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中国书法史学

湖北秦汉简书法艺术 | 王晓光

2020年12月10日 23:16:162983人参与0


湖北秦汉简书法艺术

王晓光

 

20世纪以来古代简牍大量出土,1970年代以前出土简牍为楚简和汉晋简,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被发现,秦简书迹首次面世,这样自战国至秦、两汉、魏晋等连续的时代简牍均有发现。湖北是我国出土简牍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北出土简牍之大宗是楚简、秦简、西汉简三种。其中除了楚简外,湖北出土秦汉简牍也十分引人瞩目,不论从书法史、书法艺术角度,还是从文字隶变角度看,湖北所出秦汉简牍都颇值得关注和研究。

 

湖北出土秦汉简概况

一、秦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大批秦简,这也是秦简牍首次出土,之后的20多年间,湖北又有岳山、龙岗、周家台、王家台、扬家山等秦简出土。

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至秦代墓葬,其中第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55枚,其上均为墨书秦隶。简文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等内容。

这批秦简出土不久,同在睡虎地的4号秦墓又发现两枚秦木牍,内容为戍卒家信,为目前所见最早的书信实物。

云梦龙岗秦简牍  1989年云梦县龙岗地区6号秦墓出土150余枚竹简和一枚木牍。竹简内容主要是围绕“禁苑”的秦代法律,木牍内容为告地书。

岳山秦牍  1986年江陵岳山岗第36号秦墓出土木牍两件,木牍两面墨书秦隶,内容为日书,年代在秦统一之前,墓主为下层官吏,与睡虎地11号秦墓墓主身份接近。

扬家山秦简  1990至1991年荆州扬家山发掘了135号秦墓,出土竹简75枚,内容为遣策,该墓年代在秦拔楚郢至秦末之间。

王家台秦简  1993年荆州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竹简八百余枚,内容有归藏、效律、日书、政事之常等。

周家台秦简牍  1992年至1993年,荆州关沮乡周家台30号秦墓出土竹简387枚,内容有历谱、日书、病方等。该墓时间略晚于睡虎地11号秦墓。

二、汉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湖北陆续出土多种汉简牍,年代主要集中于西汉初期,稍晚些的有武帝间的松柏简牍等。

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木牍  1972年,云梦距睡虎地11号秦墓仅400米的大坟头1号汉墓出土木牍遣策一枚,其上文字正面三栏,背面四栏,记随葬器物,所记内容与出土实物基本相合。该批木牍的出土开湖北大规模发现秦汉简牍之先声。

光化五座坟西汉墓简牍  1973年光化县五座坟3号西汉墓出土30余枚竹简,其中5枚有墨迹,字数很少,疑为遣策。

凤凰山汉简  1973年和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江陵纪南城分别发掘了凤凰山多座西汉墓,其中8、9、10、167、168、169号汉墓出土简牍。简牍年代约在西汉文、景帝时期,文字均为墨书隶字。第8、9、10号墓所出简牍共437枚,内容包括:遣策、奴婢人名、契约、出入钱米记录、簿籍等。167、168、169号汉墓出土简牍共一百多枚,内容有遣策、告地书等。

张家山汉简  1983年荆州张家山247号西汉墓出土竹简1600多枚,内容丰富,有二年律令、奏谳书、盖庐、引书、算数书、日书、历谱、遣策等,为研究西汉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书法等提供了珍贵一手资料。1985年、1988年张家山127、136号汉墓又出土简牍凡一千一百多枚,内容为日书、遣策、功令、质日、汉律十五种、饮宴器具名称等。

高台汉简  1992年江陵高台18号汉墓出土一批简牍,时间为文帝时期,其中有木牍四枚,其中三枚为告地书之类,一枚为遣策。其中M18:35乙号木牍正背面有“亭手”“产手”字样,与湖南里耶秦简“某手”记法类似。

萧家草场汉简  1992年沙市萧家草场26号汉墓出土竹简35枚,内容为遣策。

孔家坡汉简  2000年随州城关东北孔家坡西汉8号墓发现竹木简牍779枚,内容有日书、历日、告地书三种,该墓年代为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其中,有700枚简的《日书》书写风格与1999年出土的湖南虎溪山西汉简近似;《告地书》木牍背面有“定手”字样。

