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 书法国展精英

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含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2018年03月12日 17:02:2620551人参与0

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含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国展精英 张胜伟.jpg


张胜伟简介:

张胜伟 ,汉族,籍贯陕西省子洲县。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陕西省榆林市文联秘书长。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榆林市劳动模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榆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创作委员会主任,榆林市于右任书法学会副主席

艺术简介:

书法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入展中国书协“书法推名家工程”500人精品大展/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入展中国书协“书法推名家工程”千人千作展/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华情”书法精品展/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入展中国书协“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书协“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首届全国行书大展”/入展中国书协“首届全国草书大展”/入展中国书协“首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获中国书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特等奖/获中国书协“纪念邓小平诞生100周年全国书法展”优秀奖/入展中国书协、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入展中国书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书法展”/获中国书协“皖北煤电杯书法大赛”优秀奖/获中国书协 “双成杯全国书法选拔赛”总决赛优秀奖/获中国书协“冼夫人杯书法大赛”优秀奖/入展中国书协“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大展”/入展“第二回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东京)/入选“第二届全国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征评展”/入展中国书协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入展中国书协第三届扇面书法展/入展中国书协第一届册页书法展/参加内蒙古书画院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参加中国书协“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入展中国美协“亚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展/参加中韩书法名家作品联展/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曾两次获省内书法大赛一等奖/八次获榆林市书法大赛一等奖/出版《诗意追寻·张胜伟书法作品集》《诗意追寻·张胜伟散文书法辑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诗意追寻·张胜伟书法作品展”■

张胜伟通联方式:陕西省榆林市文联,邮编719000,电话:13325328736(短信)


张胜伟五届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作品:


张胜伟佳作奖二等奖作品

张胜伟佳作奖二等奖作品


 兰亭奖颁奖词 

  张胜伟行书融入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用笔考究,线条沉稳,笔锋变换处神采飞动。作品结体疏密有度,动中有静,行气贯通,整体给人以自然、厚重、素朴之美。来自陕西的张胜伟,近年来硕果丰厚,然能甘于沉淀,精研深思,故能在风格迭出、流派纷呈的当代书坛,始终保持个人稳健、质朴的风范。 

    

  兰亭奖获奖感言 

  书分五体,草书为高,因其至真、至简、至宏。若论技术之精深微妙,则非行书莫属。行书居乎正、草之间,堪称书之枢也。余以为行书乃志学者必修之课、必涉之关,倘使行书差强可观,而后兼修它体,方不致手足无措也。 

  行书之法固微妙,倘取正道,久习或可得之,所不易得者,风神骨气也。今之者,书者,研习行书者甚众,然相互因袭,多状其形貌,而遗其风神,终难免堕入低格。夫书,师其迹,莫若师其心;味其古,莫若味其真。得之心源,发乎灵台,方可谓之书也。 

  风神骨气者,书之魂魄也。书之魂魄实书者之魂魄也,书者胸襟、学识、气度之彰显也,故需穷其一生涵养之、培育之。 

  此余习书之小得,略述于此,就正于诸方家。 



关于书法之技术张胜伟如是说


庚寅杂记(一)

历代学人每言笔法,或讳莫如深,或各执一辞,至若锥画沙、屋漏痕云云,又乃隐喻物事,常令初学之人如坠云雾,不知所以。余所处闭塞之地,志学之初,鲜见书法典籍范本,市上所能见者,了了几册字帖耳,非反白即勾描廓填,即便碑拓,亦多有修饰,面目全非,或以箭头曲线诠释笔法者,亦辑纂者想当然耳,而况作者水平参差,差强人意,其谬百出,多有误导,贻害实不浅也。近三十年间,书法复兴,有志书学之人,悉心体悟,穷究书理,笔法之真面,渐露庐山。

  笔法者,运用毛笔之法也。余以为,就执笔而言,诸如五字法,三指法,龙眼、风眼、虎眼之说,指位高低、握力紧松之谈,皆非旨要。执笔实无定法,重在纵横开拓、挥运自若也。至于运指运腕不可厚此薄彼,盖因无论作字巨微,皆为指腕并用也,或指运腕不知,或腕运指不知,若此而己。余以为,用指可于细微处求变化,用腕可于挥运中强笔力。至若笔力,非指蛮力,而在劲道。善书者,作字之时挥运自如,看似轻描淡写,而笔力可透纸背,是用虚劲也。不善书者,鼓努为力,作字时周身紧张,甚或大汗淋漓,功夫不佳,层次尚低焉。

  运笔法,有平动摆动之说,笔法尽包其中,可谓概括精准。藏锋露锋、逆锋拖锋、中锋侧锋、提笔按笔、顿笔挫笔、折笔绞笔,凡此种种,皆为挥写变化万端、富有意韵之墨线也。然线条形质俱佳者若何哉?以余陋见,四字可总括之,自然质朴耳。自然是谓变化,质朴是谓精神。若斯乎?


