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当代名家:祁小春书法作品欣赏

2020年12月14日 23:47:474542人参与0

艺术家简历

  祁小春   江苏南京人。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多次担任国展书法评委,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

       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日文著作有《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王羲之论考》《中国书法史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中文著作有《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山阴道上—王羲之研究丛札》《王羲之〈十七帖〉汇考》《山阴道上——王羲之法帖研究丛札》(增补修订本)《古籍版刻书迹例说》。出版书法作品集有《柳斋篆素——祁小春书法作品集》《古鼎龙腾——祁小春自选篆书作品》等。


神恬意静水流花开

——祁小春的篆书艺术

□刘恒

         祁小春是著名的书法史论学者,他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对“二王”以及魏晋书法史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研究,发表的一系列成果深得书法界的好评,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之一。现在又看到他即将出版的一批书法作品,使人对他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清晰。

   在古代,研究书法者同时也是书法家,做学问和写字是集于一身的。近几十年来,书法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所以光写字不搞研究的书法家,或者潜心学问而疏于实践的研究者都不乏其人。然而从书坛的实际情况来看,搞书学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为好,特别是研究书迹及技巧方面的问题,具有实际经验,对于研究过程中的理解、判断、评价都大有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祁小春在潜心学术的同时兼顾临池,是十分清醒和明智的做法。

    祁小春从小喜爱书法篆刻,二十多年前在北京就曾得到著名书法篆刻家康殷先生的指导,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书法展览,后来出国留学、教书,对国内书法活动参与很少。不过因为他的研究领域是书法史论,所以一直没有放弃对书法篆刻的临习,这从他的作品熟练程度上就可以感觉出来。

    祁小春在书法实践上主攻篆书,兼及篆刻。他的篆书以小篆为基础,由此上溯石鼓文和金文。多种字体的研习涉猎,使他在临池命笔之际能够融汇互用,作品的面目生动而不单调。然而不论书写哪种字体,他都能通过把握熟练、发挥稳定的运笔和结字能力,表达出自己对篆书的理解与追求。首先在用笔上,祁小春喜欢以稳健为形,以舒展取势。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篆尚婉而通”,而祁小春写篆书似乎并不刻意于婉转盘绕,更多的是追求平实通畅之致。其点画逆入平出,圆润遒劲,起止处的略用提按,转折处或断或连,于展纵流走中蕴涵着轻重、疾徐的节奏变化。可以看出,他的用笔主要取法于清人小篆,强调书写的果断畅达,即使是用石鼓文或金文字形,也不刻意去模仿石刻或铜器的斑驳迟重效果,因而自有一种自然清健的意趣。在结字上,其作品有几种不同的面目:既有小篆,也有石鼓文,此外还有金文。对于不同的字体,在字形体势上则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如写小篆则取竖长之形,且利用垂笔的摆动增加飘扬之势;写石鼓、金文则以方正为主,取其整饰而又时时可见疏密参差的变化,体现出作者对各种古文字素材风格特点的认识和把握。

   祁小春的职业是教书和研究,秉性严谨细致,从他的书法中也可以感受到。他专攻篆书的选择固然与早年所受康殷先生的指导有关,不过他在实践中所显示出来的认真、讲法度的特点,以及平和、蕴藉的审美趣味,不能不使人联想到长期学术训练和研究工作对性情、习惯的熏陶。这使他的书法具有一种典正、朴实的书卷气息,尤其是他对书写性与古文字体势的理解和把握,更使其作品透过笔墨形式散发出浓郁的学人本色。刘熙载在《书概》中曾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对于祁小春的书法,正应如是观。

祁小春 篆书对联 德高命乃集 位卑人自尊

篆书对联民有秉彝宜德是宅天之明命受惠无疆

篆书横幅玩物岂真能丧志,居奇原只为陶情。

篆书条幅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行书三月五湖联

篆书条幅夏禹多才以昭文德,丕期有作乃是宗彝。

篆书对联乐无事日有喜穑佳宝岁以康

热门文章推荐

祁小春 :略说《平安帖》

祁小春:王羲之的《十七帖》诸多问题

祁小春:《兰亭序》真跡下落考

祁小春:《丧乱帖》也许是一件底稿

祁小春:《兰亭序》的“揽”字与六朝士族的避讳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