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刘灿铭谈唐楷

2021年01月09日 23:50:271386人参与0

谈唐楷

刘灿铭

中国书法史上唐代创造了两个高峰,一是楷书,二是草书。楷书就是常说的唐楷,唐以后楷书走向衰败,至当代更甚。纵观当代楷书,取法唐代楷书的作品在展览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少,这几年由于中国书协的引导,唐楷所占比例相对多一些。比如“十二届国展”,因为参展作品的数量增加到了一千余件,同时分书体评审,这样楷书的比例就增加了,当然唐楷也有所增加。在以前的“国展”中,入展作品数量控制在四百余件,唐楷的入展数少之又少,如此反观“十二届国展”中入展的楷书作品至少有一半是入不了展的。所以,楷书作品入展有一定的拼凑之嫌,当然也包括其它书体。此外,在今年洛阳新安举办的“‘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这样的楷书专题展中可见取法唐楷的作品比例也不高。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激活唐楷”等口号,这些都反映了唐楷在当下的窘境。

我就唐楷的五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一是唐楷的形成;二是唐楷的历程;三是唐楷的技法;四是当代唐楷的思考;五是唐楷的价值。

一、唐楷的形成

唐楷由隋代楷书而来,初唐的楷书是隋代楷书的延续,而隋楷是南北书风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因此,很有必要回溯一下楷书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将唐楷置于楷书的发展历程中去考量,这样可以加深我们对唐楷的认识。

书体的演变是通过不断地便捷快写来推动的。书法实用有两个方向:一是不断地规整;二是不断地便捷。所谓规整,是将一种书体推向成熟;所谓快捷,就是快写、草化。草化伴随着汉字的产生,无处不在。从甲骨、金文到小篆篆书在不断规整中走向了成熟。另一方面,篆书的快写形成了早期的隶书,它比小篆出现的还要早。小篆成熟后,至西汉逐渐式微,碑额等尚有保留。随着早期隶书的不断规整,至东汉隶书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的隶书不断快写,至西汉出现了早期带有隶意的草书,见存于出土的西汉简牍中。隶书在东汉成熟后,也逐渐式微,书体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即草书不断地规整。实际上,东汉中晚期是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相互支撑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民间大量日常书写中,这几种书体相互支撑、互相发展。在很多出土文献中,可以看到早期楷书的面貌。

考察书体的产生,并不是看像不像这种书体,而是看是否具备了这一书体的基本笔法。比如早期的隶书从形体上看并不像后期成熟时期的隶书,是篆隶交融的,但其中已具备了隶书的基本笔法,或者说已经有了隶书结体的成分,虽然还不是完全的隶书。早期的楷书也是一样的。早期的楷书有点像行书,也像隶书,有的还像草书,但其中楷书的笔法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钟繇只不过是进一步地提纯、加工、整理,形成了其独特的楷书面貌。他把楷书的成分加重了,楷化了,其实是个混合体。之所以说当代楷书中有行草化、有隶书的笔意,不是当代书家所特有的,如果追溯到楷书的源头,楷书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的。经过不断的规整,到唐代,楷书的面貌完全规范化、完全成熟并完全楷化。钟繇楷书是多种书体的混合,到王羲之楷书,已经去掉了隶书的尾巴,结构也拉长了,提按顿挫等节奏感也比较丰富了,但还保留了一些行草笔意,有些笔画还有连带关系,这才形成了王羲之楷书的生机和变化。如果把王羲之楷书写得很呆板,显然是不行的。

钟繇《贺捷表》局部

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在楷书的不断规整中,早期的楷隶相间,再逐步进化,隶书的笔意由多变少,由少到无。严格地说,唐初欧阳询的楷书中有些笔画还保留了一些隶书的笔法,尤其是钩画,柳公权的楷书就没有隶意了。因此,楷书不断规整的过程就是逐步取消隶书的过程。

魏碑有摩崖、碑碣、墓志铭、造像记等形制,不同的形制指向不同的用笔。比如,摩崖石刻多为篆书用笔,易于表现大气象;墓志铭字号很小,也很少出现像摩崖的写法,圆的东西就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楷书的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南北风格的不断交融,至隋统一,南北书风进一步融合,就出现了像《龙藏寺碑》等楷书面貌,已经基本具备了初唐楷书的样式特征。当然,《张猛龙碑》也是较为成熟的楷书,从《张猛龙碑》到《龙藏寺碑》,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楷书的动态发展和演变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进而形成了唐楷最早的面貌。

