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访谈:毛国典——人勤地不懒 守正成新格

2019年01月05日 09:46:134061人参与0

毛国典先生

人勤地不懒  守正成新格

——专访中国书协副主席

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

中国艺术报记者 孟祥宁

实习记者 杨阳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大力倡导德艺双馨,着力培育正风正气,弘扬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一步营造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不断发现、培育和推出当代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中国文联近期启动“艺苑百花”项目。中国艺术报特别开设“艺苑百花”专栏,深入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扎根生活的精彩实践、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艺苑百花”第三期,我们推出的是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敬请关注。


视频│毛国典:人勤地不懒  守正成新格


脸上泛着“高原红”,身材挺拔魁梧,这是记者最初见到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时的印象。

本报“艺苑百花”采访组根据约定时间赶赴江西南昌毛国典工作室进行专访。坐定之后方知,采访前几分钟,他刚从重庆书协交流完书协培训工作,一路赶飞机、高铁回到南昌。看他如此风尘仆仆,记者表示可等他休息一会儿再采访,他大手一挥:“不累,我体力好着呢。”在采访中我们才了解到,毛国典虽然是书法家,竟然还喜欢对抗性运动,是一名拳击手和出色的篮球中锋。很难想象这位看起来粗犷、沧桑的汉子,却能挥洒出书法之婉转飞扬、水彩画之灵动绚丽、篆刻之古雅精微。

毛国典接受访谈

毛国典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采访   中国艺术报记者  孟祥宁  摄

平素里毛国典低调、诚朴,在书画艺术上却颇有造诣。他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行书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届篆刻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入展获奖项不胜枚举。2015年,毛国典荣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毛国典

毛国典参加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   中国艺术报记者  孟祥宁  摄   

毛国典写字

毛国典在进行书法创作    中国艺术报记者  孟祥宁  摄

1

伯乐引路走上艺术大道

没考上大学,毛国典就去旁听;没有生活费,没有铺位,他咬牙坚持下来。在恩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三次高考最终考上大学,走上艺术道路。

●中国艺术报:您出生在河南上蔡县邵店乡卜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不识字。您是怎样走上学习书法、绘画、篆刻道路的?

毛国典:我学书法最初是受我们村里人的影响。我们村里有毛建设和朱军两位秀才,他们喜欢书法,经常练字。我小时候经常看他们写毛笔字,看他们临帖,带动了我对书法的兴趣,他们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对于绘画而言,是受到了我大舅的影响。他喜欢画画,在部队画幻灯,那时候他手里有很多资料——蜡笔画、儿童画、漫画等。小时候我去大舅家,经常看这些绘本,很感兴趣,忍不住拿过来比着画,从此喜欢上绘画。

高中毕业后我没考上理想的大学。1983年10月,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在汝南师范学校担任美术组组长的周绍文老师。我找到周老师,给周老师讲述了自己两年来自学美术的艰辛,虽然家里条件比较差,但我想考大学。周老师很感动,他说农民的孩子有考大学的决心不容易,这样的好孩子要帮,要给我创造机会。

在周老师帮助下,我得以进音美班旁听学习。音乐、美术的学生都在一个班里。我去的时候同学们水平都不算高,我的基础比他们要好一点,因为之前学了一年多素描。我和同学们的感情特别好,大家没有因为我是旁听生就对我另眼相看,我们的关系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当时他们都有助学金,我因为是旁听生,可以说啥都没有,家里又穷,拿不起生活费。后来我们班同学任俊峰、赵允、王文选等帮助我解决了生活问题,尽管他们的家庭条件也很差。旁听生没有铺位,我就和几位同学挤着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了无私帮助,让我感激不尽。可以说,汝南师范学校是我为人、为艺之路的起点。

1987年1月,毛国典在周口师范专科学校教学楼

后来经过三次高考,1984年,我考到周口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油画专业。很多朋友看到我的水彩画和油画都大吃一惊,惊叹于书法家如何能够画出这么写实的美术作品来。其实,我一开始学的就是油画专业。

但我心中始终有个书法情结,对书法艺术有着沁入骨髓的喜爱。大学三年时间,除了专业课,我就一直练书法。那时条件有限,老师也有限,基本都靠自学自练,从《张迁碑》《颜勤礼碑》,再到《礼器碑》《爨宝子》,这样临下来,也算打下一些基础。大学毕业分到河南开封工作后,我才慢慢开始专业的书法学习

