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行草书作品

秦善舜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行书入展

2020年04月08日 21:38:288320人参与0

秦善舜河南罗山人,深圳市宝安区书法家协会松岗分会会长。

2000年参加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行草研修班学习,2014年起又先后参加张旭光书法工作室高研班、曹元伟工作室、李胜洪中国书法英才班学习。

作品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首届“容庚奖”全国书法大展、首届“弄潮杯”全国书法大赛、首届“清远米芾杯”全国书法大展、首届“任可澄杯”全国书法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九届第十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大展等十余次全国性书法展赛中入展、获奖。

访谈实录

秦善舜口述   书童 采访整理

1

记者:恭喜您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能介绍下学书的历程吗?

秦善舜:我对书法的热爱是天生的,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但一直不得其法,只是喜爱而已。

学书以来,尤其是参加了张旭光工作室学习之后,我上溯二王以究行草正脉,参以孙过庭《书谱》贯其气韵,兼习颜鲁公“三稿”取其宽博,旁及苏、黄、米及杨凝式以求其变化,汉隶书之苍茫,浸淫其间,斟酌取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届国展我投了行书、刻字参展,最终行书有幸入展。对于行书参展,我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决定参展后,还是像平时一样临帖找感觉,试用多种笔、纸,熟悉并选择更适合自己风格的笔性、纸性。

同时对作品的形式反复进行思考,考虑过八尺对开屏或小八尺行草,最终还是确定自己最擅长的形式,小行草四条屏。写了两次样稿后,似有得心应手时便正式动笔,写完了交给装裱的朋友给简单拼接下就投稿了。

整幅作品写的随意轻松,比较简洁,没有做过多的装饰。没想到就这样入展了,印证了东坡先生“无意于佳乃佳”的至理名言。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在学刻字,这次刻字参展,为了打造满意的作品,我投入很大的精力,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反复琢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刻字作品通过了初评、复评、终评,可惜没能进入最终的入围环节。但我的刻字作品作为初次投展,能够进入终评,我觉得也比较满意了。

2

记者:您书法曾经在一段的时间进入“停滞期”,在四五年功夫恢复并加入国展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

秦善舜:随着孩子出生,加上工作繁忙,家庭又需要照料,抽不出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书法临习,就慢慢地搁置下来,一停就是多年。

这期间,身边的很多朋友在书法上突飞猛进,相继入展全国展,加入中书协,我毕竟喜爱书法,觉得也不能就此放弃。

于是,我开始挤出空余时间来研究书法,广求名师,利用所有工休假期,先后赴江苏、北京等地,师从张旭光、曹元伟、陈海良、李胜洪诸位老师。

“取法乎上、溯本寻源”,我对各位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梳理,改变原来的“抄帖”坏毛病,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临创学习方法。

首先重习《圣教序》,解决笔法问题,因圣教字数多资源丰富,用了一年多时间先打好行书基础关。

然后是《十七帖》、二王手札、孙过庭《书谱》、颜鲁公行书等,仔细揣摩,看古人是怎样运笔,怎样连带,怎样绞转,再开始逐字精临,能临多像就临多像,写完后再对照、分析。

再就是书写性,点画跳跃、气贯、取势以及片的轻重组合等,最后是吸收性创作训练,吸收《书谱》笔法使用笔更加有节奏感点画跳跃感。

吸收《大观帖》第六卷、第十卷行草书笔法增加外拓笔法和连带使之自然等,通过以上学习,几年内就有了较大的进步。

3

记者: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您先后跟着全国很多书法名家学习,都有哪些不同收获?