《张猛龙碑》局部

《龙藏寺碑》局部

二、唐楷的历程

简言之,唐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从瘦硬到肥硕,再回到瘦硬。初唐的楷书崇尚瘦硬,来源于隋代的楷书审美,“初唐四家”的楷书均以瘦硬为主。盛唐颜真卿楷书较为肥硕,至柳公权楷书,又回到了瘦硬。柳楷的瘦硬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另一种审美的体现。

有的学者认为,颜楷呈现肥硕、雄强的体态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因为将瘦硬的笔画刻碑易于风化,风化后线条就不清晰了,粗壮的线条受外界风化的影响就小一点。这一观点暂时撇开了盛唐气象,是从书法的本体而言的。当然,颜楷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而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李邕对“二王”行书的发展,也带来了楷书的变化。学唐楷,要清楚这一变化。学初唐楷书,线条就一定要提炼,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多余的笔画,就是比较精炼、干净的线条,当然,其结体是趋长的。我们现在很容易把唐楷写的很呆板,或者过于规范。所以,一定要挖掘楷书中变化的元素。

李邕《云麾将军碑》局部

社会风尚也好,风化也好,自身原因也好,无论是什么原因,颜楷的出现,将唐代楷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用笔上更为丰富,有一些篆籀笔法,这是初唐楷书所不具备的,体现出另外一种气象。这也为当代楷书创作带来新的思考。这一气象,和当代是吻合的,这也是为什么颜真卿楷书在当代入展相对较多的原因所在。因此,颜真卿楷书是可以去进一步研究的。最近又出土了一块颜真卿书早期的墓志,可见其早期楷书风格也是瘦硬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雄强的。

这几个人是唐楷的代表,如果到“千唐志斋”,可以看到一千多块唐代墓志,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特点,但不影响我刚刚所说的唐楷的三个历程,它们是在这三个历程中的丰富的个体,它们也丰富了我们对唐楷的认识。

学习唐楷,并不限于这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楷书范本。应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发现的新文献资源,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认识。我在很多场合和一些文章中都提到过这一点。我也曾多次讲过,创新的“新”从哪里来,新的文献资源就是其中之一。有中生有,或者无中生有,这个“无”是相对的,是一些我们没有看到过的,新出土后就意味着“有”,有要生出新的有;还有新的排列组合。学唐楷,是否每个人都能写出新的面貌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也是学习中常会遇到的问题。新的资源,一定要进入我们取法的视野。在学习中,要经常去关注这些新的文献资源,这也涉及到了取法的问题。选择比勤奋更为重要,选择的好,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清楚唐楷的三个历程,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取法中选择对的一条路。这次“中国书法年展楷书展”中展出了一件取法柳公权楷书的作品,这张作品是这一种风格的保留,作品质量另论,只是保留这么一个品种而已。

为什么柳公权楷书在当代学不好,或者说学得很像也无法体现其价值,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课题。如果能把柳公权楷书范本写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既符合柳公权楷书的特点,又能被当代审美体系所接受,不是过度的美术化,而是朝艺术化发展,这就了不起。柳公权楷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个案,像这种顿挫起伏、关节提按多,影响了正常的书写,如果能把这些诸如关节等影响书写的问题解决掉,是可以尝试的。是否可以借用柳公权楷书的结构或者笔法再进一步改造,或者把柳公权楷书的内核抽出来,写得不一定像它,但气息像,这个行不行?我的楷书落脚点不在唐楷上,所以没有试过。如果对唐代楷书有兴趣的,不妨去实验一下,说不定凭借个人的灵性,可以碰擦出一些火花,这就要考验知识面与这个点能否吻合了。很多人说初学不宜选唐楷,不是唐楷范本不好,是学习唐楷的人领会不了,或者说理解力不够。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

