现。即使独居日久的孤寂落寞,甚至漂泊感都转换成了创作的源泉。

放下便是   5cmX5cm

汪:年初你个人书法篆刻展展出一批陶瓷印作品,请谈谈你对陶瓷印创作的感受。

燕:承载印章的材料,最初本就是多样的,包括陶、瓷等。后来因文人介入篆刻创作,因软硬度恰合于施刀表现的缘故,便发展为以石章为主。数十年来的篆刻创作,仍以石章为主。2006年末,接受了全国首届陶瓷印展的创作任务,一经试手,便引发了浓厚兴趣,涉入既多,便有了展览上的那一批自以为满意的陶瓷印作品。我的书印创作对陶文早有关注。先民刻划在陶器上直率、拙朴、粗犷、自由的文字,正合我意,创作中已有渗透。现在在自制的质地松软的陶、瓷泥坯上刻划,较之刻制石章,钢刀使转顷刻可将胸臆相应于手,痛快至极。且沉浸于那种远古式的原始刻划中,发思古之幽情,岂不快哉!

还有,刻制石章,合理处置篆法章法,施刀刻制完成,创作即告结束。而陶瓷印则给予创作者更多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诸如制钮、施釉、烧制,尤其烧制、施釉到窑变后的效果不可预置,其间的神奇莫测,激发人强烈的创作欲望。

汪:记得当时还有几方精彩的鸟虫印,请谈谈在这方面的创作感受。

燕:采用鸟虫篆入印的时间并不太长。我刻印追求书写性,在浑厚朴拙中去表现一种写意精神。纵横欹侧、酣畅淋漓易流于粗率。而屈曲盘绕,巧妙地以抽象的鱼虫鸟兽形体为点画的鸟虫文字,是先人精意美化过的篆字,极具婉转琦丽的装饰性。把鸟虫篆的一些形态提取于我的印中,实际是起到了一种粘合剂的作用,使印面呈现张力的同时,更凸显谐和的韵致。

老五(以下简称五):以前没有见到过你的这类作品。

燕:之前我曾排斥过它,因为觉得纯用鸟虫篆入印易趋工艺化而流于媚俗,担心工艺制作的装饰性导致篆刻的艺术性降低,又见时人所作此类作品太多流于模仿未出新意。后见王镛老师“笑古人之未工”一印,觉得鸟虫篆神奇诡奥的情趣和魅力,能如此转换!受其启发,于是开始介入。

东圃   YSG   10.8cmX9.8cm

我比较喜欢你展览上的那件《桃花源记》的大作品,用笔沉厚、淋漓、酣畅。

燕:那幅作品中,我试着找一些旁人不曾涉猎的笔法,就像某些歌手表现嘶哑嗓音,唱出一种涩感。

庸:阿杜吗?

燕:有几位,阿杜也算吧。比如周杰伦,唱的什么词儿有时都听不清,但整体表达得好,别有一种风味。那一幅我注重的是整体的表达,不是细处。

庸:你的作品与你的性格以及你的生存状态是吻合的,字如其人。

汪:现在你临帖多吗?

燕:临得少。我是创作在先,临摹在后。创作中发现自己作品里的不足,然后就去找些相关的材料来补充——真来劲,问题解决得快。

庸:你喜欢单独静心创作,还是现场书写(众人围观)?

燕:不一样。有人在也不同,有的人会激发我的创作,有的人站一旁我就不想写了,说不清楚。

烟云供养  10cmX8.5cm

汪:现在开始另一个主题——酒和书法。我想问一下,你自己在写字的时候,这个酒后状态和酒前状态是不是差别很大?“李白斗酒诗百篇”嘛,当然咱们谈酒还是要和艺术创作的状态结合起来的。

燕:有差别。这一阵陷到酒里面去了,要把酒的问题说清楚还真费劲。我认为酒不仅是物质,酒还是一种精神。酒对我来说像导火索,能引爆心灵的激情,所以酒前和酒后的书写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人们的日常生活,酒前和酒后的精神状态也是不一样的。酒后能不能把你多年的积淀和思考释放出来,这是关键,而且还时出新意,特别达意,这时的酒算是有点意义和作用吧。

汪:这个提法有意思。也就是说,酒后状态恰恰就是你平时清醒状态下所思考的和追求的。

燕:对我来说是这样。如果没有平时的研究和思考,只要喝了酒就行,那可能不成。

汪:酒的作用是不是只在那一个短暂的时间?就像某位朋友所说的“炫目而短暂”?