1988年5月,毛国典在开封市李逸野老师家中

当时工艺美校教务处处长倪凤祥看我这样热爱书法,天天在水泥地上、旧报纸上临帖,他就带着我引荐了开封书法名家李逸野先生。他告诉我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不要写那么杂,若写隶书,就好好写隶书。从此,我就把隶书作为主攻方向,把《张迁碑》《礼器碑》作为经典碑帖反复临写。再后来,我从开封调到郑州,1993年4月几经辗转,又认识了李刚田先生,在他的指导下,我才开始学习篆刻。

1990年6月,毛国典在郑州轻工技校住室临帖

中国艺术报:您求学非常不易,但又足够幸运,求学之路上遇到那么多的伯乐。李刚田先生要求非常严格,您是怎么进入他的法眼的?

毛国典:求学道路虽然艰辛,但我却非常幸福,如果没有那么多恩师指点,我不可能走到现在。在开封工作时就知道李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 ,深为他的治学所感动。李老师谦和敦厚,乐于提携后学,他看了我之前的作品后便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

之前我一直喜欢篆刻,但是没有专门学习过,都是自己在摸索,很不正规,拜李刚田先生为师后才算真正开始走上篆刻正道。李刚田老师给我推荐了几本书——《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上海博物馆藏印选》《汉玉印精粹》等。当时条件有限,不像现在有很多美术书店,我就从各个新华书店邮购部挨着找,找到之后我拿着这些书到李老师家里去,他一页一页地翻着给我做标记,为我圈画需要反复练习的部分印章。尤其在操刀篆刻时,我没什么基础,李老师就亲自拿刀教我——怎样刻线条,怎样打印稿……回去之后,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像完成作业一样,进行反复临刻。临过之后,李老师再给我指点和修改。

前期,我基本每周到李老师办公室一趟。我拿着印稿,请他给我指导、修改。他一笔一画给我讲,哪个地方不到位,需要怎样改进,都讲得一清二楚。我的篆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可以自豪地说,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篆刻几乎没走什么弯路。李老师的精心指点使我鼓起勇气参加了1995年由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篆刻展的投稿,勇气有余,但信心稍显不足。我创作的几方印,字法、线条不够好,李老师在印稿上给我画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反复多次修改并亲自教我怎么刻边款,怎样拓边款、怎样贴印屏等,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终身铭记在心。之后,李老师又从我所刻二三十方印里面选出八方印、三方边款投展。最终,那次篆刻展览我得以顺利入展。

1995年11月,毛国典在国家博物馆参加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开幕式

初出茅庐的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真真体味到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当时没有电话、手机,我就一路骑自行车去给李老师报喜,那种激动的心情,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很幸运遇到了这么慈祥的恩师,可以说没有李刚田老师的教育和引领就没有我今天的篆刻。

2

谁的路子正,谁进步就快

篆刻、书法、绘画,毛国典所获奖项不胜枚举。他立足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光环的背后,是毛国典对“人勤地不懒”这句俗语的尊崇和践行。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曾感慨,中国书法界若论勤奋,毛国典堪称典范。

中国艺术报: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以后,您又相继参加了书法、美术方面的一系列展览,频率非常高。连续参加这么多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毛国典:我发自内心地爱好书法,那些年我把几乎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都放在了书法上。从1987年大学毕业到1998年,我花了十余年时间临摹——临字、临画、临印,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础打牢了,我就有了信心,当时频繁投稿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检验自己的付出和证明自己的路子是否存在问题。

1990年9月,河南省第四届墨海弄潮书法展在三门峡市开展,图为展览期间河南省书法家(左起)刘照渊、张海、刘灿章、毛国典合影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为我国书法界四年一度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是全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学术交流圣殿,我一直心向往之。

第一次参加全国展是全国第二届新人新作展,第二次是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展,第三次是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展。2002年至2009年,我连续三届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并获奖。

