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塔》&答疑
春节前后,武汉疫情形势严峻,在于老师的号召下,广大师友慷慨解囊,为杭州,亳州抗疫一线人员,武汉新城医院、邾城街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当地6个贫困村和4个社区群众募捐善款或防护口罩。
于老师十分感念众师友的积极响应,决定自即日起至疫情结束,将之前录制的《多宝塔碑》教学视频作为公益网课。
以下是于老师于《多宝塔》公益教学群答疑内容
如何欣赏伊秉绶的隶书?
想请您谈谈对伊秉绶书法的看法。
答: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好几个问题。
一、《多宝塔》用笔类似于刀刻的方式,凡是专业训练、真正懂笔法的人,对毛笔的状态一定要关注到。
注重毛笔笔毫的状态是进入书法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中锋时的笔毫有两种状态。一种叫做圆笔,一种叫做方笔。圆笔基本上就是我们讲的束毫的状态,笔毫是一个圆锥形的。铺毫是笔毫打开的状态,像一个刻刀。但是在每一个形态里边它也会生出来很多具体的、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状态。
中锋是相对于偏锋而言的。中锋包括侧锋和正锋。
《多宝塔》的字并不是很大,像刀子在石头上刻出来的感觉。写它,笔尖是尖的,但是笔毫是处于一种扁的状态或者有一种铺开的状态。也就是把毛笔先打开,在舔笔的过程之中,把笔毫聚拢起来。
这一点《雁塔圣教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颜真卿的字出自于褚遂良,有些人认为他的《多宝塔》从褚遂良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从《多宝塔》的长横这样一些笔画里的确可以看到褚遂良的痕迹,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有一定道理。
二、清代的隶书有几个人很厉害:伊秉绶、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我的观点可能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我认为四人里边隶书第一位的是吴昌硕,大家知道他是以石鼓文著称,但事实上吴昌硕先生的隶书更加高古浑朴,非常的自然天成。伊秉绶应该排第二位,然后是邓石如、赵之谦。为什么说伊秉绶是第二位?有人认为伊秉绶是隶书中的颜真卿,写得也是高古伟岸、线条圆浑,从整体方面讲,就功夫、气质、格调,他是不输吴昌硕的。
赵之谦作品
邓石如作品
吴昌硕作品
伊秉绶作品
但是他有一个问题在哪里呢?如果我们仔细看,它的字里边受到了一点美术的、或者说点画构成的影响。所以我们会看到他对点画的强调,对这个字拙态的强调,有很多刻意的成分。虽然刻意得并不伤雅,但和吴昌硕那个纵横挥洒的能力,显得掉了一成。
中国艺术里边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叫镂彩错金,就是有一点点设计的、刻意的成分,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课程,或者说它是基底。没有这样一个环节,你的艺术肯定上不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比如像写字,一开始就所谓的信手挥洒,就我书意造本无法,那么你这个作品肯定上不去。
但是如果只强调这个方面,也不行。所以中国艺术还有第二个特征,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个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一个是基本的底质,一个是最高的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讲,吴昌硕已经超越了这个基底,达到了那个自然挥洒的地步,而伊秉绶先生是在一个基底上徘徊,做得也不错,但他没有冲向最终的自然天然的境地。
如果我们学隶书,学一学伊秉绶,把伊秉绶的那个刻意的成分找出来,也有利于我们去理解这些字帖,有了伊秉绶镂彩错金这样一个功夫和眼光,再去看汉代隶书的朴拙浑厚气象,在写的时候也就会看到它里边的一些内容。因为一旦自然以后,我们就看不到自然里边的那个金子。所以它需要有一个人披沙拣金,这是伊秉绶的价值,反过来,欣赏伊秉绶也是这样去欣赏。
问题二:颜真卿既是古法的正统传人又是唐代新法的开创者, 这两种笔法的区别是什么?是平动提按之别吗?
