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刘颜涛:正体行草化问题值得重视——由五届正书展想到的

2021年01月28日 17:17:281268人参与0

正体行草化问题值得重视

——由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想到的

文/刘颜涛

         绘画色彩学中,除红与蓝的色相冷暖对比强烈之外,更多中间色的冷与暖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紫色,与红色相较为冷色,与蓝色相较则为暖色。同样,刘熙载《书概》中的“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对五种书体所作的总体概括,也多为世人所认同和沿用。但书家也不会简单机械地只把静态型的篆、隶、楷书体的风格拘泥于状如算子的工整排列,中规中矩的端严方正。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的“黄氏楷书”,也并没能成为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取法的范本、审美的崇尚和认知的标杆。从篆书的《墙盘》《逨盘》与《利簋》《散氏盘》,《新莽嘉量》与《秦诏版》,李斯李阳冰邓石如吴昌硕等,到隶书的《曹全碑》《史晨碑》与《张迁碑》《杨淮表纪》,以至楷书的唐楷与魏碑,甚或唐代楷书中的欧、虞、褚、颜、柳与《李孟常碑》《顺节夫人墓志》,都充分体现出动静相对、动静相参、动静互补。所以,“正书”之“正”,所包括的篆、隶、楷三种只是书体的大致归类,其实每种书体都因为书家不同审美追求和不同表现手法,有着不同书法风格的具体样式。而且,中国书协于2015年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十六字方针,并将“植根传统”和“多样包容”联系在一起,正是强调了在中国书法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不同审美风格的全面深入继承与呈现。如先秦篆书和近世篆书风格的不同,其中先秦篆书中又有中原地域书风与诸侯方国之间书风的不同,近世篆书中,汉代篆书风格不同于秦代篆书风格,唐代篆书风格不同于汉代篆书风格,清代流派篆书之间的风格各异,又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篆书风格特征的总体风貌。同样,隶书和楷书也因为不同时代审美风尚和不同表现手段(书、刻、凿)以及不同材质(石、木、竹、帛、纸),形成了正体书法丰富多彩的局面。北大讲席教授俞可平先生曾说过很精彩的一段话:“包容就是包涵和容纳不同于自己偏好的人和事物。包容不仅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大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和偏好,接纳有利于自己的事物,喜爱与自己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同的人,这是人之常情,也不是难事。而认可和接纳与自己的利益相背、偏好相左的人与事,往往很不容易。然而,这样的包容恰恰是一个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社会所必需的。”借用于书法的鉴赏评审,也为恰当。

         这次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的评选细则和评审环节中,特别提醒评委要关注作品的取法和出处,这里当然不会是浅显地、泛泛地指投稿作品中初学者或爱好者所要避免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而恰恰是在强调重视那些于整部书法史中容易被忽视冷落或被尘封的各种书法资源的挖掘。这除了对每一位投稿作者全面深入继承书法传统的导引和期许,也有着对每一位评委的要求。此中,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好的书法展览,固然需要来稿作品的精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同样需要有锺子期与俞伯牙的志在高山,则“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则“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知音。所以,评审既是对投稿作者“运动员”的评判,也是对评委作为“裁判员”的考量。这种考量包括了对品格、胸襟的考量,视野、眼力的考量,以及评委对书法的历史与当代的审美认识与艺术思辨力的考量,当然更包括评委自身创作能力的考量。

         而且,近年来包括本届正体书法作品展的篆书作品中,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书法投稿和入展作品锐减,究其原因,除了因作者有着更高的古文字学要求而致使一般作者望而却步外,评委们在评审过程中对本体字、通假字、异体字、冷僻字的评审标准形成基本的共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专擅一体而又能博涉兼优,是对我们评委提出的更高要求。

         客观地说,近年来中国书协为了营造书坛风清气正之风,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备、成熟的评审机制、评审规则和评审程序,力图以各种手段减少评审结果出现的遗憾或不公,最大限度地避免集体意识下作品的平庸和审美趋同。事实上,从本届正体书法作品展入展作品中不难看出作品取法多元的可圈可点之处,“展览体”也相较以往展览有了减少趋势。虽然,时下对“展览体”的诸多诟病和竭力遏制至为必要,但如果要求正处在书法成长期的数百位参展作者的作品展示出数百种拉开较大距离的不同面貌,似乎也显得苛刻。因为相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也都曾有着被当时某位或某几位大家笼罩下的某个流派或某几个流派的时代风尚,当然,这不是我们为作品同质化弊端开脱的借口和理由。不恰当地借用一句网络语言:既要追求理想的丰满,也要直面现实的骨感。

