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重返100年前的黄金时代,看胡适手把手教人

2019年05月11日 23:28:1211658人参与0

启蒙百年:五四学人翰墨

?北京|中国嘉德2019春拍

鲁迅有过一段挺丧的日子。

在北京,绍兴会馆。他每日在教育部上班,回家就待在屋里钞古碑

1917年某天晚上,钱玄同来找鲁迅,翻着那一本本古碑的钞本问: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

“没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鲁迅思忖片刻,答应了下来。

那是1917年,北京大学刚刚迎来新校长蔡元培

1月9日,他慷慨发表《就职演说》:“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上任一周,他便呈请教育部聘任没有学位头衔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一本名为《新青年的杂志也随39岁的陈独秀从上海迁至北京。

那一年,27岁的胡适刚刚在美国通过了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蔡元培在他到北大讲课头一天晚上给他打气:“我聘你到北大来,就是信任你。”

25岁的梁漱溟在这年报考北大,分数不够遗憾落榜,却意外接到了蔡元培的聘书:“梁漱溟想当北大学生没有资格,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

毕业于复旦公学的罗家伦在这年秋天通过了北大新生考试,常常去顾颉刚、傅斯年的宿舍为了学术问题争辩,成了莫逆之交。

那么,鲁迅答应钱玄同的事呢?

第二年,鲁迅第一篇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终于发表在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

一个黄金时代,正由一群青年人开启。

北京大学校门(景山东街,1917年)

胡适后来回想,五四运动,其实不是个运动

“是在1919年5月4日那一天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当初并没有什么运动,也没有什么计划。”

从更广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来说,有一班青年人远在“五四”以前,就已经开始注意中国文艺的问题,以及中国的教育问题、思想问题、社会问题等;“五四”之后,这种精神也一直渗入在后人的进程与走向中。

那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5月30日-6月1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预展中,你将看到特别推出的“启蒙百年:五四学人翰墨”专场

这些便是他们的签名,统共五十余位,这些最富有温度的诗笺、信札、翰墨,将带我们回到那个百年前的现场,重温他们精神的锐意、思想的锋芒与人格的光芒。

1.

如果没有汪孟邹,陈独秀办不起来《新青年》。

两人是老乡。1903年,陈独秀途经南京江南陆师学堂,经安徽老乡汪希颜介绍认识了当时正在芜湖搞图书发行的弟弟汪孟邹。

1915年,陈独秀从东京回到上海,向汪孟邹提出打算在国内办一份新杂志把自己在日本所学到的东西,向国内传播

当时,汪孟邹自己的亚东图书馆开业不久,资金也不充裕,但仍然竭力推荐了群益书社负责人陈子沛、陈子寿兄弟,来承担新杂志的发行任务。

陈独秀像与汪孟邹晚年像

1915年9月15日,终于,《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创刊号问世。开始即发行千余册。

为了帮助《新青年》提升知名度,汪孟邹还向陈独秀推荐了当时正在美国深造的胡适

待到1917年,带着这份杂志,陈独秀终于在北京和一班一样具有新思想的新朋旧友会合了。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尽管当时风气中流动着“反传统”的气息,但他们所反的“传统”是有针对性的。

那时的学人,从未试图放弃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元素——相反,他们恰恰正是这种传统的合格传承者。

陈独秀也不例外,他晚年一直专注于文字学的研究。

陈独秀赠汪孟邹的一幅对联“锦带桥头一轮月,嘉蜀关外数帆舟”,文字结体颇为讲究,也反映了彼时两人互助的佳话。

陈独秀(1879-1942)草书七言联

镜心 水墨纸本 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

释 文:锦带桥头一轮月,嘉蜀关外数帆舟。

题 识:孟邹先生。独秀。

钤 印:仲甫

说 明:汪孟邹上款 。


王 震(1867-1938)、顾青瑶(1896-1978)

仲甫行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乙亥(1935年)作

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

题 识:

(一)仲甫仁兄属补行看子,为写松菊延龄图应之。乙亥初夏,

王震。 钤印:王震大利、一亭

(二)青瑶补墨竹绿石。 钤印:顾、青瑶

说 明:陈独秀上款


来源:展玩 公众号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