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王玺访谈

2021年03月17日 18:53:032621人参与0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 

书家简介

 王玺,华东政法大学教师,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书协会员,上海市书协理事、篆隶委员会副秘书长、青年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中青十班”成员,中国书协第三届“国学班”成员,国家艺术基金书法创作人才培养班成员,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特聘书法家

     作品获第十一届“国展”优秀奖、第六届“兰亭奖”铜奖,作品入展“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第四届草书展、第三届篆书展、第三届册页展等。

加强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与多类别学科学习

——王玺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学书遍临百家。难能可贵的是,你能从这些经典法帖中提取对自己有用且适合自己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学书计划,当初你是怎样考虑的?

王玺:我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书法专业,对于古代经典碑帖需要有所认知是专业学习的要求。但是,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一本帖基本就是简单的过几遍,并没有深入进去。到了研究生阶段,我选择了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风格类型进行了一些深入的学习,其中以清代书风为主,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教学工作,因为面对学习人群的需求相对多样化,而且需要将碑帖中的特点、重点、难点提炼出来,所以算是“被迫”学习了很多碑帖。从临摹向创作的过度是书法的必经之路,学习中所获得的艺术营养必须通过创作训练的消化才能逐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针对每个我所学习的内容都相应的进行转化式的创作从而消化它,这也是我自己所奉行的学习方法。从目前我所处的阶段来看,我还将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要进行这个过程。米芾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作为米芾这样的一个天才书家尚且需如此,那么我更应该坚守这个过程。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学书过程。

王玺:我7岁开始学习书法,师从家乡曹贵生先生,少儿时期主要学习汉隶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初中阶段开始学习魏碑《张猛龙》《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等。在考本科前,师从浙江吕金柱先生,学习了褚遂良楷书《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吴让之小篆《吴均帖》《臧焘敕》,王羲之兰亭序》。本科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受教于南艺诸位老师,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古代经典碑帖的临摹与创作》《书法史》《文字学》《艺术概论》等。研究生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从事篆刻方面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钱松的篆刻艺术。研究生毕业后我继续参加了诸多名家开设的教学课程,先后受教于张羽翔、李茂江、范振海3位老师。自从我到了上海工作,上海的前辈、老师和朋友们,在我学书的道路上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学书的过程我之所以反复强调对我有过帮助的老师,因为我认为在学书的过程中个人的天资与努力最多只能占一半,也就是50%,不能及格,而有良师的教诲和帮助才是学书道路上得以前行的关键因素。

黄俊俭:你的行书、小篆主要取法赵之谦,而隶书取法邓石如,大篆则是取法吴昌硕,请你谈谈赵之谦、邓石法、吴昌硕书法的哪些特点吸引了你。

王玺:首先,我是将这3位以篆书为线索关联起来看,他们在篆书上的贡献分别是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入篆,赵之谦是以魏碑笔法入篆,吴昌硕是以行书笔法入篆,三者分别在当时开一代之风气。在研究邓石如篆书的同时,因其以隶书笔法入篆,故需要研究其隶书,其隶书端庄、质朴、浑厚之气质又于其篆书可见。同理,赵之谦需研究其楷书,以及由楷书延伸出的行书。其行书受北碑影响,雄浑朴茂,即不背离书法的审美思想,又完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为行书的碑帖融合奠定了一座里程碑。隶书向楷书,楷书向行书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书写加快,而我们看三者的篆书如果放在一个时间轴内也是符合这样的规律的,故而基于篆书书写性这一点,也有必要对吴昌硕的篆书进行研究。其篆书将大篆与小篆相结合,写形与写意相结合,使小篆的抒情性得以发挥。

黄俊俭:近年来,你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于今后的书法之路,你有何憧憬?

王玺:对于一个喜爱书法的人来说,能够从事书法事业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我感到非常幸福。在今后的书法道路上我希望进一步的夯实基础,在传统上进一步的深入,不急于实现个人面貌与创新。我以为当下的书法发展在面上已经越拓越宽,整体的书法水平也逐渐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年轻书家,更需要从纵向深入,只有把功夫打到更深处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有更高的成就。与此同时,如果把自己比喻成土壤,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与多类别学科的学习,方才能够让自己这块土壤有着更好的肥力,为书法艺术这颗树提供更多营养支持。在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作为文艺工作者,在教育、公益、传播等方面,需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努力为大众服务。

王玺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3月17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