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刘彦湖:古典得让人觉得深邃,现代得让人觉得新潮

2019年12月12日 00:07:282811人参与0

刘彦湖,1960 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原籍吉林磐石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

01

有人说刘彦湖的字深邃,其实深邃,追根到底还是来源于气质,和蕴藏其中的丰富内涵。

刘彦湖的字,引人处不在技法,其引人处在精神、在内蕴、在风气。落落大方,气宇轩昂,古典得让人觉得深邃,现代得让人觉得新潮。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大概如此。刘彦湖的技法,不是简单的对于形的控制,而是致力于势的发挥。这种写法,有“一超直到如来境”的气魄,最可贵的,是胆识学识和见识。刘彦湖在通过篆书隶书、砖铭、器铭多种元素的积累,实际上是从更深的层次,挖掘着赵、吴、齐的内美,并试图通过他手中的一支挟元气之笔,表现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这一点上说,刘彦湖的意义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于传统的继承,还具有探索的价值。字的气象大小,与字的个头实在没有关系,有的人即使把一个字写成丈二匹,给人的感觉还是小气,而有的人则不然,他即使写小楷,仍然能够给人一种郁郁芊芊、喷薄欲出的感觉。这种字不管写得多小,都能够禁得住放大放大再放大,依然结构不散,神气焕然。在古人的小字中,放大后效果最好的,是苏轼。当代书家,小字能够禁得住放大审量的,实在是并不多,而刘彦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

02

石开说:

“刘彦湖的字有名士气,

当然是说老湖出手不俗。”

刘彦湖的这种气质,源于他骨子里的那份自信。与刘彦湖接触过的人,对刘彦湖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厚道,甚至实在得有些木讷。但是刘彦湖是大聪明,对于书法和书法的传统,他却能够洞察见底,在纷扰迷乱的当代书坛准确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刘彦湖的运气实在好,周昔非、罗继祖、刘正成、王镛,这些深知书者,先后都成了他前进的领路人。对于老师们的关爱和教诲,刘彦湖每每说起,眼神里都充满着怀念与感激。因为他们不仅仅教给他知识,还有方法。这样使刘彦湖节省了许多时间与精力,避免了许许多多同龄书家所走过的弯路和曲折。袁安袁敞二碑,是刘彦湖下大力气深挖的第一口井,他从汉篆中开始领悟笔法。笔法历来都是书者的不传之秘,可是他却认为那层窗户纸一旦戳穿,一切都会一目了然,让人明白无误。

他从篆书里面得益最大的,就是关于中锋用笔的体验和思考,他曾经长时间试着用毛笔从一个中心点向四周画线或者从四周向一个中心点画线,仔细感受方向微变造成的笔锋提按调整,寻找篆书转折处那种提按力量的平衡。他认为其实书法的笔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中锋。至于侧锋,只是为了丰富点画的形态才使用,而且那也应当理解为一种中锋的活用。

从“二袁”出发,刘彦湖博涉诸体,兼工图章国画,把自己的文字江山演绎到北京、深圳、杭州、长沙,吉林“春游”齐鲁“望岳”,让看惯了平庸的当代书法人眼前一亮,大家同时把目光,转向了神情畅满的刘彦湖。

03

对于书法作品的品评,从两个方面来观照。

一是看他的作品里有多少传统的基因。书法的传统是一个传承的系统,这个系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积淀为一个链条,并不是古人的东西都能与这个链条搭上边成为传统的一部分,这根链条在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了千万次的选择和扬弃,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优秀的作品最终成为经典被后人所师法和传承。

不管审美如何多元,衡量当代人书法的优劣,古代经典作品永远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刘彦湖这些年来下功夫最多的就是一件事情,入古!对于传统的继承,刘彦湖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看法。在谈到对于齐白石的学与弃时,他认为要学齐白石的精神,要求解意而不为摹作削所误,否则就是外形再像也是貌合神离。

看看刘彦湖的临帖吧,他的涉猎面宽泛而能深入,金文、小篆汉隶、汉篆、魏碑、晋唐、松雪、八大、王铎、悲庵、宾老、白石,刘彦湖广揽博采,他的临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临仿,更不是一种单纯技法的展示,这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刘彦湖对于书法经典的理解,以及他的解读和再现,每件作品里都包含着他的智慧。

二是看他的作品里,具有多少新意。只有经过书法传统基因交汇碰撞引起的那种富有生命力的创变,才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本身就是传统基因的发展和成长。刘彦湖的作品,就是让人感到,处处充满新意的那一种,他创造了只属于自己的“老湖图式”。他的点画很丰满,他能够把楷法和篆法结合得浑然天成,把楷书书写得很古雅把小篆写得很生动,让我们能够感受得到那书之筋骨字之血脉,骨力洞达有泠泠之声。

你会情不自禁地被他作品所营造的氛围所感染,感叹原来字还可以这样写,笔锋尖锐犀利却一样叫人感觉点画浑圆,很新颖很时尚,这是刘彦湖的个人标签。清末书法的中兴,源于碑学与考据的兴起,打开了书法的另一扇门。可叹的是后人不解前贤意,错拿碑帖作纷争,致使本来就水乳交融的一个书法传统体系,被人为地分作碑帖两个派别,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书法的健康发展。

当代书法的新生点,或许正在于这种书法传统认识观念的转变和由此引发的各种方法论的转变。刘彦湖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帖派的或者碑派的,他更没有把自己划到传统的或者流行的,因为他知道,碑与帖的精神是一致的,丹青难写是精神!强调笔墨的精到与书风雄强并不矛盾,而点画的婉转隽丽也丝毫不会影响笔力的表现。

所谓笔力扛鼎,指的是内涵而不是形状。刘彦湖书法这几年最大的进步,就是点画的更加精到。集广大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取法的广泛,一如米老的集古字,而致精微则是落脚点,是集广大的细化和具化。甚至这样认为,刘彦湖这几年对于细节的注重,恰恰强化和提升作品精、气、神的表现,其实士气是什么,精气神又如何我们未必都说得清楚,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得到,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种感染力,那种卓然不群的气质!

