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刘明尧:书法创作及未来之展望

2021年03月18日 18:59:532521人参与0

书法创作及未来之展望

刘明尧

    二一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带动了我国书坛的异常繁荣,我国书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址象,书法热遍及全国,一系列的书法活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书法出版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书法展览与大赛、书法研讨会此起彼伏,热爱、研究书法的人与日俱增。可以肯定,书法正在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我们是一成不变地沿袭前人,或是抛弃古人另起炉灶去作天马行空式的创造,这些都不是当今书法家们的真正愿望。然而当前书坛呈何种状况,其发展前景如何?笔者管窥盈测,仅就创作方面的问题作一简要阐述,不妥的地方,敬请方家学者教正。

一、书风的多样化

    从北碑南帖的大分类到民国初期、建国前后的书法发展状况看,作为书坛主流的风格类型基本上是比较清晰的。“书风”问题亦为近年来书法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孰优孰劣,笔者无意评判,只作客观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代表民国时期书法格局的,前期是吴昌硕、沈曾植等,后期是于右任、沈尹默等,他们既受到严格的国学教育,又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其知识结构已较他们的前辈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他们不但有较深的传统功力,且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他们都突破了北碑南帖的表面规定,在暗中不知不觉地实践着阳刚阴柔的对比模式。作为对峙的双方,除了技巧与风格之外,也还需要一定的威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还应该有明确的宗旨和特定的审美范式。这些艺术上绝顶拔尖的一代宗师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政治的原因而销声匿迹之后,沈尹默以他在文化、政治界的声誉,倡导起崇尚“二王”的时风,这在江南一方尤为突出,虽然有北碑大家沙孟海、陆维钊、萧娴等,在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力挽狂澜。因此,建国以来至70年代中期,书风仍然呈相对单一的,即使是民国的“南北”对峙局面,也还是格局过于清晰的古典模式。各地虽不乏意在冲破樊篱的勇士,但或限于影响,或囿于水平,难以与炙手可热的“二王”正宗观念相坍,楷书尚盛唐、行草追东晋,是书风的主要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当代书法旋风来势迅猛。自80年代初,特别受中原书风的影响,全国有一部分书家出现了对雄强豪放一路书风的追求,那充满阳刚之气的书作,那夺人心魄的气势,其强烈而明显的艺术追求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书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后,伴随着组织的日趋严密,工作基础的积累雄厚,则有利面开始发挥作用,取法传统的多样化,对古典遗产不受限于“二王”或颜柳式的理解,使书法展览无不呈现出较丰富的格局。如近年来举办的正书大展、行草大展,扇面大展、隶书大展等。全国第六届书展、第六、第七届中青展及新人展,不但书体由单一的行草走向五体兼进,书风也从单调的魏晋或北碑走向雄浑博大的秦汉格调,与清秀娟美的元明气息并举。最足以说明问题的,是在一段时问内的评奖中,以阴柔秀美的风格,以小楷章草夺魁者屡见不鲜。从展览特定角度看,秀美书风的作品气势平平;小楷在整体效果上最乏艺术风度,宜于细察而不宜远观;章草则一向为书法创作的冷门,既无潇洒跌宕的章法,又无疏密交叉的结构,更无顿挫疾徐的连贯,一切都趋于平静与淡泊,它们的突然崛起屡有新绩,使一些书家大惑不解。所有这些,笔者认为,这正是书法走向多元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会使原先的审美定势得到较大的改变与补充,要想在名家如云的书坛上有所作为,必须避开雷同,多注意一些书法“死角”,在别人忽略的类型中倾注自己的创造热情。

    还有部分书家更有兴趣对一些冷僻的古典和民间书法倾注心血,从《广武将军碑》、《顺节夫人墓志》这样碑竭中的冷门,到大量产生于民间的简犊、砖瓦、权址、诏版以及地契文稿等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风格世界—由于这些新貌,它反而比人们习惯了的“二王”颜柳更具魅力。即使是对圣贤之作,学“二王”也更有兴趣学其书札,而不是(兰亭序》;学颜真卿也多取他的《颜勤礼》、《元次山》、《祭侄》,而不愿去学那规行矩步的《多宝塔》。随着信息流通的加快,书法家们正走向更广泛的艺术天地,如镜铭、帛书、战国金文、造像记、摩崖题名等风格类型也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当代书法大展中。

二、现代意识的书法体现

      “现代意识”的书法艺术迄今为止,在书坛已有一席之地。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书法,在既有模式之外另觅新途,我国书坛不乏佼佼者。与前些年相比较,有部分作者追求原始文字的象形性,有意识地将传统书法与绘画混同,写山似山、写水似水,传统功力较差,技法方面欠成熟,力不从心,所创之作无意境可谈。其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毛病百出,与前者相较,亦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我国书坛进一步与日本、东南亚国家,乃至欧美等国的书法交流、互换展览与联合研究的机会增多,相互间的借鉴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诸如少字数展览的独特效果,即受日本“少字派”书家的影响,直接寻求借鉴,对字形进行夸张,在墨色上富于变化,通过一定空间的黑白关系处理,达到了较强的展视效果。此类作品坚持汉字造型,距传统书法意味较近,同时在章法等方面亦体现了“求新”的愿望,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品所蕴含的观念、意识、艺术估价的冲击力。故一些成熟之作得到了评委的肯定与赞赏,在全国第六、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大赛中一展风采。

    对于“现代意识”的书法艺术,笔者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国际间多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外优秀文化的逐渐渗人,异域书风的引进与原有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书法家善于吸收外来成果的开放性格。书法艺术,人们不但欣赏传统模式的,也会逐渐欣赏现代意识的。

