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朱茂刚书法作品欣赏

2021年02月09日 17:44:216589人参与0






一九七九年生于淄博。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工程主讲教师,中央国家机关书协理事、美协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书法作品获奖参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获奖提名、中国书协第五届全国书法百家、全国第五届书法百强榜现场比赛第六名、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山东省高校师生书法美术作品展金奖、《东方艺术·书法》“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篆、隶、楷、行、草十余次入选中国书协展览。


朴茂醇厚 闲适清逸

——朱茂刚书法艺术初探


文 | 刘小龙


活在当下如此真实的世界,书法到底是什么?理论老师让我们在爱人、一亿美金、最后三天生命和书法中选择一样的时候,我们便溃不成军。后来又想何必如此悲壮,东坡也不是为了写件传世佳作才把自己搞到黄州去了,颜真卿《祭侄稿》更是真情难遏,而不是作秀,写完把笔掷地有声。出了个凡·高、徐渭就一定要自残、抑郁、疯癫、变态,才能搞出传世之作。更有闻为冲刺国展奋战几昼夜,“出师未捷身先死”,落得妻儿泪满襟。

不为获奖而泯灭自己的艺术个性,也不必刻意把自己往大师的位子上推,起心动念,太累。更不要把自己当大师,人们都崇拜你赞扬你,因为书法是个体审美活动,你只能是萝卜或白菜的一种。这样说来,书法真的不是什么事,古人也没把书法当什么事。“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草书更是“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两个专业搞草书的癫张醉素被苏轼讥笑为“追逐世好称书工”,“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曼舞眩儿童”。就如有的人能说,高兴、气愤,不管你爱不爱听,一股脑地倒给你;有的人喜欢唱歌,高兴了去唱,叫对酒当歌,生气了去唱,叫情绪宣泄;有的人喜欢喝酒,高兴了喝,叫兴之所至,不高兴了也喝,叫借酒浇愁;有的人喜欢写字,高兴了是《兰亭序》,悲愤了是《祭侄稿》,伤感了是《黄州寒食》,癫狂了是《自叙帖》,静谧了是弘一……是一种方式,自然而真实,从心源深处汩汩流淌,澄澈而清凉。当然也有无奈的时候,有人拿钱让你写,表面无可奈何,实际自己偷着乐。

鲜活的生命状态,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有些人追求了一辈子越去越远,珍惜你现在生活的每一部分,失意也是你书法珍贵的原料。追求而不执着,得不到而不怨恨,生活本来就这样简单。艺术也是如此,有了丰富的生活,又何愁笔下呆板而空洞。成名了,我幸。不成名,我亦幸。五百年后自有人题跋!

以上是青年书法家朱茂刚在其书法作品集中的“创作感言”。

在没认识茂刚之前,我就看到过他的这段文字,写得异常精彩而富有哲理。它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茂刚对书法的自信,洗尽铅华后的率真,随遇而安的真实、自然、淡泊、超脱。此后我反复读过好几遍,每一次都有更深的理解。从探寻书法的本源真谛和艺术的共性与个性方面说,茂刚的这段文字甚至深深影响了我对书法的重新认识。带着这样的理解再去认识茂刚与他的书法,就有了一些“志同道合”般的从容。

与那些性格脾气外露张扬、显得有点“躁动不安”的“粗线条”艺术家不同的是,茂刚给人的第一印象永远是那种年轻人中少有的沉稳、内敛、低调、蕴藉,温文尔雅,谦恭大度,说话都是轻声细语,唯恐惊飞鸟,让人一下子就能平静下来。如若把那些性情外张的“激动型”艺术家比作是波涛汹涌的江河,那么茂刚这种“文静型”则属于平静的大海。但如果你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书法,走进他的内心和他的书法世界,你会明白看似他波澜不惊的平静下,其实蕴藏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波涛汹涌的激情与能量。

我对他的真正了解,除了片面的道听途说,其实是从几次接触和参加他在济南博物馆举办个展开始的。那次展览,茂刚的导师、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于明诠先生在讲话中对茂刚的肯定和鼓励,以及众多书友把展厅挤得水泄不通的热捧景象,足见茂刚为人与书艺是广为同道认可与钦佩的。

茂刚书法无论真行草隶篆,小字榜书,还是信札手卷,小品巨制,皆能拿得起放得下。精到洗练的小楷,潇洒清逸的书札行草,气完神足的大草,朴茂雄奇的擘窠大字,无不展露着他在书法上所具有的天赋和才情。其实早年他对魏晋六朝碑帖、宋元明清诸家,都下过相当的工夫。行笔受钟繇、二王的影响,结体中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近年来,他对谢无量亦尤为倾心,从他许多作品中不难品味出其“碑帖交融、天趣盎然”之妙。如观其小字行书,一股简淡萧散之气扑面而来,其中虽不乏谢无量行书稚拙天真的影子,但骨子里透出的却是晋人遗风,用笔清健自然,结体收放有度,气势畅达,章法空灵。这类作品虽然并不多具备人们常说的“视觉冲击力”,但他所注重的,更多的还是线条的质量和意味的隽永,其中流露出书作诗意情境的表达。细细品味他的这类作品,颇有一种进入陶渊明田园诗境的感觉,自有一派清新恬淡、闲适悠远之气。再如其草书,在笔法上删繁就简,省去了二王法帖中细部精巧的提按转换,而突出线条本身的张力。字形通透而散淡,点画顾盼而少映带,似无为而为,气息与“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相通。他不刻意在技巧层面设置“高难度的动作”,不追求以点划的特殊效果吸引人,但是他的书法中透出一股六朝文人书法典雅高华的神采。他的作品,看似漫不经意,不衫不履,实则能以平和造险绝,能以妍媚寓质实,以意写心,妙造自然,大雅不雕,胸有万千丘壑。其笔姿凝练而飘逸,清秀而沉雄,寓巧于拙,体疏意密,柔中见刚,而行款布局气势连贯,错落有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真正达到了苏东坡所言“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意趣之妙。通观之下,“古质处存隶意,流畅处显草情,稚拙处似民间碑刻,潇洒处似兰亭”,尤觉神飞意扬,逸趣横生,旋律、节奏十分和谐,具有非常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既有传统经典的意味隽永,又具现代书风的个性张扬,迥出时流,脱略蹊径,可以说是真正继承了魏晋书法精神。

正如茂刚的好友、济南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公冶繁省对他的一段推介词所评价那样——“闲适、醇厚、优雅的书风下,一颗宽容、敦厚的心灵。他的低调、内敛与其含蓄蕴藉的书风一脉相承,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人与书的统一。”正是茂刚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性格,和他心境的历练成熟,才使他的作品摈弃了早期那种剑拔弩张的凌厉锋芒,才使他在这纷繁芜杂的社会耐住了寂寞,在书法道路上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明媚天空。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