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胡崇炜:我是这么理解书法的

2021年06月10日 23:34:151790人参与0

胡崇炜:我是这么理解书法

若干年前,我在一个美术班学习素描,老师教我们画静物时,重点要求对线的把握。一天授课结束时,老师表扬说,有的同学画的线比较直,把握得比较准确。老师随口一说,没想到第二天上课时,有一位同学竟然把三角尺带进课堂,引起了众人哄笑。

这件事已过去快20年了,可每当看到绘画作品时常常想起这件事。由此,我也联想到了书法。

胡崇炜《陆游徐渭诗各一首》 68×68厘米 2018年

线条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它的玄机就在线条流动之中,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中的线可用规、尺画出,而书法、绘画中的线则完全靠心、手去挥写,两种不同的线所表现的是“静”和“动”两种意识:一种是满足实用需要,一种是传达审美追求。尺规下的线是规范的刻板的,而书画中的线则是具有鲜活生命的。

也就是说,这种线不是随便用手去画就可以的,也不是画熟练就可以了。研习和掌握线条本身,就是艺术传承的过程,也是对文化艺术传统血脉的融入过程。没有注意到或者忽视线条背后的书法源流,以及源流之下沉淀的书法传统,书法创作将无路可走。

胡崇炜《李商隐诗》 68×68厘米 2017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开始了令人振奋的复兴。复兴意味着接续书法传统。但在继承传统上,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追求形式,强调临帖要像,而且要求像到乱真的程度,结果是形式把精神给禁锢了;二是过分强调精神,把书法传统中隐含的文化传统搞成了玄学,使人望而却步。不能不说,这两者既盲目又偏颇。

人人都知道学书法要学传统,但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学传统?传统是什么?包含着哪些要素?怎样学习传统?当然,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传统是书法历史与书法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累积的产物。它与民族文化的内涵、式样和民族历史相辅相融。那么如何来继承传统?传统的范畴界定是怎样的?这些就没有人能说得很明确,多少年过去了,这似乎成了一本约定俗成的糊涂账。当然要说清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毕竟书法不是孤立的存在。

但是,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接近和进入书法传统的路径很简单,这个路径就是临帖。但怎么临?临谁的作品?临其中的什么?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很少有人关注,总是强调“像”,如果在继承传统中仅是“像”,仅是“入帖”就可以了吗?当然书法并非这么简单。

胡崇炜《诸葛亮〈诫子书〉》 138×68厘米 2017年

生命

研习和不断思索先贤们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和艺术思想,是我们把握传统精髓的必由之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行书经典,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被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的行书,都是草稿。倘若这三位先贤还有可能写得更完美一些,他们是不甘心就这样把草稿式的经典传给后人的。这就从更深的层面上反映出书法艺术与古典文学、古典绘画,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差异,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特质,即无重复性,其线条的生命与产生这种生命的时空是无法复制的。

后来者越是远离源头,越容易带有某种约定俗成的迷信式的认识,这种认识使传统人为地神秘化了。

胡崇炜《刘祯诗〈赠从弟〉》 45×180厘米 2017年

胡崇炜《古诗六首》四条屏 240×28厘米×4 2017年

精神

所谓传统精神,就是传统中那些能带给我们营养的东西,而不是历史尘封的外壳。只有找到传统中沉淀的艺术规律,才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格物致知”。而“营养”往往表现为形而上的东西,这就是书法本源中的灵魂,也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精神。我们笔端流淌的都是传统法帖中充满生命的线,它们是艺术灵魂的显现,富于变幻,具有无穷变化的玄机妙理,是我们应掌握的传统精神实质。精神依于形式而存在,但它又超乎象外。

继承传统,抓精神还是抓形式,关乎到传统继承的成败。因为对传统的肤浅理解,才会出现厚古薄今和照搬照抄古人的可笑行为,造成了缺乏时代精神的庸俗之作的泛滥。

胡崇炜《王国维〈人间词话〉选》 240×114厘米 2017年

创新没有定式,总体上有大的方向,但细节创造时,法无定法。传统是在一条大的脉络主线下由无数个支脉汇聚而成的多元化存在,是充满历史个性的统一体。我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学习传统的现实状态是把传统的个性给共性化了,似乎一说传统就是王羲之颜真卿。其实王羲之、颜真卿、米芾也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书家。每一个具有历史地位的书家都有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等特殊因素,也是每个书家形成个性书风的必然因素,是他们历史存在的现实反映。皇皇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由无数个多元的艺术个体组成的。这就是我们研究传统、深入传统时不该忽视的问题。

书法的现实主义,历来与传统相生相伴。只要我们每个书家在学习传统中不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率性而书、随意而书,那就一定具有现实主义的气质。这样的作品也一定会表现出传统精神。我曾经细细观察过,大凡好的作品,往往被誉为有“古味”者,同样是现实主义气息浓厚的作品。这种人所共誉为“古味”的东西就是流淌在传统中的精神。

原标题《线条·生命·精神》  

胡崇炜《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40×57厘米×2 2017年

胡崇炜,1963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大安市。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客座教授。

中国书协首届全国“三名工程”50位名家之一。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铜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正书展优秀奖(展览最高奖项);全国第三届楹联展银奖;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提名奖;全国首届草书大展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银奖;国家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金奖;全军“华天杯”书法大赛金奖;全军“远太杯”书法大赛金奖;全军第三届书法展获奖。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