秦善舜:为了拓宽学书之路,我广求名师,在诸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书法的线质、用墨、姿态、神采、虚实、斜正、开合等有了更好的领悟。

不同的老师带给我不同的体悟,如张旭光老师曾谈创作三段论:第一临摹性创作,第二依托性创作,第三吸收性创作,只有“到位”了才有“味道”;

陈海良老师强调“笔性”、破“平”,线条质感,片的轻重组合,片的轻灵点画组合,“明线”与“暗线”交相辉映;

曹元伟老师的在二王手札、《书谱》以及北宋汇刻《大观帖》等汲取养分,注重书写性。

李胜洪老师给我的启发是线条质感与形态变化,追求洒脱奔放的笔墨表现,创作中一定要有自然之态等。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综合地对我加以指导,在不同阶段帮助我全面地提升。

4

记者:您先后学习米芾、二王、颜真卿等人,在作品的创作中怎么对不同风格展开融合?

秦善舜:在学习中,对古代名家的书作风格,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我认为取法古人,首先要选准一家作为基础,选择的标准就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利于学习书法的共性规律。

在这方面,《圣教序》、《书谱》、二王信札是我书法艺术的立身之本。有了这个基础,其他书家的不同风格,可在某一方面进行有益的补充。

这样主次分明,取舍有度,综而不乱,有利于融会贯通,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创作中,用最能展现个人情感和审美的二王、《书谱》一系列行䓍书,力求表现自然、妍美、潇洒的书风。

再加上颜字气势磅礴,宋人自由奔放的特点,努力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不断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进取。

5

记者:在对古人的继承中,著名的无非就是那几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建立个人的审美风格?

秦善舜:我认为,学书法不但要练好“字内功”,更要练好“字外功”。

练“字内功”,一定要坚守一家,立定脚跟,深扎进去,吃透真正的精髓,做到形神兼备,古人说学书法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其实相对而言“入”更难,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更要有长时间的坚持。练“字外功”,就要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我们毫不迟疑地说,要想书法学的好,功夫在´书'外”。

为此,我购买了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理论史等书籍,了解历代碑帖的流传、沿革。

哪些作者是书法史典范、其足以为法的经典作品是什么?书法美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差异等。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古今中外凡是和书法有关的文化知识,都要尽可能地接触,系统地学习。

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以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书法,不断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气息”。

6

记者:前段时间,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45周年,您受邀参加了当地第36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有哪些难忘的见闻?

秦善舜:今年是中马建交45周年,受马来西亚第36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组委会邀请,由深圳市宝安区书协主席李高扬、执行主席张志光带队,并特邀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原常务副院长李胜洪先生一同前往。

此行共遴选40幅作品赴马来西亚参加“墨墨涵情”第36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书画作品邀请展,这是宝安区书协首次走出国门,交流书艺,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当地华人热烈欢迎。

令人感慨还有,这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他们30支队伍2千多人的花车大游行以及几千人的大汇演,展现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习俗。

他们希望能够让书法教育教学进一步得到发展,让更多年轻人接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滋养,让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在东南亚文化圈的传承和影响进一步加强。

7

记者:在马来西亚,您相继有很多书法交流活动,当地书法的书法群体和水平大体是什么状况?

秦善舜:马来西亚那几天的活动较多,有专题讲座、为华文中学学生包括非华裔学生示范指导、现场挥毫、参观考察、签订合作意向书等。

中国书法申遗负责人李胜洪院长介绍了2009年书法成功申遗的情况、李高扬主席的精彩致辞,都引起强烈反响。

据了解,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有全国性的书艺协会,在各地方也有众多的书法协会、社团,经常主办不同主题的书法展赛。

当地华文学校在新年组织学生挥墨写春联,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东南亚大力弘扬、传承书法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8

记者:近几年,中国一直提倡文化自信,通过这次马来西亚之旅,您认为中国书法走出去的都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秦善舜:李胜洪院长说 “中国书法的横平竖直,就犹如做人般,必须堂堂正正;

