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感言】崔寒柏:兰亭奖金奖作品是在抖音直播中写出来的!

2021年04月15日 22:47:046857人参与0

昨日

第七届

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开展

展厅中

所有获奖、入选作者

都写有一段创作感言

阐述自己的创作心得

分享投展前的心路历程

相信对广大书法爱好者

皆有裨益

特选刊部分金、银、铜奖

获奖作者的创作感言

以飨读者

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金、银、铜奖

获奖作者创作感言选刊


金奖

崔寒柏1963年1月生于天津。中国书协会员,天津市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主任。

获奖及参展经历:三届兰亭奖,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第二届册页展优秀奖,全国首届楷书展优秀奖,第四届国展,第八届国展,首届行书展,首届草书展,四届正书展。

创作感言

最初打算投稿时,我就决定选三本册页。一则在册页上创作是我的强项,二则评委一旦注意到册页就必然要近距离观看,这样一来,就能让评委看到我的“强项”。 

在此之前,我用大楷册页已经得过两次全国大奖。平常写大楷册页很多、很熟、很爽,当然,也很有自信。因此,交一本大楷册页是必须的。

小楷册页,我用来书写自作文章。我的书论有几十万字,摘录了《论临帖》一文中数段。由于白话文有些平淡,便用同一支笔,选择各色各类笺纸,点点戳戳、随意赋形,这样形式感就凸显出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小楷作品都在抖音直播下完成的,每次直播都有近千人观看、评点,他们不知道,这其实是兰亭奖“大赛”的现场直播;他们也不知道,这些作品会变成一个册页,十几天后去静静接受兰亭奖评委的评判。

三本册页,楷书占去两本,剩下的一本一度让我难以决择。因为近期自感大行草进步最大,写得也最多,但是说实话,这次披挂天津市战袍出征,颇有些想赢的进取之心,但大行草能否让评委“买账”我并没有把握。素白的册页写惯了,正巧翻到一本扇面册页,便拿来一试,结果一上手,小行书写得就很顺畅,于是一挥而就。写完回看,虽整体形式变化不大,但自认为气息尚佳。

目前,大楷、小楷、小行书是我最为自信的几项。这次的投稿作品,与平时偶得的佳作相比,并不是十分理想。可即便如此,还是得到了评委的赏识,这只能说明平时的训练和自然书写保证了我的平均水准。

这次投稿能够获奖,要感谢天津书协的信任与督促,感谢兰亭奖评委对自然书写状态的肯定,当然更要感谢我一直提倡、一贯坚持的自然书写!

书法报新媒体记者

现场采访崔寒柏


银奖

谷松章1968年12月生于河南郑州。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理事,河南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

获奖及参展经历: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书法创作方向),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银奖,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奖,第二、三、四、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七、八、九、十、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十二届国展书法、篆刻同时入展),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出版著作《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汉印卷》《鸟虫篆印技法解析》《篆刻章法百讲》《秦汉私印赏析100例》。

创作感言

鸟虫篆印是篆刻艺术中最具美术意味的形式。鸟虫篆印肇始于战国,兴盛于汉。流派印兴起之后,鸟虫篆印发展缓慢,直到二十世纪前期方介堪先生异军突起,引领鸟虫篆印逐渐形成热潮,延续至今。我以为:鸟虫篆印不贵繁复而贵清雅。

我的鸟虫篆印,以秦汉鸟虫篆印的盘曲规律为基础,以汉鸟虫篆玉印的纹饰造型为主要纹饰来源,注重条理性,追求高古、雅正、洗练的风格。同时,我广泛汲取商周秦汉的各种纹饰特别是玉器纹饰特点,以动物纹样在鸟虫篆印中的运用保持造型古朴、简明适度为标准。经过多年努力,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鸟虫篆印纹饰语言。我特别重视鸟虫篆印朱文、白文的统一,通过对鸟虫篆印文字“印化”程度和美术化程度的把控,兼顾朱文、白文的平衡发展和从技法到韵味的高度协调。

我的书法取法汉金文,略融入秦印文字意味。汉金文是汉代青铜器铭文,以篆书为主,或多或少地也加入了一些隶意。汉金文结体方整,凿刻者线条挺劲硬朗,铸造者线条含蓄凝重,变化多端。我学习汉金文的方挺硬朗,同时为了避免过度程式化,有意加入一些秦印文字的率意与变化。书写时,在保持汉金文方整挺劲风格的同时,在篆书与隶书、书写与制作之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力求写出新意,写出个性!

