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历史名家书法作品 » 南北朝时期书法

北魏《元怀墓志》高清图片

2021年01月31日 10:12:425453人参与0



元怀墓志北魏熙平二年(517)八月刻,1925年河南洛阳张羊村出土,原石现藏开封市博物馆。

《元怀墓志》志文楷书,十六行,行二十字。志石纵八一厘米,横八十厘米,厚一九厘米。北朝诸墓志,则体态多姿,不胜枚举,各具风韵,《元怀墓志》平正工整,茂实刚劲,俨然已是唐人楷书的景象。

元怀的身世显赫,墓志高手书丹镌刻,加之出土较晚,未经风化,字口清晰,再加之镌刻精妙,用笔秀劲,结体宽博,布局疏朗,又得精心的保护,完整的保留了墓志的原貌。所刻文字笔力雄劲,甚至感觉出其笔锋的凌厉。造就了在众多魏碑书法中,《元怀墓志》是精品中的精品。所以《元怀墓志》是初学“魏碑”书体极好范本。其便于临摹且笔迹清晰、甚至可以感受到其笔锋、用笔。

罗振玉《松翁近稿》评曰:“此志大书,端劲秀拔,魏宗室诸志中之极佳者。”

高清大图欣赏:

魏故侍中太保领司徒公广平王姓元,

讳怀, 字宣义,河南洛阳乘轩里人。显祖

献文皇帝之孙,高祖孝文皇帝之第四

子,世宗宣武皇帝之母弟,皇上之叔

父也。体乾坤之睿性,承日月之贞晖,比

德兰玉, 操迈松竹,延爱二皇,宠结三

世。姿文挺武,苞仁韫 哲,量高山岳,道协

风云。周之鲁卫,在汉闲平,未足称美于

前代矣。享年不永,春秋卅,熙平二年三

月廿六日丁亥薨。追崇使持节假黄钺

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太尉公侍中,

王如故。显以殊礼,备物九锡,谥曰武穆,

礼也。及葬,皇太后舆驾亲临,百官赴

会。 秋八月廿日窆于西郊之兆。惧陵谷

易位,市朝或侵, 坟堂有改,金石无亏,敬

勒志铭,树之泉闼。其颂曰 :老尚简嘿,

孔贵雅言,于穆懿王,体素心闲。德秀时

英,器允宗贤,践仁作保,履义居蕃。忠冠

朝首, 宠表戚先,勋规未半,背世茂年。生

荣殁哀,休光永延,刊美瑶牒,祗告幽玄。



元怀墓志碑文全:

魏故侍中太保领司徒公广平王姓元,讳怀, 字宣义,河南洛阳乘轩里人。显祖献文皇帝之孙,高祖孝文皇帝之第四子,世宗宣武皇帝之母弟,皇上之叔父也。体乾坤之睿性,承日月之贞晖,比德兰玉, 操迈松竹,延爱二皇,宠结三世。姿文挺武,苞仁韫 哲,量高山岳,道协风云。周之鲁卫,在汉闲平,未足称美于前代矣。享年不永,春秋卅,熙平二年三月廿六日丁亥薨。追崇使持节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太尉公侍中,王如故。显以殊礼,备物九锡,谥曰武穆,礼也。及葬,皇太后舆驾亲临,百官赴会。 秋八月廿日窆于西郊之兆。惧陵谷易位,市朝或侵, 坟堂有改,金石无亏,敬勒志铭,树之泉闼。其颂曰 :老尚简嘿,孔贵雅言,于穆懿王,体素心闲。德秀时英,器允宗贤,践仁作保,履义居蕃。忠冠朝首, 宠表戚先,勋规未半,背世茂年。生荣殁哀,休光永延,刊美瑶牒,祗告幽玄。


  魏晋审美判断的独立

    一个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升华为一种社会风尚、时代精神,表现于对美丑的评判则为此一时代的审美精神。审美精神弥散于人们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之中,其核心则是关于美丑的价值观念。魏晋玄学作为普遍的哲学思潮,其贵无轻有、重文轻武、贵远贱近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在当时的审美精神之中。