谢家桥汉简  2007年荆州关沮乡谢家桥1号汉墓出土竹简208枚、竹牍3枚,内容为遣策、告地书,该墓年代为吕后五年(前183年)。简牍墨字具草率笔意,往往圆笔圆势,篆法较多。

印台简牍  2002至2004年,荆州关沮乡岳桥印台9座汉墓共清理出竹木简2300余枚、木牍60余枚,内容有文书、历谱、编年记、日书、律令、遣策等。印台简书中虽有景帝前元二年纪年,但因这批简牍出土于多座汉墓,书写时间应该有早有晚,均属西汉前叶。

睡虎地77号汉墓简牍  2006年云梦睡虎地第77号西汉墓发现2137枚简牍,内容涉及质日、日书、算术、书籍、法律五大类,该墓时间在文帝末到景帝间。

松柏木牍  2004年荆州纪南镇松柏村1号汉墓出土木牍63枚,内容有遣策、各类簿册、牒书、律令、历谱、墓主功劳纪录及墓主仕宦升迁的相关文书等,牍文涉及当时社会多方面内容,该墓年代约在武帝早期,属湖北出土汉简中时间较晚者,其上墨书比起上述几例西汉初简牍已有较大发展,秦隶式的构形越来越少,汉隶大体规模成型。[1]

 

湖北出土秦汉简书法阐析

一、隶变情境下的秦简古隶

湖北出土多例秦简让我们看到战国后期至秦代的简牍墨迹书法。要理解秦简隶书、汉简隶书,都离不开隶变这一字体演进大背景。秦汉隶书总的说可分古隶和汉隶两阶段。古隶属隶变主要阶段,其文字与书写特点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当中;古隶又可分为秦隶、汉初古隶两阶段,湖北及其他地区出土秦简书即为秦隶,属于隶变前中期,为我们展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实用书写的真实面貌。

考察秦系手写体系统,可以看到其有别于(战国时代)东方诸国。在约省、快捷、简便的实用主旨下,秦手写体(体现于简牍墨迹上)以秦篆为本并发生变异;隶变主要在周——秦系文字系统内发生,隶变至晚在战国中期已开始。隶变的平台是秦系手书体系统,其主要承载物是竹木简牍,在演变中形成自身特色,发展到西汉中期大体完成隶变。秦简隶书技法与隶变的关系至少有:

1、单字构形中的平行、对称、均衡点线布置,这一构形意识贯彻于秦官书正体和俗书手写体中,这一点与东方诸国写法不同;

2、工谨的手书体讲究调整笔锋这一细节,该种做法上承西周,贯串于秦文字改造发展过程中。调锋、藏锋与殷周传统之钉形写法结合,形成藏头护尾、左重右轻型笔画雏形,亦即后来汉隶横画的雏形。

3、平直笔势及省并简化现象,其动因是实用性迅捷书写的需求。这类省并手法亦有传统渊源,比如某些写法来自商、西周时的俗写形变方式,诸如弧曲线型的拉直、拆断的普遍使用等,这都实质性地破坏了篆体的象形性、图案性。

4、书写性简化引发的笔顺、笔画方向、笔画部首连接方式及用笔的变化,它们都是动态的、活跃的成分,这些量变集腋成裘,促成笔画部件化,形成文字新符号体系。[2]细节上的不断变化点滴地、逐渐地改变着字体结构,字体结构的质变,是古、今文字转变(即由篆而隶的演进)的关键。

从青川、放马滩秦简牍到睡虎地、龙岗等湖北所出秦简,可看出隶变加速发展。秦隶以其书写上的优势在秦代书同文政策下,随着秦统一而迅速占领了社会各个角落,从出土秦简看,不论官方文书还是私用信牍、典籍抄录,均普遍使用便捷的秦隶,正如有学者说的,秦人其实是以秦隶统一了全国文字[3]。