一撇一捺,人生才能平衡,就如做人不能只想自己,应是你好我好,一点则犹如高山落石,犹如中国人做事的态度,必须入木三分。

世界各地都有华人的踪迹,海外的华侨包括马来西亚华人在内,无论多少代,骨子里都承载着中国文化,也赋予海外华人竞争力,让华人无论去到哪里,都能够凭着聪明、努力、团结等优秀品质,在方方面面都做得更好。

侨民身处异国他乡,为了更好地融入,普遍较为务实,秉承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在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作为血脉相连的同胞,我们有责任以共同的文明传承为桥梁纽带,积极探索渠道,寻求更多机会,促进两国间的文化、经贸交流合作。

未来计划我们组织老师定期到马来西亚华校学生书法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增进马中两国青少年友谊。

加强两国青少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的良好互动,尽显马中两国青少年的精神面貌;

以书法文化交融为媒,为经贸合作搭桥铺路,助推两国工商界人士的合作。

9

记者:再次感谢秦老师接受本次采访。

秦善舜:不客气!欢迎常来交流。

笔者手记

因为工作,秦善舜的书法一度进入停滞期。

但是一旦他想要研习书法,这种专注又显得那样特别,最近几年他广求名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从秦善舜整个学书经历,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学书法到底难吗?

很多人学书很多年,也大量地泼墨挥毫,可是连个省市的书协都入不了,可是秦善舜却在短短几年时间在全国书展多有斩获。

从中我们至少有两点启示:1、掌握正确的方法。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很多人之所以花了太多时间而没有效果就是因为只是临帖,而没有吸收。

不是说照着字帖写字就是临帖,因此在装作刻苦的背后,你一定要知道你到底临的是什么,即便写像了,你学的都又是什么。

学书中,包含的无非就是笔力、正斜、浓淡、姿态、神采等要素,如果不明白这些临的再像也无法应用,这就是很多人的问题所在;

2、懂得书法之间融合。很多人受一些著名书家的影响,偏执地以为只要将一家写得一模一样就好了。

可是,艺术的价值并不是做一个复印机,因此在对一家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七八成相似之后,就必须尽快学习不同书家的作品。

这样所有书家的不同营养最后都化于笔下,从而成为培育你“艺术之花”最好的养料。

不过在这些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懂得主次,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吸收你所欠缺的养分。

如果说,前面两点属于“术”的层面,那么在“道”的层面,秦善舜能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取得成绩,还是因为一颗平常。

访谈结束他曾感慨地说道,每当喧嚣的夜晚,在书房、拿起笔,就感到了宁静,感到了踏实和自在,这是一份从容。

除此之外,作为地方书协的负责人,不论是前段时间的马来西亚之行,还是未来韩国、泰国的计划,秦善舜积极参与到了书法“走出去”的大潮。

当前,国家昌盛、文化自信,中国已经从过去的“韬光养晦”变成区域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我们的文化必然在其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为最有魅力的文化代表——书法也应该踏浪而行,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喜欢上中国书法。

我们可以畅享一下,再多几十年,中国的英文单词或许也将从china变成calligraphy。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书家,再也不能只是安于书房,应该为书法走出去添上一把力。


心经


池雪平《七律·致敬与冠状瘟疫奋战的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赴沙场,奋勇逆行通楚疆。

昔日孤危驱典疫,今时大义斗冠狂。

凛然上阵仁医术,决烈何惊赤子郎。

举国同心为后盾,誓将瘟病统歼光。



华慧娟《谢池春·庚子新年即事》

正月凄清,无奈楚天横厄。叹江城、沉云锁日。疫情肆虐,恨华佗无觅。祷上苍、救民攻疾。

艰维困顿,不碍白衣行逆。顶寒风、三军出击。威临荆楚,看仁医神术。解危难、拨云驱疫。

 



张浩《更漏子·战新型冠状病毒》

守初心,担使命,壮士决心坚定。治疫病,护安宁,临危勇逆行。

齐众志,聚国力,誓把瘟魔剿毙。砺风雪,待天晴,花开春色明。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