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法古”得奇趣,“尚变”而求新——池现平访谈

2021年02月24日 18:18:582080人参与0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 

书家简介

池现(献)平,河南内黄人,艺术学硕士。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书法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教育界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论文《论近现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当代境遇》《从象形到艺化的蜕变——甲骨文书法创作寻绎》等发表于专业期刊,《从原初到艺术之升腾——甲骨文书法创作系列精选》获得文化部首届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美术、摄影、书法艺术人才资助项目。

“法古”得奇趣,“尚变”而求新

——池现平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请你介绍一下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硕学科的教学情况。

池现平:河南大学创办于1912年,初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也是我国当时承担海外预备留学生教育任务的三所学校之一,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并于2017年进入了“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其美术学专业始设于1949年,1998年获批二级美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河南是最早的。2009年获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中国画、书法、油画、水彩、摄影、版画、设计、雕塑、美术教育等多个专业方向。多年以来,诸多德高望重、成就卓越的优秀艺术家先后在美术学院任教,如陶冷月、丁折桂、谢瑞阶、贺志伊、马基光、叶桐轩、刘铁华、王威、丁中一等,培养出了如马国强、王宏建、李伯安、谢冰毅、张洹、王颖生、肖红、段建伟、韩学中、马岭、赵振乾、袁汝波、李明、李健强、杨健生等多位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有影响、有实力的艺术家。此外,还有许多年轻的优秀教师,艺坛的后起之秀,扎根于河南大学的艺术教育事业,这也是美术学院多年来的优秀文化传承。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学书之路。

池现平:我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不仅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商鞅、唐代大诗人沈佺期、民族英雄岳飞、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的故里。可能是因为受到先贤的福荫与地方文化历史积淀的影响,给我冥冥之中的一种牵引,我从小便喜欢上了写写画画。初中时,姐夫从部队转业,他推荐给我一本字帖——颜真卿《勤礼碑》,这应该算是我真正接触到中国书法的开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小县城唯一的一家书店里,看不到任何有关书画的书籍,远在50公里外的安阳市新华书店,偶尔会看到任政、周慧珺、刘炳森等书界前辈书写的五体字帖或者鲁迅诗抄一类的出版物。1986年,我考入内黄县第一职业高中后,随申喜贵老师学习素描、色彩,兼习书法,临摹《兰亭序》《张迁碑》《史晨碑》等碑帖。1988年,我参加了河南省书协举办的函授班,通过学习逐渐转变了书学的态度和方法,从最初对传统的泛泛的临习,逐步进入到相对精临,对点画质感、笔墨关系、结构虚实、章法布局,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开始用心地去理解和思考,并在临摹实践中不断体悟。1990年,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学习内容主要以绘画为主,书法课安排得较少。当时刘旦宅先生任系主任,绘画主要随张培成、刘亚平等老师学习,张淳教授书法。业余时间在学生社团组织的“秋石印社”学习篆刻,印社定期邀请刘一闻先生等多位海上名家做些专题讲座,“秋石印社”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给许多学生提供了学习篆刻艺术的机会。此外,对我有重要影响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历代书法、绘画精品真迹,风格流派众多,海派名家荟萃。从殷商甲骨一直到近现代的吴大徵、于右任等,还有“大克鼎”这样的青铜重器,我们在书画史书籍上见到的名字几乎都能看到。以往看到的印刷品效果与原作之间的差异可谓是天壤之别,近观前贤名作真迹的震撼令人难忘,分毫毕现,精妙绝伦,眼界顿开。回顾上海求学之路,应该是我学书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使我坚定了对于书画艺术的追求;另一个方面是对审美风格取向的基本定位。

黄俊俭:你对甲骨文书法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请你分析一下当前书坛甲骨文书法的发展与现状。

池现平: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对于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一些浅显的想法。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甲骨文书法创作。

池现平:我的甲骨文创作始于1999年第三届楹联展,至今20余年,我也给自己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分了3个节点。

池现平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2月24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