    魏晋士人以玄学为武器,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解放。玄学将任何事物—大到宇宙生成,小到才能之辨,都作为玄思的对象加以把握,从而大大突破了传统儒者格守的伦理道德的狭小精神领地,实质上乃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玄学为士人提供了驰骋想象与思维的极好方式。进人玄思领域,人们就无异于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在这里,尘俗的一切限制、禁忌、规范,都无影无踪了。在这种玄学精神境界的影响下,魏晋士人在审美领域同样达到一种自由之境—真正以个体的主观感受、感官好恶来评价美与丑了。这委实不是一件小事。自先秦两汉以来,儒家的审美精神使人们对美丑的评价无不以伦理规范为尺度。即使山水之美,也要以“比德”的眼光来看。这就使审美主体与真美之间隔了一层帷幕,伦理价值取代了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取代了个体价值,审美对象也成了伦理观念的象征。魏晋士人借着玄学的威力,将意识延伸到天地万物;将自我意识延伸到个体生命存在。于是个体价值标准取代了社会价值标准,使审美活动成为纯粹的个体活动,这样在他们面前才展现出一个真正的美的世界。

    与真美的外在世界相对应的是真情的内心世界。玄学的思辨并没有窒息魏晋士人的情感,反而使他们抛弃了儒者的那种讳言真情.乃至泯灭真情的虚伪。一切任兴而行,任情而行,当哭则哭,当笑则笑,见美而喜,遇丑生厌。绝矫揉造作,自我包裹。阮籍听说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兵家少女死去,即前往吊唁,大哭一场。此举实非常人所能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况兼有才乎?有真情者,固当为之一哭。王徽之想见好友戴遴,连夜乘船前往,行了一夜才到,到了门口没有进去,就又往回返。有人问他这是为何,他说:我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非见到戴透不可呢?其任情任性如此。日常行为举止是这样,在审美活动中就更是这样。唯其不封闭、压抑自己的情感,方能看到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在魏晋人的眼中,美的世界是空前广大而丰富的。

    山水之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姿容之美:王羲之赞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也!"人有叹王恭形茂者,曰:""'rx x如春日柳。”时人赞裴楷为“玉人”,日:“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风度之美:{{稽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言谈之美:殷浩为谢安谈“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

    诗文之美:“孙兴公(绰)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汤惠休日:“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书画之美:顾恺之评《伏羲》、《神农》二画:“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属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卫夫人赞王羲之书法:“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    总之,在魏晋士人眼中,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世问,美丑之别是无处不在的。审美的判断成了他们审视万事万物的一个独立的角度,再也不受其他价值标准的羁绊。

    (2)文学的个体价值第一次占了主导地位

    在传统儒家看来,诗文辞赋的功能不外“美刺”二端。“美”,赞美统治者的盛德;“刺”,讥刺统治者的失德。目的是一致的:匡正时弊,有助教化。

    在魏晋的文学家们看来,诗文的主要作用已不是外在的政治伦理功能,而是内在的审美体验功能.这就是说,在魏晋时,文学的个体价值第一次超过了社会价值而居于主导地位。这表现于下列几个文学理论观念的提出上。

    其一,“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这便是被后人称为“缘情说”的文学观念。这种观念的意义在于在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中,第一次将“情”视为诗歌的本体。文学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两个相并列的文学价值系统。从心理的角度看,这两种价值系统各有所本。文学个体价值的心理基础是“情”,文学社会价值的心理基础是“理”。诗人因感物而生情,因情而赋诗;读者因观诗而情动,因情动而后有美感。所以对于文学的个体价值而言,情的确是作为本体而存在的。但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文学的个体价值不被承认。巫术仪式、宗教活动、政治伦理观念都先后将诗歌作为蟀女。只有当人类自我意识真正发现自身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时,文学的个体价值才会被发现和承认。魏晋正是个体生命价值受到尊重的时代,是人们向往并呼唤个体的精神自由的时代,因此“缘情”说也就应运而生。

    情感的激起与传达是诗歌获得个体价值的基础,而情感却不能用干枯的抽象语言来表现,因而欲激起和传达情感,从而使诗歌获得个体价值而为人所喜爱,就非得借助于多彩多姿的自然景物和华美生动的言辞不可,于是便有“诗缘情而绮靡”之说。敢于承认情的重要性并公然标举“绮靡”二字,这本身便是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得到重视的表现。从“人的觉醒”到“文的觉醒”,“缘情说”可谓这一过程的标志。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