04

最佩服的当代书家是谁?我说很难说,毕竟是各有所长,再说对于欣赏者来说,也是萝卜咸菜各有所爱。朋友说一定要说一个人,我就向他推荐了刘彦湖。他竟然又问我为什么,请我说明理由。

我说其实书法,在最初的阶段,技法是最最重要的,技法不过关,就无所谓书法,终究徘徊在书法的大门之外。而技法一旦过了关,好像技法竟然会成为最不重要的了,修养、气质、审美、名望、交游甚至市场,却成为衡量书法品格最重要的方面,刘彦湖却恰恰占据了各个方面的优势,这是其一;

第二,写字就像修炼武功,篆隶楷行草,包括笔法墨法章法,都是套路,是具体的招式。所以对于修炼者来说,需要规则和范式。但是字到高境,这些彼此独立的招式和章法会浑然一体,篆隶楷行草会被打通。

刘彦湖打通了五体的脉络,所以他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包括草书,已经浑然形成自己的体系,在他写来甚至无所谓是什么一种字体了,而在我们看来,他的五体皆精几乎到了同样的高度,这正是独一无二的刘彦湖。

第三,是这一两年里,我看到了刘彦湖书法的逐渐成熟;

第四,我说现在看到的,或许仅仅是个表象。能够证明我这种认识的,还是刘彦湖今后一个时期书法的发展。是越写越好呢?还是停滞不前。当然,这只能寄希望于刘彦湖的不懈努力;

第五,其实书法是文无第一的,既然非要说一个人,就点一个。而与刘彦湖在一个层面上的书家如鲍贤伦,老一辈的孙伯翔,刘彦湖的业师王镛,鬼才石开,学者书家曹宝麟、华人德、丛文俊,后来居上的陈忠康,可能在某些方面都超过了刘,而我只是认为刘更全面一些罢了。

我觉得,好的书法,不但是写出来的,也是品出来、读出来的。书法的创作,是对作品自身的制造过程。书法的鉴赏,却是对作品内在气质的挖掘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鉴赏其实是对书法作品的二度创作,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品评,把品鉴者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引起其他欣赏者的共鸣甚至延伸性品评,是对艺术品艺术性的深层次完善,直到大家形成共识,完成对书法作品的学术定位。

每一件作品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是一个总结,与之相对的是它的作者;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起点,与之相对的就是鉴赏。不管是向前延伸还是向后延伸,好作品都会给人一个丰富的空间。我想好书法本身,应当努力追求一种“书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书如其人。惟其如此,作者、作品、观众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作品也因为这许许多多的思想与感情,焕发出生命的神采!

名家的临帖,是非常值得驻足一观,甚至仔细揣摩的。我想其中的好处,大致有三:

第一,看看名家,对古人是如何学习的。都说学古而不泥古,但是如何学古?啥叫不泥古?名家对于古人,如何理解?如何消化?往往给我们很多启发;

第二,看看名家,何所谓名家?临帖是书法人的看家本领,名家的临帖,往往让我们更透彻的看清作者作品风格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解读名家的作品。

第三,可以更好地分清真名家还是假名家。临帖这活儿,有的人得心应手,有的人却一塌糊涂。这时候,你就会慢慢明白,哪些人是真正的书法家,哪些人是混混。刘彦湖或许得益于他的考古学背景和物理学的理性思维,他首先在古文字上下了极大功夫,所谓写书法,先要“认识字”,这其实亦是清代“训诂”之义,只不过今日材料更为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更加理性。

正因科学,才强调整体文化脉络的源流而不矜于小得;正因理性,才不会拜某一家门下为走狗而不能自拔。追古,崇古而不迷于古,正是刘彦湖在回溯传统方面的一大特点。

05

刘彦湖对当代艺术领域并不排斥,且有独立见解。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思维深刻程度必然与他对自身母文化的认识深度有关。而有了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也就可以相对平和、清醒的看待其他文化的优劣。事实上,这也正是绕过他者从而重新认识自身的过程。盲目排斥他者文化,看似自信实则自卑,而且是不自知的表现。

刘彦湖对当代艺术亦是着眼于对西方现当代艺术整体文化脉络和上下文语境的把握,显然其中有通过对西方艺术发展优劣的观察来审视自身文化的用意。在艺术界往往有一个特点,即无论推重传统或标榜当代,一涉争论,往往陷入意气之争。实则如不能深入其内部,无论传统抑或当代,不过说辞而已,哗众取宠,不着痛痒。

刘彦湖的艺术深植传统内部,加以国际视野,并有着强烈的个人特征,我们可否大胆将之认定为中国艺术发展自身现代性的体现?这不是西方式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而是一种真正来自于中国文化脉络内部的现代性成果。虽说“民国热”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应该承认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机遇乃至自信心是五四一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虽然他们其中不乏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

因此,回头来说,刘彦湖的艺术在今天看上去说“传统”反而不传统,说“当代”反而显得不够当代,这是一个令人感慨的误解,或许,也正是一条真正有价值有可能性的个体选择的必然命运。

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刘彦湖不同于传统的传统之源,不同于现代的现代性特征。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