连续入展获奖证明的首先是基本功问题。基本功如果打不牢,想参展、入展都很困难,更不用谈获奖。所以每个重要书法展览我都要投,我的想法很纯粹:评委是书法界的权威专家,能否得到他们的认可,决定着自己走的路子是否正确,有没有走偏。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多拿到一些“硬件”,也能更好地从事书法教学工作,更好地去引领书法爱好者。当时我对参展拿“硬件”看得比较重要,觉得如果没有“硬件”做支撑,在书法界就没有发言权,就实现不了人生价值。现在想来,虽然略显急迫,但我确实希望通过参展、获奖获得认同。也可以通过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书法展、篆刻展并多次入展获奖来验证自己的综合实力,更好地为江西书法界服务好,带好队伍。

1993年9月,毛国典(左三)在河南省南阳油田参加河南省理论研讨会。

中国艺术报:这段时间是您的收获期,十多年时间里获奖无数,也得到了书法界同行的认同。 

毛国典: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我的书法楷、隶、行逐步走向稳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天道酬勤”。老百姓有句土话:人勤地不懒。这句话说得实在,人不勤奋什么事都做不了。从事书法专业,必须真心付出,不能偷懒。一旦偷懒,一下笔、一动刀就会露出不足。我在河南工作时,著名书法家王澄老师曾评价说:河南书法家论勤奋,毛国典数第一,他过的是苦行僧的日子。和我一样勤奋的人还有很多,老师这句话有些过誉,但我觉得是对我最大的鞭策。搞专业、搞学问从来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是我多年来最大的感受。

中国艺术报:您的诀窍是什么?

毛国典:诀窍就是勤奋。另外,我的书法能走到今天,还跟我刚开始的定位和学习方法有直接关系。1988年时,书法对我而言还只是爱好,并不知道该怎么写,那年国庆节后,带着一颗敬畏之心,我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室去学习,看看美院的学生们是如何练书法的,并大胆向两位在教室临帖的同学求教,问问他们是如何定位、如何临帖的以及学习书法的方法,看到了正规书法专业的大学生怎么临帖、学习。交流后得知,他们是把字“拆”开练——偏旁、横、竖、撇、捺都单独拿出来练,把一个汉字像做衣服一样拆成零部件,先把零部件打磨好,再组合起来。这次参观给我感受极为深刻,我学到了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回到郑州后,我就一直按他们教我的方法做各种练习。

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临帖方法和步骤——先练单个笔画,再练结构,再练用笔,再练节奏,按照“解散—组合—解散—再组合”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和抄写。实际上,我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还是受那次去浙江美术学院学习的影响。

中国艺术报:您的隶书清新典雅、风姿绰约,而且个性鲜明,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您的这种个人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毛国典:对于书法临习来说,谁能摸索到门路,谁的路子正,谁进步就快。有了行之有效的练字方法,再加上我肯下功夫,我的隶书才有了自己的风格。

我刚开始学习隶书时涉猎比较宽,后来在开封古天阁艺术书店偶然见到一本《甘肃博物馆藏敦煌汉简选编》,其中的《武威仪礼简》让我眼前一亮,我就下大功夫认真临摹。后又临《武威药简》《马王堆帛书》中《黄帝书》《老子甲本》等。从汉碑拓本到墨迹简帛,我开始有意识地确定“主线”,以《武威仪礼简》为基调,加以《礼器碑》刚劲的线条和马王堆《黄帝书》的笔法,同时将自己所学绘画专业的审美以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理念融入其中,我一直认为:无论书法、篆刻、绘画都是视觉艺术,他们的审美功能都是可视艺术,所以我有意把他们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书写符号。

中国艺术报: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您的隶书形式感很强,但是您的隶书装饰味儿是比较浓的,在如今,“装饰性”并不是个褒义词。另外,还有人说您的用笔有点儿“程式化”。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毛国典:视觉艺术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让观者感到美观,好看。怎么美观?这就需要装饰。当然,装饰性要有一个底线——“个人符号”要有,但不能写俗。

在我看来,有自己独特的程式就是个性,没有程式化就谈不上风格。从汉碑的《曹全碑》《史晨碑》,到颜真卿赵孟頫、王宠的楷书,无论是点线的笔画组合还是章法布局都存在程式化的现象。从古到今,程式化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可以说程式化具有两面性,正面与负面并存。结体出现雷同,笔画出现重复,都有它的道理。当然,在创作上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雷同或重复,所以我在创作时,也在追求变化,如一幅作品里有相同的字出现,我会尽量在局部进行一些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有些主体性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隶书的雁尾就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不管是《史晨碑》,还是《曹全碑》,都有雁尾。雁尾是汉代简牍和隶书特有的装饰符号,特点其实就是程式化。

3

传统要印在脑子里,烂熟于胸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培训班学员,毛国典都要求精临一家一帖,所谓“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将传统精临于心,才能站在传统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写符号。

●中国艺术报:您曾说过,“临摹古代经典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复印机的功夫是每位书家必须要下的硬功夫”。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临帖是否依然非常重要?