三、唐楷的技法

唐楷的技法带有很多共性的问题。

一是笔法。唐楷的笔法构成从起笔、行笔到收笔相对比较清晰,这也体现了唐楷规范的一个方面。初唐楷书、颜楷、柳楷的点画形态不同,要看唐楷的点画起收处是什么形态。中间的运行过程不是中锋,就是侧锋运行,具体到一本法帖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是中锋运行的。唐楷的侧锋用笔相对较少,可能在颜真卿楷书中会带一些侧锋的成分,但其它比较瘦硬的几家基本都是中锋运笔。在唐代墓志中也有侧锋用笔。起笔、收笔的不同,也是区分书法风格的关键所在。在临习中要学会比较,要看得细,还要看得准。笔法形态,不是圆就是方。所谓方笔,就是看起来像方的;所谓圆笔,就是看起来像圆的。唐楷形态没有绝对的圆,但也不是方的,总体倾向于圆。还有藏锋、露锋,在唐楷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柳公权楷书露锋多,很多地方都是露骨的;相对来说颜真卿楷书含蓄得多,也就是藏锋多;初唐楷书有露有藏,总体来说也是露得多,比如褚遂良楷书。但是,露锋多少是要去考虑的,在书写中要有逆的动作,不能直截了当,还需要一些小动作,即逆的过程。关于唐楷的笔法,要很好地组合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和露,还有逆锋,要灵活地运用,程式化、美术化不能太严重。

二是笔势。笔势很重要。在书写中要有势态,这种势态在结构和线条中都存在。比如横,呈横势;结构的姿态,就是上下呼应的势态。如果有势态,就不呆板,就活泼。关键看能否写出这种势态。势态在行草书中较多,在楷书中要去寻找这种势态,比如对比关系和矛盾的处理等。唐楷结构中的大小、粗细、长短、避让都是矛盾处理的,在协调矛盾的同时就解决了势的问题。

三是墨法。墨法是当代审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看唐楷,本来是没有什么墨色变化的,也就是说唐楷对墨法是没有要求的。但是当代人写唐楷很重视墨法,甚至小楷中都有,颜真卿、褚遂良楷书用墨体现的更丰富一些。用墨要体现变化。如果把墨法用到了极致,枯而不散,还能保持线条质量,同时又保持了作品的恒定,那是可以加分的。

四是结构。怎样写出有意味的结构,是跟审美关联的。在当代重要展览中,把唐楷写得更漂亮的不多,大部分写得都比较拙,比如取法颜真卿楷书的作品都追求拙趣。分析当下楷书创作,很多结构都是头很大,这是当下审美的偏好。上半段占比较多,下半段较少;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追求一种味道,每个字都不能整整齐齐排列,势要明朗,和结构有呼应关系。因此,唐楷的结构是可以改造的,在不违背唐楷的基本规则下做一些改造,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参考唐代墓志,甚至北魏墓志等相对灵活的楷书,或者北魏或唐代一些未刻的墓志,从墨迹中寻找一些变化。结构的改造是有抓手的,是可以去操作的。要写出看起来是唐楷,其实又不是很像,给人以新鲜感。古人总结出唐楷“三十六法”等结字方法,但不能照搬,要打破这种带有很强规律性的东西,构建一种新的规则,这是写唐楷的意义所在。

五是章法。唐楷的章法大部分排列都比较整齐。我们要看原拓或者原碑是一种什么面貌,每一个都不一样,从原拓中体会章法的运用,从中变化出一些其它的章法。关于唐楷的章法,一种是纵向横向都有规律的,整齐地排列;还有一种是纵向有序,横向无序;纵向打格子也是有的,唐人写经小楷较多。当下展览中,总体纵向有序、横向无序的楷书排列,见到的比较多的还是取法颜真卿楷书作品,颜楷中有很多是纵向有序、横向无序的,不是一个一个格子的,这样不会束缚发挥,大小合宜,顺其自然,更容易体现把楷书比较规整的东西艺术化。克服呆板,章法上可以去破一破,还可以运用到墨法的变化,势态的变化,多种矛盾的处理,用行草的心态去写唐楷就会有很多新的东西。当然,如果这种方法运用的不是很熟练,还是要排列整齐,在整齐中注重单个字的变化。这一点在当代楷书中,取法欧阳通的做的很好。为何取法欧阳通在当下比较风靡,因为其单个字有可变的基因,但是近些年写得人太多了,就物极必反。我们要思考为何取法欧阳通的做到了,能否在欧阳询楷书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变呢,可以去探索。

为什么单独指出唐楷的一系列技法,因为这点很重要,这是判断是否为专业书家的核心指标。一般来说,江湖书家的技法是不能过关的。我们在点评作品时,说来说去还是技法的问题,因为技法问题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来提高和解决的。这也是书法最难的事,也是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所在。就拿舞蹈来说,如果不练功,姿势就不能到位,这是技法不过关,还是要去训练。训练是每天都要坚持的事情,哪怕是已解决的问题,也要不断地去训练,要将其固化,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日常书写。如果技法没有解决,每天都在想技法问题,就不能成为习惯书写。有的人创作很快,有的人半天都不能完成一件作品,就是技法熟练度的问题。前两天我回到母校南航做了一场交流,提到创作的问题,有人就问我创作的时候在想什么,我说我写字从来不想什么,就是自然书写、习惯性书写。如果还在想这个字怎么写,那肯定是不行的。这是解决了技法关之后的一个充分的自信,反之,下笔就不自信。因此,技法是书法的核心。不要每天都想创作,如果技法没有完成,就要少创作,要用古人表达书法的方式来纠正自己的毛病。否则,就是在重复自己的毛病,不利于创作水平的提高。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局部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四、当代唐楷的思考