答:是的,颜真卿既是古法的一个传人,又是唐代新法的开创者。我们在讲唐朝书法的时候,笼统地把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纳入唐初四家里边。但事实上就书法而言,前面这四位,尤其是虞世南和欧阳询,严格说来他们不属于唐朝的书法家,他们的学习、成长、成熟,其实都是在唐以前的隋朝、甚至是在南朝的时候,他并不是形成唐朝法度以后的作品。
那么唐代的书法是从哪里开始的?其实是从褚遂良开始的,所以褚遂良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有唐书法广大教化主。比如我们今天讲唐法的形成,虽然这个唐法有点笼统,但确实是从褚遂良这里开始的。
褚遂良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把前面的,比如像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一种平动的方式,强调的是挥洒书写,他的意识是在一个书写之外的东西,是为了写文字而去写的。到了褚遂良是把意识投入到书写的过程里面。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虞世南和欧阳询写个横画,是毛笔按下去借助毛笔的弹性,一挥洒就可以了。但是褚遂良在写的时候,他就会在这个笔画起笔行笔过程里,加进去很多动作,他的意识进入到了笔画的内部。这是两者的区别。这里边是带有一点点起伏提按的痕迹,但也不能说完全就是从平动转成了提按,这个说法不是非常严谨。
颜真卿的作用恰恰就是把褚遂良所开创的这样一种强调书写方法的内容扩大了,所以我们在看《多宝塔》的时候,会发现像虞世南、欧阳询的信手挥洒的那个点画的特点,到这儿,代之而起的是起行收丝丝入扣的法度,每一个点画都做得那么到位,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所以开启唐代法度森严的新法。
问题三:想请于老师帮助规划一条科学的学书路径。
答:书法是一门艺术,不可能所有人按一个模子走出一条路,但它大致有一个规律。如果你要想走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路子,它有几个基本的规定。
我带我的学生或者学徒,基本上:
一、从篆书《峄山碑》开始练习线条,把这个裸奔一样的线条真正做到能够经得起推敲。
二、进入《多宝塔》做规矩,规矩做完进入纵横驰骋的《勤礼碑》或《颜家庙碑》《自书告身》都可以 。你说已经学了《勤礼碑》四年,那我建议你就沿着颜真卿的这条路走下去,《祭侄稿》《争座位帖》《乞米帖》《刘中使帖》等等,进入到行书的领域里面。
三、等到这一步完成,可以把颜真卿这个一系,比如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之书学》里边,单列了一个颜体流派。把颜真卿之后的,比如宋代的苏东坡、蔡襄,明清的董其昌、钱南园、何绍基,一直到我们当代里边,把这个流派给他说清楚。每一家每一派看一看,他从颜真卿里边如何做的取舍,从这里边看看能不能避开他们,然后从颜真卿里边找出来一个属于你的书写方式和他的一种风格特征。
如果这样, 坚持个十年二十年,可能书法会有一定的成就。
问题四:请问临写楷书时,是憋住一口气写完一个字?
还是写一个字的时候可以换气?
什么时候换气比较好?
我行笔过程中有时手会抖,写出来的字不好看。
答:写字的时候是要把呼气吸气忘掉,一旦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呼吸上,这个时候写字很糟糕,它可能会对你的身体带来伤害。
古人写字有一个心法:欲书先默坐静思,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就是我们的意识处于一种相对认真的状态,但我们的身心是放松。沉下来,就是我们说的把心放到肚子里边了,这个时候再写,对你的身体会越练越有好处。这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心法。你注意一下就行了。
至于说练字的过程手有时候会抖。可能和你前面的老是屏着气写字有关系。所以如果前面这个调整过来的话,这个手一段时间下来就不抖了。放松的时候它不抖,越紧张它越抖。
问题五:同样是多宝塔中出现的字,写大写小运笔有区别吗?
比如“福”,写门贴、写小楷、写原大,仅是换一支笔吗?
答:《多宝塔》里面的字有大小很正常,所有经典法帖,这是一个铁律,中国人讲自然,汉字就像这个人一样,总是有高矮胖瘦,肤色有黑有白。把这个关系搞明白,再去看那个字的时候,它自然就是有大小、轻重、长短的变化,这样它才能够成为一门带有一定的视觉特征的艺术。
运笔没有区别,笔毫下压弧度不一样。
在使用过程里边写一个字,比如写小楷,你肯定不可能拿一只抓笔或一只很大的椽笔去写。反过来拿一只小楷毛笔去写大字也不行。写“福”的时候,它不仅仅是说《多宝塔》里面有一个“福”,我就按照这个样子去完全地描画,那肯定是不行。比如春节,你拿一个瘦金体去写“福”怎么看都别扭。
小的时候我父亲告诉我说,这个福字头一定要写得稍微肥厚一点,让大家觉得有福相,这个时候就是给我们一种心理的折射。包括原来我们讲,比如给老人家写“寿”,也不能写得瘦瘦细细,筋骨不健全的样子。
问题六:感觉《多宝塔》起笔露锋转折又顿笔,很难入手。除了多读帖多练习之外应该如何调整、怎么去解决?