毛国典:学习书法,必须继承传统。临摹古代经典,最关键的是要把古代碑帖的技法熟记在心,并能很熟练的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是根本。我从学习书法起,就一直把临帖看得非常重,我自己也是临帖受益者。隶书、楷书、行书、篆书,特别是从1988年到1998年,每一种书体我都在用心临摹,用心体会古人的各种用笔、技法。比如魏碑里的《爨宝子》《嵩山灵庙碑》《谷朗碑》,这些碑帖我都临得很精细,无论点画、偏旁,我几乎临得一模一样。

那段时间我除了国展投稿之外都在临帖,因为我知道功夫在传统,临帖是对传统最好的学习和继承。尤其习书之初不能不临帖,一本帖还没有临像就急于创作,这是绝对不行的,书法不能写成没有出处、无古人的自由体。所以当时我就有这个观念,临帖一定要有“复印机”的理念,写到如同复印机印出来的效果,这对以后的成长和创作有极大帮助。如果没有把古人的技法真正记在心里,脑海里就是空的,创作就没有根基,就会飘、浮。只有把大量的符号、技法真正记到心里,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把古代的东西在自己的创作之中表现出来。

创作亦是如此,字法取自哪个帖就要像哪个帖。但这对创作来说还远远不够,仍需要有意识地把其他相近碑帖的符号融合、借用过来,借鉴其他帖的用笔和符号,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形成自己的创作符号。要形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创作符号还要在古代碑帖的基础上有目标、有目的地发挥,所以没有大量的临帖,不强化记忆,不把基本功打好,不达到“复印机”的功夫,很难走远。我至今仍把临帖看的非常重要。

中国艺术报:我们常常讲书画同源,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用笔是一致的,画论是指导画家用笔和创作的基本教材,但书法、篆刻和绘画之间毕竟有区别,您美术创作的方向还是油画和水彩,面对三者,您是否纠结?哪个是您的最爱?

毛国典:我心里一点儿都不纠结,书法、绘画、篆刻我都喜欢,哪一个都不想放弃,只要对这三者合理安排时间即可,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

大学时我学的是油画专业,大学毕业之初,我把绘画放到一边,把书法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因为从内心来讲,我还是更偏好书法。我大量临习隶书的几个经典碑帖,夜里临帖经常临着临着天就亮了。从那时起,凌晨两点之前几乎没睡过,到现在我也保持了这样一种习惯。等到我1993年全国第二届新人展入展之后,我又把更多精力投向了绘画。

但对一个大专毕业的学生来讲,把油画画出水平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我们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等各方面都不如美院,对于油画技法的学习非常有限。水彩画只是选修课,但我非常喜欢水彩画,就把水彩画作为主攻方向,开始临摹美国淡彩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后来我的作品连续入展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和第五届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水彩画展获优秀奖,荣获全国第二届美术金彩奖。那几年的全国美展我没落选过。

2001年,毛国典给恩师李刚田先生画像

跟随李刚田老师学习篆刻时,有半年时间我不写字也不画画,就专门临汉印,临了很多印稿,临一批换一批,大概临刻了200方。因为李老师告诫我说,要大量临习,不要创作,一定要规范符号,把汉印和古玺印吃透。我一直把他这些话奉为圭臬熟记于心。

整体上来说,书法、篆刻、绘画我在交替进行,有书法展,我就专心把字帖拿出来,先反复从点划开始仔细临摹,再用各种色宣做形式,再认真创作,做练习书法。有全国美展征稿了,我再把水彩画工具拿出来,先临一段怀斯的水彩,再选准创作题材进行认真创作,创作作品邮寄、上交之后,再进行篆刻展的准备。

书法、篆刻、绘画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水彩、油画属于西洋画,书法、篆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们最为本质的区别在西画是研究色彩的,是用色彩块面和光影塑造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而书法、篆刻是用“线”来表现汉字的形象,但它们又是相同的,都是可视造型艺术,都有共同的审美素质,三者只要处理好时间关系,相互都可以互补。

4

“外来老俵”让江西书法后来居上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西6人入展,列全国第二。江西书法由原来排在全国末尾,到现在进入“第一方阵”。 江西书法发展之快,在全国书法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艺术报: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为何来到了江西?