二、西汉前中期隶变及西汉简书写特色

战国末、秦代至西汉前叶,是隶变加速发展期,也是字体剧烈变动期。湖北出土的张家山、凤凰山、谢家桥、睡虎地、印台、孔家坡、纪南松柏等西汉简大多为西汉初叶至中期偏早的实物,就处于这一隶变即将收官阶段。

西汉前期隶变对于简牍书写的影响体现在几方面:

1、消除篆构,新笔顺与结字法确立。

如“日”字,西汉初孔家坡、虎溪山等简书,多作“”两弧形扣抱状,含篆书笔意,经拆分笔画结构,到西汉中期变为分散的四五个直笔组成,笔画间可连可断,即汉隶写法。“囗”框有着同样的演变,相关的“目、国、困、四”等字笔画顺序、连接方式等因之有所改变。“月”“宀”类字或部首也有代表性:“月”在秦隶中有左向双弯的两主笔“┘”,其中右边的“┘”做包裹状,“月”的变化类似“日”,通过拆分、直、折笔画,形成今文字“月”。

2、字形由多态化逐渐规范为横扁形。

秦汉之交字态、字形多种多样,正方、横扁、纵长者皆有,比如横扁、正方字形的有孔家坡、凤凰山、虎溪山、阜阳、马王堆等简帛,纵长字形的有张家山、印台等简,西汉前叶简书已不像秦简那样有较多的纵长字形,到武帝间,如北大西汉简(2009年北京大学入藏),横扁字形已大致规范定式。

3、弧形长笔与波势笔的演变。

横势波磔笔和左右下方约45度的弧形长笔,是秦隶发展到西汉初期的特色笔画,可看作隶变进程中的某种典型标识,甚至能体现隶变进度。这种弧形斜长尾笔发展的同时还增强了波势,并蕴蓄越来越多书写情绪色彩,西汉前期简牍中它们十分醒目、普遍,隶书标志性的波磔等笔画的形成,相当程度上归功于这类笔画。

西汉早期的谢家桥汉简保留较多秦隶写法,较多右下方长弧笔伴随着普遍的字态右倾,这与睡虎地书信秦牍、龙岗秦简颇相似。孔家坡汉简作为西汉早、中期之间的墨迹,可看出“过渡”的特色,其波磔笔已大大缩短,不再向右下方长拉,而是向右上方提靠,且变得短而粗重,接近标准汉隶的捺波,只有少数字的尾笔仍较长。再向后发展,到西汉中期捺波笔基本成熟了;同时,主横笔的波势与尾部磔角也成型。

4、横画的嬗变。

秦隶横画有多种形态,但只是细微差别,总的特点是短小有力、前重后轻、尾部不显磔角。秦隶横画又可分三种:第一种是直短型,在篆体之上未有太大改观,笔道均匀,粗细相仿,常向右下倾斜;第二种是头重尾轻二折型,起笔较重,半逆式顿锋起笔,收笔不怎么回锋,线型一般偏短,亦有稍长者;第三种有一定的波势,有三折趋势,笔画较长,笔画前段与第二种类似,收笔有延长、上挑之势,但不明显,少数的加重尾笔,略显波状,如睡虎地《秦律十八种》、《为吏之道》等篇。

西汉早期横画演进不平衡,有些可谓突飞猛进地发展,有些仍停留在秦隶阶段,且为日益显著的斜向长弧笔和重磔笔(捺)所掩。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黄帝书》、《相马经》等的横画已具汉隶形态,收笔波磔很明显;虎溪山简横画多种多样,主横笔短而粗重;孔家坡简横笔主要有钉形粗横、含波势的细长横两种;广州南越国木简横画比马王堆帛书更显成熟,笔道的粗细、起伏近于汉隶。

汉隶成熟的特征于凤凰山、马王堆遣策及部分帛书、阜阳、南越国等西汉早期简牍中已相当范围地显露,阜阳简《仓颉篇》“已具有相对规范的风格式样,代表了上层社会对变化中的古隶的取舍。”[4]汉隶化进展首先表现为笔画、笔法方面的成熟,字形结构方面的递嬗略迟些,马王堆帛书“其笔法已是成熟的汉隶笔法,而形构尚不是成熟的汉隶形构”。[5]不过,同期的南越国木简却在笔法、结构上均有突破,它似乎是西汉前期隶变“先行者”。