唐楷在当代为什么呈现出衰败的迹象,或者是不容易被展览所接受的状况,这一点在国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随着这几年评审机制的改变,人为增加了楷书的份额,似乎已经重视多了。但是,回顾当代书法的发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十多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任其发展,楷书在展览中入展的比例不高,也只限于魏碑和小楷,唐楷很少。如果不计“十二届国展”,取法柳公权楷书的作品没有一件上过国展,欧阳询也很少,只有学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有获过奖,学褚遂良楷书的人相对较多。不是因为唐楷不好,是不匹配当代无意识的审美。

作为书家个体来说,是没有把唐楷中蕴含的一些元素充分挖掘出来,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陈振濂先生曾说魏碑艺术化处理,没有直接说唐楷艺术化,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传统时如何作艺术化处理的问题。所谓的艺术化处理,就是如何把个人性情融入其中。也就是古人的作品中有没有发展空间,如果空间留的比较少,处理起来较难;如果空间较多,处理起来就容易。比如,北碑不是很严谨,就可以艺术处理;唐楷,如此规范,如此成熟,留给我们的空间就比较少了。就像《兰亭序》,当代展览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取法《兰亭序》的。不是《兰亭序》不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它太成熟了,留给我们的空间太少了。唐楷也面临着同样的课题,像柳公权的楷书如此成熟,几乎近于美术字,空间就很小。我们要对此做些改造,当然这种改造是有风险的,也未必就会成功。欧阳询改造的人少,而欧阳通改造的人多,就是留下来空间多少的问题。为什么墓志作品比较多,就是因为墓志留给我们的空间相对较多。这样一种艺术化处理,主要是表现每个人的性情。

既然如此,能否在唐楷中做一些艺术化处理?目前,就颜真卿、褚遂良、欧阳通楷书、唐人写经、墓志的艺术化处理是相对比较成功的,其它都不是很成功。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机会,要去思考,这是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难题。当然,也许五十年、一百年之后,那个时代的审美就是需要工工整整的楷书,就是需要这种样式,就不需要去改造了。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个问题放在当下来思考,因为要符合我们当下的审美,如果脱离了当下,那怎么做都可以。关键这样在当下走不通,因为没人去欣赏。因此,要把唐楷置于当代书法发展的潮流中,寻找它的定位和出路,从而变成自己的书写状态。虽然有难度,但是可以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展览中的北碑作品较唐楷作品多,甚至近年来楷书创作以取法北碑为主体。

另外,唐楷行草化的变化相对比较难。行草化是当代书法时代气息之一。篆书、隶书、北碑、小楷中都有,但除了褚遂良,其它的唐楷都是比较严谨的。前几年,网友戏称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都不会写楷书,就是用唐楷笔法的要求来观照当代楷书的创作。从这一角度出发,那就都不会写楷书了。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基于唐楷的。因此审美要全面化。一定要把唐楷置于当代这一时代背景下,做全面的判断和分析。实际上,唐楷也只是当代楷书创作中的一个分支,不是全部。

唐楷行草化的处理反映了书法的写意性。写意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写意,而不是写实。我在“存仁堂雅集第十二回”中讲到书法的书写性,提出书写性体现了书法的本质,体现了书法的写意,也体现了书法的生命。“写意”首先是王羲之提出来的,但是没有明确的定义,表达的是书法的意味、意趣;宋人尚“意”也是意趣,说到底,就是书法要有性情。为什么古人常提到“意”,其实就是说明“意”是书法的本质所在。省书协刚举办了隶书主题培训班,很多老师也谈到了隶书不能写得很端庄、平整,不然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当代书法的意义和价值。换句话说,书法要有意趣,要有味道。唐楷能否往写意去靠?不能美术化、装饰化,否则就把唐楷写死了,最起码在当代唐楷创作就没有出路了。