         对于正体书法的篆、隶、楷相对之静态,排除不同时代不同书论家对正体书法的称谓和论述,以历代正体书法经典范式为参照,可以看出不少作者对正体书法动、静的把握程度还不够准确,甚至失误。把正书之“静”理解为缺乏生趣的僵板,这在没能入展甚至没有经过第一轮初评环节的投稿者中可谓众多,且不说书法在历史与社会功用意义于今天大幅度弱化,即便在毛笔盛行的书法生活化的古代,八股取士制度下的“馆阁体”,也并没成为代表那个时代书法优秀成果的标识。北碑的质朴、稚拙、奇逸、天趣自不待言,即便庄重、严整的唐楷,则有欧阳询脱胎于萧梁《始兴忠武王》的戈戟森严,虞世南师出智永且得王羲之法的气骨深蕴、风神凝远,褚遂良法乳隋碑融合隶书意趣的瘦劲潇洒、秀逸多姿,欧阳通受家学影响并游离于唐人墓志的劲悍猛利,颜真卿元气浑穆、丰腴厚重外表下内含着的“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语)……可见,即使被米芾不无过分地讥之书风趋于“丑怪恶札之祖”的“唐人尚法”时代,这些楷书家也是一人一个面孔,楷书作品也是一幅一个“腔调”。这种“腔调”尤为重要。有了这种“腔调”意识,才能使我们从“竞技”和“炫技”中解脱出来,并消除“取悦于人”的讨巧,力戒技与道的本末倒置,由形质的“到位”跨越到神采的“味道”,从有笔墨处的“象”升华到无笔墨处的“意”。有了这种“意”便是“见字如面”,便有了书家的“心灵轨迹”,这种艺术的最高品质,便是我在这里说的“腔调”。 

         另外,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中说道:“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里谈到的也是正体书法静态性与行草动态性的相对性及其关系。通常来说,为了分明界限和称谓,把书法概括为呈静态体势的篆、隶、楷和呈动态体势的行、草共五种书体,不仅是行书与草书之间还有交糅的“行草”,就是篆书与隶书之间也有相融如“秦简”和《祀三公山碑》等“亦篆亦隶,非篆非隶”的“篆隶”,也还有着带有明显行书笔意的赵孟頫行楷”书。而在书法的实用性日益退化,艺术性逐日彰显的当下,“正书”之“静中之动”更是由蠢蠢欲动到轰然出动,这次正体书法作品展中就有楷书草情化、隶书草情化、篆书草情化,甚至少数“动静”较大的作品。若放到综合性大展则较为精彩的作品,因为其“动静”太大,草书成分太多,超越了评委们所能接受的对“正书”的认定程度,而在终评中忍痛割爱。从某一角度而言,这种“草”化也是北碑、唐楷,包括隶书、篆书“世俗化”的当代特征。而这里的“世俗化”,本身并非是贬义词。比如,邓石如、吴昌硕的篆书较之于庄重威严的庙堂典范“秦篆”,也可谓是篆书的“世俗化”泛滥。元曲和明清小说也是一种“世俗化”,但“世俗”却不能成为“庸俗”“媚俗”,更不能成为“低俗”。而“训练营”模式下,简单、机械追风时人的“展览体”,显然称不上这里所说的“世俗化”。

         艺无止境,尽管在评审中对青年才俊的优秀作品时有“后生可畏”的感叹,但对作为加入中国书协条件的全国性书法展览,入展作品整体水平上我们应该有更高的期待,固然技艺的锤炼和完善是毕生要做的事情,学问、修养是毕生要做的事情,而修心、修性、修行更是我们毕生要做的事情。王西彦在为《丰子恺散文选集》写的序言《赤裸裸的自己》中写道:“读《古文观止》的方法是‘朗读’,要读出声音来。因此,衡量散文的优劣,有个标准是读起来能否‘朗朗上口’,要求文章写得朴素,自然,音节铿锵悦耳。不过,单是这种文字上的修养还不够,如果是抒情的作品,还有个更高的标准是感情真挚。我记得自己在少年时读《古文观止》,固然很欣赏象《曹刿论战》和《项羽本纪》那样的历史散文,《捕蛇者说》和《卖柑者言》那样的记事散文,《过秦论》和《朋党论》那样的说理散文,《岳阳楼记》和《石钟山记》那样的写景散文,但尤其爱读象《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那样的抒情散文。”是的,优秀的作品固然需要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及艺术功力,而笔墨语言又与书家的品格、气质有关,与书家的心境、思想有关,与书家的修养、情操有关,也与书家的年龄、阅历有关。而书家对书法事业采取的态度,严肃与否,真诚与否,更直接影响着笔墨语言的质量。

        刘颜涛,1965年5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书画院院长,河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十一、十二届书法展”、“全国四届青年书法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三届册页书法展”等多次展览评委。

        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青少年书法报》“国展精英”评为全国最佳五位中青年书法家,其票选位居榜首,《书法报》海选为全国最佳三位中青年书法家“兰亭诸子”,《书法》 “风云榜”20位最具实力书家,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十杰”。作品参加“汉字之美——中国书法66人展(巴黎、柏林、 悉尼)”、“首届‘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50家书法展”、 “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56人)书法提名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51人临创邀请展”、“99'中国书法(60家)年展”等权威性展览。

        作品在“首届翁同龢书法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11 年度书法佳作奖”、“全国九、十届书展”、“全国七届中青展”、“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展赛中获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博物馆、纪念馆、碑林收藏和刻石。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等十余种作品集。

颜涛书法室——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163号

转自简社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