毛国典:在河南周口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我辗转到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教学,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久了,容易产生惰性,没有挑战性,我就想继续开阔自己眼界,寻找突破口。无意中发现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招聘信息,我学历、职称偏低,不太符合条件,但我想行与不行,试一把再说。而且我感觉,河南书法家队伍特别大,人才济济,如果到外省去,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于是我把我的材料寄到了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校方看我年纪轻轻,在书画篆刻多个领域都有这么多硬件,业务比较全面,他们还是愿意接纳我,于是我于2001年8月正式从河南调入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就这样我来到了江西工作,至今已18个年头,江西是我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老家河南养育了我,第二故乡江西成就了我。

中国艺术报:您后来从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调到了江西省书协,是机缘巧合吗?

毛国典:确实是机缘巧合,2004年江西书协原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即将退休,要调入一位书法家驻会工作。在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工作期间,我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大展并多次获奖,江西文联的领导看中我的专业素养比较全面,为人真诚,就把我调入江西省书协工作。

中国艺术报:江西书协如何从破局到变局到形成新格局、后来居上进入书法大省的行列?

毛国典:当时江西书法整体情况并不是太好,全国排名比较靠后,全国展获奖人数很少。2005年我担任江西省书协秘书长后,自然就有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江西书法带上去。

毛国典在江西省农民书法示范村为书法爱好者指导作品

要想进行有效工作,就得“对症下药”,摸清病灶在哪里。首先我用一年多的时间到全省各县市调研,通过大面积深入调研发现,当时江西书法界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不少县市缺少高水平的书法家去引领当地的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认识很浅,没有氛围;二是很多作者对继承传统,理解太浅,大都不临帖,“自由体”的作者大量存在;三是对“国展”不关注,也不投稿,没有参展意识;四是存在不团结,不交流,并存在“小山头”的现象;五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格局偏小,不愿做公益事业。

在书法进课堂活动中,毛国典走进豫章小学为孩子们做示范

根据调研结果,我作了一个总结,要想推动江西书法发展,必须做到五点——讲团结、重基础、带队伍、广交流、愿奉献。工作中,我推行两步走:走出去——带领江西书家到外省、交流、学习书法大省的成熟经验为我所用;请进来——邀请省外书法名家来江西办班讲课。2005年元旦,我调至协会后,江西省书协第一次举办了对全省的书法培训,聘请了中国书协专家来讲课。

从第一个全省书法培训班到国展之前的冲刺班,江西书法家聚集到一起,相互学习交流。大家淡化了原来的圈子,破除了芥蒂,在一起学传统、打基础、冲刺国展,慢慢形成了江西的书法队伍。

在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前夕,毛国典为投稿作者现场指导

2012年底,江西省书协正式成立了江西书法培训中心,2013年3月2日正式在南昌开班上课。5年里培训中心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开始只有两位老师到现在的57位老师,从20名多学员发展到现在的600多名学员。前些年是打基础——指导学员们临帖,若临王羲之圣教序》,隶书临《礼器碑》或简帛书等,一家一帖,下足功夫才有收获。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江西书法培训中心学生水平到达一个爆发点——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西入展6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有3位是培训中心学员。这两年,江西书法培训中心在全国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地方的书协都在学习江西书法的经验尤其是江西书法培养模式。

毛国典在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给学员指导作品

江西省书协另一个对书法的有效推动就是书法普及工作,公益大讲堂的开办是江西书法界的第二个亮点。培训中心的老师们走到全省各地的厂矿、乡村、企业、社区进行大量书法培训,争取让江西更多人懂书法,知道书法该怎样写,知道一个好坏的标准,从而提升江西群众对书法的认识。

中国艺术报:书法组织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势必占用很多您自己搞专业的时间,您是否后悔过?