庚寅杂记(二)

笔、墨、纸、砚乃文房四宝。笔有软毫、硬毫、兼毫之分,尖齐圆健,谓之四德。墨有墨碇、墨液之别,今人多用墨液,因其未须研磨,取用便捷也。纸分生熟,以制造之时是否施以明矾而分之。生熟之别,在于吸水强弱。砚者,盛墨之具也,材质型制甚番,以石砚为常见。诸如端、歙名砚,今人多不作日用,而为案头观赏物也。夫笔墨纸品类繁多,习书之人,当多加留意,知其秉性,方有助挥写也。盖因写字作画纸笔墨互合为佳,不称为乖。纸居下、笔居上、墨居中,三者乖合,大相径庭。以余愚见,生纸软笔为乖,生纸硬笔为合,熟纸硬毫为乖,熟纸软豪为合。而墨居其中,其胶质多寡,稀释浓淡,圴须审慎而定。若调制不当,或可致流而失神,或涩而滞气也。


庚寅杂记(三)

挥毫作字,全赖七寸之管。书家之技艺尽皆生乎于心,导之于臂,形之于锋毫之间也,此所以谓毛笔为宝者也。然长锋短锋,软毫硬毫,以何为佳耶?余以为孰佳孰劣,全在于用。运用得当,即便破管秃颖,亦足可珍爱之。运用不当,即便蒙恬精笔,亦于书无补也。夫笔分狼、羊、兼毫者,盖言其刚柔也。笔毫刚健,锋颖爽利之笔,宜作笔法妍美,笔力峭拔之书,惟其可尽精微也。笔毫柔软,锋颖蒙钝之笔,宜作笔法苍润,血肉俱丰之书,以其可达厚朴之意也。长锋者,毛颖绞转之际,多生奇怪不意之变,时见天然之趣,然有虚着浮垮之病。短锋者,易于掌控,提按顿挫,意到笔到,毫无含糊之虞。以上所述,仅为大概。而况纸、笔、墨品类杂呈,其秉赋千差万别,书写之时,彼此制约多矣,固不可一概而论。技艺累积,日进其功,惟其操试既久,自当驾轻就熟也。故择笔当因人而异,以其适用佳。书艺兼具万美,如其妍媚,如其高古,如其爽健,如其苍润,如其荒寒,所谓庙堂之气,书卷之气,山林之气,草莽之气,各标风致,形势迥异,合宜纸笔,固当不同。况习书之人,各有所爱,故择一适用之笔,常有事半功倍之效,切不可一笔走天下,贻笑大方也。


庚寅杂记(四)

庚寅暮秋,余次晋西某邑,曾设笔会,偶见该邑书者皆使长锋羊毫,五体皆然,甚感惋惜。或问叹息何来?余早岁苦无师从,于门外徘徊久矣。其时惯用长锋,以其多生奇怪也。每作字时,纠缠锋颖,故作苍枯,怪则怪也,然了无古法,满纸浊气,遂成恶习,徒费时日多矣。新纪之初,若梦方醒。因潜心古代经典之中,于帖学细微之处用功颇多,盘亘日久,渐有所悟,遂将长锋尽弃之,专使中短之锋,以求笔法之精准。自此探得古法一二,作字方见清雅之致,终步入习书正途。若此经年,见识日增,渐觉短锋作字,法固谨严,然时有刻板之虞。余近年所用之笔,其锋复有所长,于本我掌控之际,略见天然韵致,所作书迹于笔法精到之外,徒生笔情墨趣也。此消彼长间,书艺渐入新境,故深以为幸。以余所见,若于志学之初,辄以长锋作字之人,必不知古法之精美者,定然门外彷徨者也。纵然学书累年,年事已高,若不知短锋之妙且终生使长锋者,其犹在门外矣。人生苦短,光阴易逝,长此以往,岂不惜哉!