古隶至汉隶成熟脉络或可归纳为以下代表性简牍帛书迹:西汉早期的马王堆部分帛书,阜阳简,虎溪山简,南越国木简—→西汉中期的松柏木牍,走马楼西汉简,北大汉简,定县汉简等。

 

多姿多彩的秦汉简牍墨书

秦汉是古代书法开始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书刻特点之一是多样多元、不拘一式,这种书刻多样化特点更多地体现在简牍墨迹里。

以前,由于简牍很少出土,人们观念中的汉代隶书只有东汉八分刻石。清碑学中兴隶书,基本以东汉铭石隶书作为参照,之后人们隶书创作大体上秉承清代隶书创作理念及审美取向。今天看来,这种隶书取法创作观念似乎过于狭隘、保守,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得多、丰富得多的秦汉简牍隶书世界,以前被视为隶书惟一的汉碑仅是这绚丽世界的一小部分。简牍帛墨迹书法跨越战国至魏晋,湖北出土简牍时间跨度也大体在此间,包括楚简和秦汉简。秦汉是字体书体转折关键期,隶变的意义不仅在于由篆而隶的嬗变,同时伴随了章草、今草乃至后世行、楷的萌芽。西汉又是字体变动期的重中之重,西汉简牍“以其书体演变之剧烈,书写风格之多样,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远胜于春秋战国的空前大枢纽。”[6]这样的剧烈变化引发了多姿多彩的书写风格,精巧与粗放,拙朴与雅逸,隶与草,古隶与八分,不一而足。简牍虽多为社会下层胥吏等人所书,但不能一概以“粗书”、“粗俗”视之,这里一样有俗与雅、粗放与规整书写的分别。“遍览简牍书法,不仅能清晰地看到书体演变的历史轨迹,间接地看到汉代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原貌,而且从北方和南方不同的书法风格中,可以领略到各自大致的审美取向:北方粗犷、率真,南方沉静、温雅。”[7]此外,各地区书体演进以及书写技术的不平衡,也增添了千差万别的墨书风格。

秦汉以法律规范汉字使用,如《汉书·艺文志》说“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简牍帛上有大量规范工整的书迹。工整书写也自然引向藻饰一路。藻饰色彩虽然集中于东汉末碑版以及部分金陶瓦文中,简牍帛中也不鲜见。睡虎地秦简就不乏谨饰与精巧,《为吏之道》中锋行笔、裹毫逆入、无一画苟且、绝不随意放纵点画,长横、捺笔、弧势尾笔有意写出波势及重笔,显现了工谨、巧饰意趣;西汉初类似书写也不在少数。当然,与后来的八分极则相较,战国至西汉初隶书规整精谨而少夸饰。西汉中期隶书基本成熟后,精致、藻饰在正体简牍隶书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其整饬精致程度不亚于东汉末铭石书。

秦汉书迹呈现出史上少有的多姿多彩多元的景象,这与当时字体剧烈变动期的大环境不无关系,这种多元多样性在简牍书写中体现得更为鲜明具体,而这些又较集中地在湖北出土诸多秦汉简牍书迹中呈现出来。

 

  

注释:

[1]本文所述简牍出土情况据: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王晓光《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13年版。

[2]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丛文俊《书法史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5]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6]秋子《中国上古书法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13页。

[7]同[6],第322页。






王晓光: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协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曲阜师大书法学院特聘教授

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杂志副编审

获: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

第三届康有为书法理论奖

山东书法创作成就奖

第七届泰山文艺奖

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

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一等奖等奖项

《中国书法》杂志2010、2016年两次刊登个人专题介绍。

请艺术家对我们的编辑提出合理且宝贵意见,也请收藏家及时关注本期名家

联系电话:13191468281  微信号:min932181790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