燕:虽然短暂,但能做出“炫目”的事情来,此时书写的作品起码痕迹是非常炫目的,还是很有意义的。

平时我们总是习惯于一种笔型,而在酒后只要是毛笔,即能使其八面出锋。

没有喝酒、很冷静的时候,就预想着要写成什么样子的,对毛笔的选择就很讲究了,这是个障碍。酒后书事先没有写成什么样子的意图,下笔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任其自然、随机生发,一扫平时太过熟练的习气,生拙自显,胸臆自出。

心 经   34cmX137cm 

汪:接下来,我们谈谈用笔。我们说你是“破坏性用笔”,你是否同意这个提法?

燕:谢谢肯定和鼓励。我常有思破之心,不破不立吗?但目前我还是不具备破坏之力。

汪:最近沃兴华写的《兰亭序》在中国书法网上发了,有网友说,他这个字写得不干净。沃先生也是要用到笔根的吧?还有,王镛的用笔,似乎也是要用到笔根的吧?

燕:毛笔用到什么位置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吧。他们二位先生的用笔我都观摩过,用笔狠、重、丰富,故作品厚、拙、大。

汪:你目前的用笔方法受谁的影响比较大些?或者说,所谓的破坏性用笔还有谁有这种玩法?

燕:于右任和王镛老师的影响最多。曾翔也是一位豪情万丈的道兄,他有很强的突破意识。

汪:草书主要学谁?用何种笔法?

燕:我看的多,量很大,不同时期喜好和研究的方向不一样。比如二王、张旭怀素徐渭张瑞图、倪元璐、杨凝式、杨维桢、于右任等等都是关注的对象。至于笔法,自己一直在探索。

明人陈崇德题画诗   34cmX137cm*4

汪:有人说你是在涂鸦,我觉得你是信手。“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吗。

燕:涂鸦是胡涂乱抹,信手是轻松的意思。

好了,区别就在这儿了。涂鸦是无训练的状态,不会有艺术观念、没有自己的追求。你是有你自己的意识,但表达起来,你是轻松的、无障碍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随意的,所以说是信手。

燕:信手寻求自家法。

我不喜欢恪守模式化的法度,那有碍情绪的传达。我觉得笔法也好,创作也好,像人生,过程最美,想想人生易老,为什么不轻松地去体验和享受这个过程呢?不拘常法,我有我法。

汪:你怎样看待传统?如何看待创新?

燕:听着传统二字就晕。因为太多的人把传承和创新分割开了。我认为创造即是传统。我们推崇的书圣王羲之“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书断》)。“魏钟繇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己’。王羲之不仅吸取汉魏书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化 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范文澜语)。你看,裁成今体、始创、独辟、自创新境……完全因为创 造,成为了后世的传统。

汪:好,胆敢独造。

燕:胆敢独造,那是齐白石

噢,好找吗?

燕:有这样的想法就顺其自然的往前走呗,至于能不能达到追寻的目的,行走的路上也会有令人炫目的风景。

云乱 天含联   34cmX137cm*2

汪:我们说你“破坏性用笔”,说了半天,发现你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建立的问题,而不是破坏。

燕:是啊,要想破坏之前,要设计好建立的方案。

举个例子,晚明清初一批力主革新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书法家,如陈道复、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反判古典,谋求超越,寻求新变,探索属于自我的面貌,对以二王体系为代表的帖派做出了批判性的改造、革新、超越,尤以张瑞图以其迥异于前人的书法风格最具反判性。他用简捷、单纯的用笔方式表现出方、直、硬、尖、利的点线,创造出异于前人的作品。

张瑞图的革新精神,力求创新的勇气,建立了他新、异、奇的新书风为后世提供了新的创作与审美范式,相对于他之前的传统而言,他必然就成为了背离者,就笔墨形式而言,他创造了“新”,对“旧”是算作破坏吧?