三、书法向传统回归

      “书法热”历经十数年,书法展与大赛的此起彼伏,使我们对它的构成,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必须持一种冷静的观察态度,轰轰烈烈的授奖大会和辉煌琳琅的展厅虽然使评委们产生一种振奋,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后的反省,人们通过冷静的思考后,在重新了解中国的书法史,考察中国书法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深感到传统书法具有更加迷人的诱惑力,于是,一场回归传统的热潮正在兴起。

    中国书法从殷商时期始,历经三千年而不衰,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书法瑰宝,在经过了汉、晋、唐、清等数次高峰后,中国书法更加成熟,其内涵亦更加博大精深。经过数年的“创新”热潮之后,书法家们在创立新风时的进退维谷,人们终于把目光又转向了传统。中国书坛每一次革新,每一座新高峰的树立,均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才得以完成的。故不断审视传统,继承传统之精华,乃是一条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书之路。

    书法向传统回归是历史的进步,对众多书家来说均受益不浅。有些人以往的传统根基并不牢固,甚至未达人帖之境,回归传统后,他们较深刻的感受到了自身基础的薄弱及素质的欠缺,故得以沉下心来,以古人为师,认真地临摹传统书艺精华,加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部分年轻书家记忆好,理解快,很快便在传统中找到了切人点。其书作立意清新、师法痕迹明显,古典意味颇浓。个人面目虽未确立,但路子是正确的。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当代书坛的中年名家,其书路能遵循书法之渊蔽,又各自夺路于古人或旁人尚未涉足的处女地,书作自具风貌,艺术上达到了一定高度。而在传统的回归之中,他们感到个人面目形成时间过长,其作品缺乏一种深层的传统意趣,为求变出新,他们大胆地吸取古代书法艺术的精华,但由于各人理解不同,对传统吸收不同,其所得效果也不同。有些人在学习传统时,感觉到古人的东西虽境界颇高,艺术性特强,但学书贵在塑造自我,与古人拉开距离,书有法而不拘法,法外得法而显我形明明;书有意而不任意,意中有意,而显我神奕奕。他们I新学古只是以其长补其不足,以古人的精华充实个人作品的深层内涵。因此,这部分书家,经过新的、有!J的学古后,他们的作品更加成熟,在新的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另一部分书家,相比之下稍逊一筹。他们亦感到学古的重要,然过于机械,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经过努力,他们虽有所得,亦有所失,有些人甚至完全丢掉了自我,所创作品儿可称古代某大家或某名碑帖的翻版。笔者认为,中国书法已有几千年历史,各种书体均臻成熟,而古代诸大家的创新已使后人很难再寻找到更为宽广的求变之路,在此情况下,能初步形成个人而貌,且能在当今书坛得到承认,确非易事。且不计个人名利,从艺术上讲,个性的追求亦为书坛众人所首肯,一位不成功的探索者远比一名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半步的守旧者高明得多。

    另外还有一些人,学传统不寻其一流的精华,或者朝三暮四,虽各有其观点,但“取法乎上”之理自古为人们所认可,凡有名的碑帖,皆经历史鉴定,其艺术性之高,内涵之丰富,断非平庸之碑帖能比,以此为法,才能取法乎上。至于高层次的一些书家,拟在民问书迹,断碑残碣中寻求一些借鉴,以期寻找一个突破口,在同道中自立风范者,自可不受此限制,然一般书家似还是以“取法乎上”为宜。至于有些人朝秦vr楚,时时“出新”却最终难人佳境。近年来,各种书法资料大量出现,其中多为名碑佳帖,学任何一种均能得益,每学一帖,要得其精髓后,方可进行新的探索,千万不可一知半解!

    回归传统,绝非机械复古,不同层次的人应有不同选择,而总的目标则要“创新求变”,以期达到新的高度。

四、未来书法之展望

    未来书法是何种趋势,笔者学识浅陋,难作预测。笔者认为,书法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会依然保持书法的本体价值,以传统为主,“现代书法”逐渐扩大其影响,在碑帖结合上更趋于完善,在作品形式上更加多样。虽难以出现汉、晋、唐、清中国书法史中那样的高峰,难有与王羲之颜真卿那样的书坛巨匠比肩者,但却又会人才济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虽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但每个高峰的出现,每一流派及代表书家的产生,均是建立在传统书法基础之上,在前人成果的前提下形成的。传统书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故未来的书法创作,不管如何变化,只要汉文化存在,就难摆脱传统书法的影响。作为艺术特征日益强化与共性特点日趋明确的现代书法,书法界某些激进人士有可能转而向西方的抽象主义流派等作借鉴以增加中国书法自身的活力。随着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深人,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开放,也必将会有更多的人喜爱“现代书法”。关于碑帖结合问题,对峙双方各有其兴盛的阶段,有其忠实的追随者及自身的代表人物,但书法发展到今天,人们在详细观察中,可体会到碑帖两派各有长短、加之中国人固有的偏于“中庸之道”及前人在碑帖结合上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影响,将使未来的书家有更多的人走碑帖相结合的道路。在书法的形式上,由于后人更感到创新之难,同时也考虑到了作品外观效果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也必将会出现更新颖的形式—如格式、分行、纸质、色彩、外形诸方面精心设计而区别于他人,获得最佳的直观效果。

    考察中国书法的发展,纵观当代书法创作现状,笔者认为,因目前既无超前的、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导向,又未能出现能影响一代、真正和古人拉开风格的书坛先锋,故今后的发展趋势,在创作上很难有大的突破。然而中国书法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今后的研究条件、环境有限,但仍会有不少仁人志士为此去奋斗,故未来数十年的书坛,将是一个人才济济、空前兴旺发达的历史阶段。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