我们要改变,就要从其它书体中得到启发。颜真卿楷书就可以带来思考,比如其中的篆籀笔法,把篆书用笔运用在楷书创作中。也有人说,为什么颜真卿有的楷书也会出现装饰性的笔画,是因为唐代书家用小笔写大字,就会出现这样的笔画,修饰过后就美术化了。一些特殊结构,跟当时的工具和书写状态有关。如果用长锋羊毫去写颜真卿楷书,就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要学会还原,不仅要还原到墨迹的状态,还要还原笔墨纸张工具材料,只有把这些还原到当时的条件,才有可能接触到本真。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

五、唐楷的价值

一是传统的价值。从大的文化背景来看,当下绝大多数学书法的人还是首选唐楷的,包括中小学生的书法课和课外书法培训班,还有很多老年人和书法爱好者,当然不仅仅是中国人,也有很多外国朋友。这么多人写唐楷,主要目的是写好中国字,写的端庄美丽。从这一意义上讲,这种行为本身的价值就是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从一定层面上讲,唐楷的意义可能更大一点。这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小学生把唐楷作为首选范本,一是家长认可,二是老师认可,三是社会认可。如果写行草书或不规整的书体,可能就行不通,因为这些没有进入到大众审美的范围之内,也没有进入到教学体系的范畴之内。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见唐楷传统的价值和规范的意义,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力量。我们常说书法的传统,除“二王”之外,就是唐楷了,具有普遍性。今天讲唐楷,一定要提高到这一高度和立场来阐释传统的力量。

二是基础的价值。书法人大多有所体会,书法从唐楷入手,然后再进入其它,这是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基础和支撑。这种基础支撑更多地是对笔墨的理解,对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解,古代也有很多论述。事实上,唐楷中也有很多行书,比如欧阳询有楷书,也有行书,近年来写欧阳询行书的也比较多,写颜真卿行书的就更不用说了,以前写好《祭侄稿》就可以获奖。这些可以从楷书直接过渡到行书。黄惇老师也讲过楷书如何过渡到行书的方法,用晋人笔法可以过渡到行书,比如智永楷书可以直接过渡到行书,可以直接转,其它的他没有说。换句话说,从唐楷笔法不好直接过渡到行书。本身就有楷书和行书的,直接进入行书没有问题。但是从柳公权楷书直接进入到行书,那就比较难了。如果能进行改造,也许可行。楷书给我们学习其它书体,并进一步深化起到了支撑作用,如笔墨、结构的支撑,还有对书法的基本认识,在没有进入个性化之前,这点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规范了书法行为。这些方面的价值是不能否认的。有些人过于恣肆和不着边际,通过唐楷进行规范训练,对于书法学习是有益处的。书法要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无边无际,在规定范围内任意发挥是可以的,用唐楷来限制,对书法学习者来说,起到的支撑作用具有很大意义。

三是挖掘的价值。挖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主观能动性。唐楷的难度给我们在挖掘这些资源的时候带来了难度,如果具备这种能力,做书法就会很轻松。前面我也说过,很多唐楷作品在当代没有被很好地挖掘。比如说那些近美术化倾向的笔法和结构,能否挖掘其潜在的灵活的东西,就是说能否把近美术化的东西拿开,看里面本真的东西。一些结构可变性比较差,能否参考其它结构进行变通?我也谈过书法的变通,变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书法也需要变通,要去挖掘。比如欧阳询楷书,有一些线条、结构是有可以变通的,就要看用什么样的审美来表达。如果仔细去看,就能看出它的一些味道,把这些放大,就比较有价值,要多去思考。对唐楷的认知,还需要我们很好地去挖掘整理。要去琢磨,琢磨了就有意思,其实很多东西还是很有道理的。要充分调动对书法的认识,把自己的潜能调动起来去进一步认识唐楷。为此,我还特地把唐楷范本拿出来认真看了很久,头脑意识转变后,发现跟之前的认识又不一样了,就感觉这些范本都是很灵活、很活泼的。所以,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又会重新发现。我也临过唐楷,出来的面貌跟范本就不一样,有了我的思考,乍一看差不多,但仔细看没有一个字像的。当然,我的重点不在唐楷上,所以也没有形成固化风格。你们还年轻,有的人本身就在写唐楷,可以多去尝试,多挖掘。

今天我把自己对唐楷的思考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当然有的还不太成熟。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期待能够激活你们的思考。

欧阳询《梦奠帖》

颜真卿《祭侄稿》局部

(根据刘灿铭先生在“抱云堂中国书法篆刻创作研修读书会”讲课录音整理)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