汪:再下来谈谈你的书法风格追求。我觉得你的书法视觉效果挺好,也挺现代。我就问王子庸对你的书法的看法,他说你还是传统的。你认为你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燕:传统是往昔的现代,现代也会成为后世的传统吧。

汪:这个我说的有些乱了。还真的不能叫传统。因为我自己也不准备把现代和传统割裂开并且对立起来,也许一些现代的东西将来要进入传统这个大体系。或者和现代相对应的应该叫古典吧。这么说吧,你的作品如何体现时代气息?

燕:我生活在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环境和变革当中,我还将在21世纪继续生存,我们群居在同一个城市,在同一个餐馆里用餐,享受着被污染的空气,时代必然会在我和同时代的人身心之上留下烙印,再过几十年,回头看看时代特征会不言自明,包括我们的书写痕迹,就像我们看历史一样,不信你等着瞧。

闫学用  2.5cmX2.5cm

汪:我说现代书法,感到更多地是在追求视觉效果、视觉冲击力、第一感觉、造型变化、笔法变化等等。

燕:先贤的伟大让后辈失去了在用锋使毫上拓新的空间。于是有的人把精力投向结构和谋篇上,或接受了外来的艺术观念,就有了你说的现代书法的那些追求。但我还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更好的艺术家,在传承的基础之上有所创造。

汪:还有,我觉得在古代,即使是那种刻板的馆阁体,也有很多写得很文气的、很有内涵的、很耐看的,一种文化人的气质、素质、品位被表露出来了。现代书法在视觉上追求造型和线型的变化、追求视觉冲击力,反倒很多作品失去了这种内涵了。

燕:这主要涉及作者的审美取向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问题。

汪:文化内涵、含金量,我比较自信地说,我们在一起一下就能看出来有还是没有,有还是没有,我俩的意见不会相差很大。但我跟别人说不出来含金量在哪里、文化在哪里,人家要是让我指给他看看,我就傻了。

燕:我遇上这样的情况和你一样傻。

汪:你是否需要书法养活自己?有心理负担吗?担心书法应酬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吗?

燕:能养活更好,不能养活也无所谓。我现在考虑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怎样生活的问题,人说诗意的人生,适意的人生。应酬烦人,慢慢我会避开它。

汪:你的审美追求是什么?

我受王镛老师的影响很大,追求偏重浑厚、深沉的审美取向。

五:你觉得第一流的艺术家是怎样的?

燕:具有创造性。

萧逸

五:在生活中除了艺术创作外,你最喜欢干什么?

燕:造园。

庸:很早就知道你对园林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身体力行,喜欢造园。这是个不一般的爱好哈。最近你还有什么造园计划?

燕:只是喜好,谈不上研究。

我崇尚适意的生活,追求宜居的环境。环境美有利于人的生活,美在它利人、亲人、乐人。从环境美学看,有两个层次,一是宜居,二是乐居,乐居侧重于人的精神生活,乐居比之宜居更看重生活的质量。中国古典园林处处强调园居者、游览者与园林中呈现自然形态的山水花木的和谐。哪怕是在一处极小的庭园中,也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富有自然气息、山水花木等自然景观比较齐备的艺术空间。

我不满足居住于一个拥挤的城市里。处于山水中的感觉是我喜欢的,我造园林,其实就是造心境。我刻过一方印章“予本溪山之人”,热爱园林山水不过是喜欢自然山水的延伸罢了。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不可能天天去畅游山水,但可以畅游园林啊,是吧。

介入造园是从我枣庄的城郊工作室初岳山庄开始的。后多有友人约请,参与了一些庭院、景观的设计和筑造,从中享受到了许多亲近自然、肆意田园的乐趣。多年居住初岳山庄,让我亲和山水,安身立命,满足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体验到人生的适意,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得以调养。造园则可以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思,借园居追求自由闲适,与世相忘,越来越让我迷恋。

我的愿望是住到山上去,一直在梦想。我可能会在城南的山上构筑一个集工作室、园林于一体的艺术中心,仿效前贤,悠游于山水自然间,心远尘嚣,宠辱偕忘,意适心闲,多美啊,是不?能否做成,不知道,正在努力。

五:噢,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

燕:辋川闲居,呵呵。在山水间自筑一园,每天唱唱茶,读读书,写写字,作作画,若是那朋友来了……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