毛国典:书协工作忙,对我自己的专业来讲的确有些耽误,但是我不后悔。过去搞创作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到书协工作以后,我对任务、理念和时间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再到后面我当选了江西省书协主席以后,追求的不再单是我自己拿硬件、拿奖项,我有责任带领江西书法界,让江西书法家都一起入展、获奖拿硬件,这也是我现在的主要任务。

从来到江西省书协第一天起,我就有一个愿望:把整个江西书法界盘活多举办专业的书法讲座和培训,让大家都参与到书法的有效练习中,给更多人创造入展的机会,通过讲课和培训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该从哪些地方改进。正因为怀揣这样的想法,我现在的心态与过去完全不一样,即便我的专业被耽误了,临帖、创作时间少了,但我无怨无悔,而且乐此不疲。这样做非常值得,可以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江西书法,让江西从书法“弱势群体”走到全国书法“第一方阵”,我非常欣慰。

中国艺术报:江西书法培训中心对学员的帮助之大,大家有目共睹,当前江西书法培训中心是怎样一种发展模式?是否欢迎外省的书法爱好者来进行学习?

毛国典:江西书法培训中心的定位是为江西书法界打基础,让更多书法爱好者能够接受正规学院式书法培训、提升全省作者的书法临帖水平和创作水平,提升作者对书法的认知度,通过多次入国展来提升江西形象,引起全国书法界的广泛关注。

但我们做的是公益活动,不以创收为目的。以前江西书法培训中心不对外省招生,但是全国很多省份没有一样的培训中心,也因为江西书法培训中心在全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外省书法爱好者愿意来这里学习。从2016年开始,江西书法培训中心慢慢面向外省学员招生,现在我们培训中心的学员遍及全国8个省份,其中最远的有来自新疆塔城、甘肃兰州的学员。

毛国典在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点评作品

如唐骏学员,他来自新疆塔城,几经辗转——两次飞机、一次汽车,行程几千公里,来到江西学习书法,我们都很感动。虽然他已经是新疆塔城书协副主席,但是仍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很难得,培训中心为他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比如不管他来多长时间,都给他免费提供住宿,正常上完课,每天给他单独安排书法博士给他辅导。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只要他们来,我们都会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还有位叫王纪林的学员,来自新疆克拉玛依,他到我们培训中心的时间不长,只学了三个月,就入选了长江杯全国书法展、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三个大展,这个例子在全国来说也是极少的。

江西书法培训中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独特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我们按照学员水平分班培训。书法爱好者、底子较为薄弱的分到基础班;基础好一点、省书协会员在高研班;入过一次国展或者省展二等奖以上的进入精英班,此外还有国学班、篆刻班、大学生班、老年班、少儿班等,这样对学员们进行分层次教学。老师的配备也与其他省份不同,我们配备的老师有书法博士、大学书法教师和一批获过大奖的书家等,还聘请了专门讲授国画、艺术设计、摄影以及诗词鉴赏等的教师,以便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我认为我们定位的培训模式,经过五年以来的教学和实践是成功的,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还要延伸手臂向基层倾斜,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能够接收到正规的书法培训,提高认识,提高眼界,人人参与,把基数做大。我相信江西书法再有几年,还会有一个大的跨越,从书法大省向书法强省跨越。

毛国典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采访   中国艺术报记者  孟祥宁  摄

中国艺术报:中国书协副主席的身份对您意味着什么? 

毛国典: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压力也大了,这是我最直接的感受。我经常到各个省份去讲课,传授江西省书协工作经验和培训经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最经典的民族符号。虽然现在任务更多,活动更多,自己的时间更少了,更累了,但是为了书法的传承和普及,这个累我觉得很值得,累得有滋有味,累得开心。

毛国典书法作品欣赏

贺知章《回乡偶书》

李白《望天门山》

刘禹锡《浪淘沙》

刘禹锡《乌衣巷》

人间天下联

沈周《题画》

书山学海联

四海百年联

谭嗣同《潼关》

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六

听时寻古联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万卷一窗联

颜真卿《勤学》

张裕钊《无题》

李白《与韩荆州书》

苏辙《六国论》

文天祥《正气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毛国典美术作品欣赏

建设者

印象延川

重建汶川   

陕北组画之一   

陕北组画之二  

陕北组画之三  

悠悠黄土情

瑞雪

火红的年代,艰难的岁月

冬日的阳光

毛国典篆刻作品欣赏

永不言败

天时地利人和

偶得妙作

精准扶贫

见贤思齐

古调今人多不弹

登高望远

诚信友善

大爱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