庚寅杂记(五)

先贤谓,宇宙初生,混沌无极。动静之间,而分阴阳,是谓两仪。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至此万物出焉。太极图者,先哲藉以图解天地万物也。此图寓意之恢广,构成之完美,堪称极则。余自知鲁钝,每于习书之暇,夜阑之时,凝神静思,穷究书理,或有所悟。今不揣浅陋,谨记于此。石涛上人有一画之论,人谓玄奥莫测,其旨意所指,岂非太极乎?吾尝以太极之说比之经典法书,颇觉有妙合之处。书肇乎自然,自然之法则首在于辩证,合于辩证,方博通天地,神化万象。或云书学集国学精粹于一身,书法乃东方素朴哲学道之外化,概由出此间也。所谓黑与白、虚与实、向与背、疏与密、开与合、动与静、润与枯、方与圆、正与奇云云,所指者道之外化形式也。历代法书奉为经典者,必自然天成,合于此则,且富有神采。细察“兰亭”“寒食”“祭侄”诸帖,皆然。由整篇而局部,由表及里,由宏及微,无不暗合。人云一字一乾坤,此言信然。此法书经典所以历千百载而为人所膜拜也。至若拘于绳墨,布若算子,悖于自然之书,纵使笔墨精良,字字玑珠,亦难称上品也。


庚寅杂记(六)

五体书法之中草书最难,其难在至简、至宏、至真。而笔法之精妙者,则非行书莫属。草书摄人心者,书家学养、气度也。而行书之动人者,尤在于技艺精微处。余向于同侪论书,每言行书乃习书人必修之课,必过之关,待行书差强可观,尔后旁涉它体,方不致手足无措也。或问研习行书由何而入,余必曰:右军也。右军笔法精妙绝伦,天下不能有二。余尝喻右军为巨人,鲁公、东坡仅达其颈项,景度、元章、觉斯又次之,香光之辈堪比膝下,余者几不足论也。


庚寅杂记(七)

国之艺也,尤善虚处着笔,虚实相生,方为高致。老子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看似虚无渺茫,实则意韵深藏,此国艺所以玄奥也。所谓“不着一墨,尽得风流”,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曲短而意长”者,皆言惜墨如金,虚处着意,所言略同。“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虚中见实,境界乃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由实化虚,千秋妙笔也。古今文人画者,无不以简约之笔墨,造渺远宏阔之意境。虚非无,虚处寓情、寓意、寓道。画境因虚而大,意趣因虚而远。余以为,写实易而致虚难,非文人而不能为也。

书法者,古今文人绪余也,笔迹所到,虚实由分。计白当黑,巧布虚实,方合于道也。实者笔墨结字章法,虚者神采意韵情态。目见之而为实,心会者而为虚。实者笔墨技法之承传,虚者性情学养之外化。实者技之所存,虚者道之所寓。技易得而道难悟也。技近乎道,是谓技之高妙也,道法自然,是谓道之所存也。当今书家多有重技而轻学者,模范古人,追摹日精,而不知己所存焉。不见古人之精神,唯见古人之骸槁,泥古而不化者多也。亦有极尽张扬个性者,终因积学未多,体道不深,其书终不能致其高格。


庚寅杂记(八)

书家必备者有三,不可缺其一。何也?才情、功夫、学养。余以为才情为引,功夫为基,学养为本。才情多为天赋,天资聪敏之人,常多奇思,颇善妙悟。于书学也,稍习便能入得门径,然极易浅尝辄止,流于浅薄,故当慎之。功夫得之勤奋,心摹手追,穷日累年,废纸三千,池水尽墨,而达功精力沉之境。倘或颖悟不足,其书作多拘于绳墨,板刻僵直,了无生机。才情功夫兼具者,下笔有由,法度谨严而不失性情,可称之为书家。学养乃后天得之,真学者,功夫在字外,虽未尝遍习五体,专益多师,然其积学既富,通会古今,作字时心无挂碍,走笔稳健,不故作振迅,不拘于细枝末节,毫无做作之嫌,无意间真性闪见,积学外溢,比之纯以技术胜者,又高一格也。


张胜伟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行书柳永《望海潮》中堂


张胜伟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行书柳永《望海潮》中堂.jpg


行书柳永《望海潮》中堂 240cm×100cm

提名评委:刘洪彪作者以纯正之行书录柳永《望海潮》词,洋洋107字,一气贯注,优游不迫。其点画精致而不流滑,字形端丽而不媚俗,章法工整而不刻板,墨色匀和而不迟暮。统观全幅,依稀可见“二王”风韵,清晰窥得“苏米”形神,于帖学一路、“二王”一脉涉猎甚广,钻研颇深。时人作书之流弊,大抵三类:或不临古,下笔无由,正书立不住,行书走不端,草书跑不稳;或浅临古,不得要领,行笔欠技法,结字缺古韵,谋篇少文气;或死临古,照猫画虎,点线喜描摹,造型好程式,章法多雷同。此作不然,虽属恪守传统、遵从前贤之典型,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化古法为己有,实为既到位又有味道、理性调控而能感性书写之佳作。


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


02.jpg


张胜伟2.jpg

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张胜伟先生书法作品精选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