答:如果我们处于一种业余状态,就是下班回家拿毛笔信手挥洒一下,或者说为了静静心,可能很难完全进入到字帖里面。
我选择《多宝塔》,对我的学徒的要求就是希望经过这种非常严格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偏差的这样一种练习。以这个帖带领大家,不管是你的眼睛还是你的手,其实都是要求我们开始进入到一根线条的内部里面去,进入到书写里面去。
练习和创作的区别在于创作差不多是一个非常偶发性的状态,练习却是一种科学要求,有理性的介入。
至于说你讲写字的时候笨拙,这个没关系的。提两个想法供你借鉴。
一、你意识到写字有笨拙,是个好现象。表明你对中国艺术追求的方向,就是你不想笨拙。这个方向是对的,中国文化很有意思,它强调的就是那种生命的、流动的,还有一种怅然的状态,所以它强调的是所有的笔画之间能够道通为一,能够贯穿为同一个笔画的那种同气化韵、周始无觅的一种状态,这个和中国的易文化息息相关。
从笨拙怎么样走到流动里面呢?在书写的过程中尽可能放松,放松在点画精致的过程里边,把笔尽可能轻一点,毛笔出纸的时候不要把毛笔压得太死。
米芾讲: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就是不要用笔用的太苦,不要太做作,这两个都是书写者容得的两个毛病,这个可以琢磨琢磨。
在写字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看字贴,希望能够写像, 注重结果,但又不要把结果看得过于重。重结果可能会诱发人的功利心,希望别人表扬。从教师角度说,希望能够鼓励、表扬学生,带动他的积极性。但是在学的过程之中还是要注意,张载讲过一句话,“既学而有先以功业为意者,于学便相害”,这样的功利心一旦起来,对学其实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事儿。他还有一句话,我讲出来和大家共勉吧,“德未成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伤手也”。
我觉得这个方面琢磨琢磨可能会好很多。
问题七:《多宝塔》不管写多大,每一字总有一些笔线虚,如何改进?
答:改进的方法有两个:
一、练习一下《峄山碑》,在篆书上面花一些根基,过去的老先生在教学生的时候,不太讲具体的方法,他是希望通过字贴,比如说你这个线条太弱,怎么办呢?让你多写篆隶,通过篆隶唤醒你的力量感,手就跟着过去了。
二、写《多宝塔》的时候速度放慢一点点。一开始可以刻意,刚才我讲反对苦和作,但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刻意地作一下,把速度放下来,控制自己的手,等怯弱的感觉慢慢过去以后,开始把毛笔压下来,速度加快一点点去书写,有这样的一个过程。还可以把《多宝塔》里面壮实的字集出来专门练习。
问题八:写出来的字感觉比较死板,结构松散,手脑不协调,如何找到准确的书写方式?
答:结构松散,手脑不协调,这个谈不上是个问题。任何一个刚刚开始练习书法或者刚刚着手某一个字帖,哪怕你练了很多年以后,突然着手一个字帖,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不要怕死板,手它总是从一个死板的状态开始,但是你要知道要把它写活,再有意识地慢慢松掉自己的手指,逐渐忘掉执笔,把这个过程忘掉。
结构松散怎么办呢?你可能在写的时候主要看到的是点画而忽略了空白。如果说能够学会看空白,看笔画之间的距离,这个字自然就能够结构紧凑起来。紧接着第二步就是在看这个字的时候,一眼找到这个字紧结的部分。有紧结的部分,就有宽阔的部分,就是有收有放。找到这个,把它做出来,这个字就不松散了。
问题九:《多宝塔》里很多笔画都有提按顿挫,少不了人为的痕迹,达不到一笔塑形、笔简形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是不是能得《多宝塔》不是自然书写的结果,是今法,而《九成宫》可以通过一笔塑形,所以学古法还是最好学《九成宫》。
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正如你所说,《九成宫》更吻合王羲之这一路的魏晋古法。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就是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今人和古人有区别。古人从启蒙开始拿毛笔写字,他那个控笔能力很小就已经完成了。我们今天这个手,对于笔的精准掌控能力不太有,那怎么办?所以通过《多宝塔》来练你的控笔能力,练你的手精确把握细腻动作的能力。这个学过以后,你愿意去写颜真卿的《勤礼碑》,还是《九成宫》都可以。
问题十:我对《多宝塔》里面点画的笔法不是很清楚。
像“应”和“京”上面的点没小动作真写不像,这样似乎不顺手,矛盾中。
答:如果说你现在觉得没点小动作写不像,就加点小动作,没关系的。就是我们将尽可能的减少一些无谓的动作。
在写的过程中,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会有一些多余的动作,包括我自己写字,毛病也很多,也是在努力改进过程中,如何把这些东西能够给它慢慢剔除出去,也是一个练习的过程。慢慢来,不要着急。
(20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