张利安1974年12月生于浙江温州。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委员。

获奖及参展经历: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四、五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第二届全国草书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第二届全国隶书大展,全国一、二届册页书法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一、二、四届扇面书法展览,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创作感言

在书法创作中,起点也是终点,周而复始,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寻求新的肯定与否定。这样一日自有一日之感知,一月自有一月之心悟,一年自有一年之提升与感通。不断深化思辨悟性和提升手上功夫,自然会水到渠成。书法的自我风格不是任意能创造出来的,更不必刻意追求,应是持之以恒,常思常新,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地悟化出来的。

林景辉1971年4月生于福建惠安。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书协常务理事。

获奖及参展经历: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三等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提名奖,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全国首届篆书展提名奖,全国首届、二届手卷展全国奖,第七、十、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二届扇面展,二届草书展,三届青年展,“现状与理想”——当代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览、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

创作感言

三幅作品之中,八尺中堂大草难度最大。小稿初成之后,以惯用长锋笔就八尺整纸,欲造遒健苍茫之气,然纸偏厚而枯涩积重,草意不达。十多遍后,皆不得要津。转以六尺拼接,始有几分模样。大草以气象沉郁、行间生发为难点,此作似可兼得一二。内容以自作七律《源流时代绍兴论坛感赋》,亦切题。

横卷草书自作诗《登黄山二首》,以连绵畅达为立意,而开合跌宕、抑扬顿挫,皆欲自然推移。精选绢本底涂写意山水与文意契合,落款亦拟山水画题法,悉心经营,唯愿不着痕迹。

行书条幅气息力求古雅基调,采用仿古熟绢。行气贯畅而断连离合、纵横交错,章法空间融通谐和,使之自然流落、从容闲适而层次第开。

三幅作品历经数月、数十遍打磨,虽不能完全尽意,然当下所思,大率若此。既成墨迹,亦为心迹。

铜奖

刘长龙,1979年5月生于辽宁开原。中国书协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中国书协首届国学班成员。

获奖及参展经历: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事奖银奖,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优秀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事奖,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四、五届青年展,第六、七届楹联展,首届临帖展,第二届手卷展,第二届大字展,第三届草书展,第四届扇面展。书法作品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

创作感言

学书二十余载,自知愚钝,故始终未敢懈怠。初学唐楷,虽潜心摹拟数年却未得法理之要领,全凭记忆贯注于心手。后涉猎米元章《苕溪诗卷》体会其用笔精神,一改往日描画陋习。然而,曾一味追求米书“刷字”风范恣意表现笔墨性情,逞一时之快险些误入歧途!幸得书界前辈指谬,推荐二王经典法帖以正书路,以《集字圣教序》为主,兼习《阁帖》及手札等。渐悟文雅平和雍容之正大格局,逐渐摒弃多年习气。

近些年,我曾热衷于大字创作,取法《郑文公碑》及汉魏铭石诸法,尝试碑帖融合,但尚未形成规模,偶尔“试水”国展,以期检验和调整创作方向,探求系统技法之规范。作为国展这一竞技平台,其具有一定的客观导向和评判准则,作品能入展应有其合理因素,但仍须客观理解传统与时趋之宿弊,切须冷静思考把握创作,力避盲目跟风!每逢展览创作我皆力求能尽己力而随天命,如此,任何结果方能坦然视之。有佳绩当感恩命运之眷顾!感谢评委专家之鼓励!更要感谢给我指导帮助的所有老师及同道!

杨科云,1987年出生于云南威信。中国书协会员。

获奖及参展经历: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十二届国展,第三届册页展提名奖,四届西部书法展优秀奖,五届西部书法展提名奖,源流时代——以王善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览。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

创作感言

庚子多难,神州有疫。然万物有灵,向阳而生,华夏大地,群雄协力,送走瘟神缓缓去,迎来拨云见日时......

“疫”时不便,闭门不出,偶读诗文,临池观花,人有悲欢,月有盈缺,声有飞沉,花亦有喜怒。夕阳佳月,烈炎浓寒,调笑以欢呼,垂帘以寄梦,大则弥于宇宙,细则摄于毫厘,万物皆合乎其道,顺时应天,道法自然,书法亦当如此。凡尘多俗事,唯以书自娱,得废纸三干,拙作成叠,然不韵者众而妙者鲜也,偶有得意,则视为“暇余之作”。

凡书者皆有梦于兰亭。暇余之作,以应兰亭(奖)之征,幸获铜奖,有“无心插柳”之喜耶!欣喜之余,更当勉励。自知书道漫漫,星河不及其一,乾坤难容其迹。由技入道,以文养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方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习书之途,甘苦自知,瞻彼日月,悠悠吾思,法理有常,而意无常,人生有涯而艺无涯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形在法理之内,心存山水之间。


来源:书法报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