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张彪《张迁碑》临创转换之我见

2019年01月09日 09:03:085054人参与0

张彪张迁碑》临创转换之我见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基本上是一个“临摹”与“创作”的传统。学习书法,首重临摹。临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临”,是一种学习书法的传统方法,是照着字帖写,观察字帖书法的结构、用笔、章法,等等,边观察边模仿着去写。于右任先生所说“朝临《石门铭》”的“临”,指的便是这个“临”。

而“摹”,则是另外一种学习方法,或者说是传播书法的手段,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叫作“双钩填墨”,而在古代,这种方法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作“响拓”,我们现在所见的王羲之墨迹书法作品,绝大部分为唐代的摹本,也就是唐代人用响拓的方法复制出来、下真迹一等的作品

因而,“临”与“摹”,两者构成了学习中国书法的基石,“临摹”一词,也因此而诞生,且伴随书法学习的始终。对《张迁碑》的学习,临摹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是极为重要的。

《张迁碑》全拓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也叫作《张迁表颂》。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明代时出土于山东东平境内,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

碑文内容记载了张迁一生的履历及政绩,该碑由张迁的门生故吏集资所立,故碑文多清颂之辞。碑文书法朴茂雄强,碑字结构、用笔以方为主,有别于同时期以横向扩展的扁方体隶书。碑文章法较为茂密,与朴茂雄强的书风相得益彰,历来金石学家对此多有评论。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评价《张迁碑》说:“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晚清民国时期的海上书法家李瑞清更是认为《张迁碑》上承《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并且与楷法接近,因此开启北魏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一路的雄强书风。由此可知,前人对《张迁碑》的评价之高,也可见其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之重。

对于《张迁碑》的临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是结构。结构,即碑文书法的字形特征。顾恺之有“以形写神”的画论,此说用在书法上,也未为不可。想要突出《张迁碑》书法的独特风格及其神韵,必须依赖于对字形结构的把握,字形结构把握不好,便很难传达出原碑的风貌。因而《张迁碑》的“神”便要靠结构这一“形”来体现,故而在学习该碑的过程中,对结构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用笔。用笔,即用笔的方法,古人称之为笔法。其重要性在于,用不同的笔法会产生不同的点画形态,不同的点画形态通过彼此的穿插挪让,又构成了整体的结体,即字形结构。因而用笔是仅次于结构的第二大方面。

最后是章法方面。此碑章法具有同时期其他隶书碑刻字距大于行距的整体特点,但在此特点之外又有其自身的灵活多变性。

下面我们试对此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结构

清代孙退谷评价《张迁碑》说:“(此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结合孙退谷的评语审视《张迁碑》的字形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其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方,方整、方正,有别于同时期以扁方结构为主的隶书(例如《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早于《张迁碑》一年,字形结构以扁方为主)。在追求字形结构方正的同时,也造成了在《张迁碑》的字形中,对主笔画的弱化。该碑中的主笔画也区别于诸如《曹全碑》等同时期代表隶书字形中舒展飘逸的主笔画,它舍弃了飘逸,而选择了“蓄势”。

该碑字形结构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大部分字形结构的重心,整体偏高,重心偏高的字形在字形上形成了一种“头重脚轻”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是不稳,不稳定、摇摇欲坠,犹如儿童稚子,于不稳处得一片天真,古拙可爱。这便是《张迁碑》书法字形结构的高妙之处,也是古代先民的过人之处。学习此碑,这两个重要的特点不能忽略。

张彪临《张迁碑》

用笔

用笔在这里指用笔的方法,也即笔法。古人是十分看重笔法的,也看重笔法的传承,比如在古代书论中,对王羲之笔法的传承,是有明确的记载和明确的当事人的。在学习《张迁碑》的过程中,笔法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拓本,无笔法痕迹可寻,但仍可“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对《张迁碑》书法整体风格的把握,来选择适合表现此种风格的笔法。通观《张迁碑》的书法风格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气息,可以说是金石气鼓荡,点画间的剥落与磨损,更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因而在学习该碑的过程中,用笔要迟涩,具体来说,起笔要藏锋,行笔要顶锋逆行,收笔处要藏而不露、引而不发,方能与字形结构中“蓄势”的特点相呼应而相得益彰。

张彪仿意创作

在迟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张迁碑》书法中对方笔的运用。方笔,也是《张迁碑》书法用笔的一大特征。然而这里的方,不是绝对的方,而是以方笔为主,方中带圆,符合方正的字形结构的整体基调,与《爨宝子碑》中绝对的方是不同的。《张迁碑》的笔法特征是区别于同时期其他隶书代表作的笔法特征的,比如在学习《曹全碑》的时候,在燕尾收笔处便要露锋平出,而在学习《张迁碑》的时候,则需要藏而不露,引而不发;在学习《曹全碑》的时候用笔要以圆笔为主,而在学习《张迁碑》的时候则要以方笔为主,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两者在整体风格上飘逸与朴拙的区别。

章法

章法是由单字组合而成的,看似平平,其实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张迁碑》所处时代,碑刻隶书章法的整体特点是字距大于行距,通篇较为疏朗。而《张迁碑》在具有同时期碑刻隶书章法的基本特征之外,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变疏朗为茂密、为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在《张迁碑》的章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张彪仿意创作

字形结构的方正古拙,用笔的方圆迟涩,加之整体章法的茂密充实,共同形成了《张迁碑》朴茂雄强的整体风格特征。在创作时,要把握好这一特征,才能真正抓住《张迁碑》书法的神髓。

关于《张迁碑》风格的书法创作,首先要把握住其基本的风格特点,也即上文所总结的结构、用笔、章法的基本特点。创作不同于临摹,临摹是吃透一个碑、一个帖,而创作则是运用所学到的某碑某帖的风格、技巧或者数种碑帖杂糅形成的新的风格、技巧,进行的法度内的自由书写。所以在用《张迁碑》风格的书法进行创作时,不要过分拘泥于原碑帖的束缚,不要为法所囿,相对于临摹来说,可以在把握其基本风格特点的前提下,更加自由一些。

李可染先生在学习传统方面,有一句很著名的话,“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在此形容对《张迁碑》书法的临摹与创作,再合适不过。


本文刊登于2016年第5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从临摹到创作”栏目。欲知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2017年《青少年书法》杂志!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