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行草书作品

【国展书家】傅如明 | 书法作品欣赏

2022年01月02日 21:26:186681人参与0

傅如明,又署傅汝眀,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倪文东教授,任教于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韩国世翰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书法经典百品丛书·碑刻书法百品》《中国古代书论选读》《书法篆刻创作》《行书教程》《书法创作与欣赏》《书法艺术》等。发表书法研究论文三十余篇。《行书教程》MOOC在智慧树和中国大学慕课开课。曾荣获一、二、三届“兰亭奖”,参加第七、九、十、十二届国展等。

书法创作的有与无

文/傅如明

书法艺术创作是书法家通过艺术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问修养和审美感受的过程。创作过程表现出书家的艺术构思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创作的实现首先表现于技法的掌握,对于传统经典的高度继承,是继承基础上的出新。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创作的理念、方法、审美取向等指导思想,思想决定作品的艺术高度。法度、意念到突破自我包含着从有法到无法、有意到无意、有我到无我的过程,经过忘我入古以后,抛去习气,吸取精华,最终回归自我,而这个自我就变成了超脱的无我的新境界。

一、有法与无法

所谓“法”主要是指法度,书法艺术创作首先需要的是技法技巧,这是最基本的技术条件,也是书法创作的起点。有法是书法创作的初级、中级阶段,技术层面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于笔法、结体、章法等基本法则的把握。笔法技巧是起收、提按、转折、轻重、缓急、斜正、方圆等辩证统一,篆、隶、楷、行、草各具特点,艺术风格需要统一性。结体技巧在于穿插、避让、开合、收放等完美的搭配和组合。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险绝和平正是有法的两个方面,包含着辩证关系,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有质的变化。章法技巧是字与字、行与行的巧妙组合。无法,字面的解释是没有法度、没有法则。此处所说的无法是建立在有法的基础之上的,是有法的提高和升华,是书家最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管是笔法、结体还是章法,随意而为,驾轻就熟,笔法变得越来越简约,结体变得越来越率意,章法安排越来越和谐,这都是在有法的基础之上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天成。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无法所达到的是人书俱老的境界。从有法到无法是书法艺术创作质的飞跃,也是非常重要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有法相对容易一些,只要下功夫基本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到无法的境界则需要理念、思考、悟性,这是每一个书法艺术创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无法不是胡涂乱抹,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标榜个性的无法度的所谓独创。没经过有法,而直接进入无法,是走入魔道,与书法艺术本身背道而驰。

楷书斗方   傅如明

二、有意与无意

所谓“意”,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心从言,心之音为意。”心之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意念、理念。“意”主要指书法家创作作品时的构思和意图,主要体现在书家的创作思路、艺术观念以及个性情绪和笔墨技巧的表达等。有意,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在意,从初学书法的角度来说,选择从哪家、哪种书体入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意。二是用意,入门临帖需要用意用心,仔细读帖,把握细节,扎实临摹,专心致志,把技巧落实到手上。切不可人云亦云,没了主见,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今天学这明天学那。三是创意,创意主要是创作阶段的思想,一方面是指创作意识,所谓“意在笔前”,仔细考虑书写的内容、字体、风格的选择,认真构思,有作品意识,这是创作前必须有意而为之的。传为王羲之的《书论》中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书写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字体需要和谐统一。另外一方面是指新意,有创新的意味,这里说的创新不是无根据的凭空乱写,而是有目的有思想的构思,在坚持传统经典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在技法上有突破,在形式上有新意。创意的过程比较难,需要功力和才情。有意是书法创作过程初级阶段,往往非常在意点画的精到程度、结体的开合变化、章法的安排布局,创作时总是感到作品不满意,这是书法学习的必经阶段。

行书对联   傅如明

无意是指书法创作在不经意间完成的,是技法、心态、学养成熟的标志,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无意由有法而到无法,达到心手双畅,不斤斤计较于点画技巧的得失,结体的规范与否,章法的有意布局都是随意而为。苏轼曾提出无意于佳乃佳的概念,是在技法基础上,任意、天然、随机、和谐,甚至自由浪漫、狂放恣肆的表现。无意并不是为所欲为,无法无度,不是“信笔为体,聚墨成形”,而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成熟、自信的一种表现,是心态、学养的反映,直至达到人书俱老之境界。技法的锤炼是有度的,而学养是无度的,书法创作最终要表现的是成熟与自信。

三、有我与无我

我是书法作品的创作者,是技法的表现者,是抒情达意者,是作品气韵风格实现者。字如其人,刘熙载云:“学书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刻知矣。”有我是化古为我,无我是入古忘我。书法临习与创作需要经历:有我——无我——有我三个阶段。

“有我”,一是完全自我,是学书之前原始的书写状态,是无意识阶段;二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淘汰完自我之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反馈回创作中,是有意识的自我实现价值阶段。两者区别在于,初期的有我是从研习到创作阶段自我习气的自然流露,是一个有意避之而不能的阶段,技巧、意识、能力、功力都无法超越自我。终期的有我是在历练之后的回归,是入古之后,吸收消化传统经典,化为我用,这个自我表现已经不再是原始状态,而是融会贯通,自我性情得到表达。

行书横幅   傅如明

无我即忘我入古,淘洗干净自己固有的习气,完全入古,这是书法学习必经阶段。古人从童蒙入私塾开始学习书法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临帖描红,从一张白纸开始,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就经历了“集古字”的泥古不化阶段,浸淫晋唐法帖,循规蹈矩,通过“摹拓”,掌握字的点画位置和基本技法,再采取对本临写,求其点画形神兼备最终达到出神入化、至乱真不可辩的程度。今天的书法学习已经没有古人的条件和环境了,绝大部分人在学习书法之前已经养成了固定的书写习惯和模式,因此更需要从头开始抛弃自我的书写习惯,从古帖开始扎扎实实临摹,就像米芾那样。无我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创作时进入忘我的书写状态,融古通今,入我神,古化为我,出神入化,进入自由王国。

有我与无我体现了一个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的创作过程。

刊发于《思维与智慧·书教》2021年 第2期


《二十四画品》是清代黄钺撰写的画论著作。二十四品指画作的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起、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每品项下各有四言释义一篇,每篇一韵,每韵十二句。《二十四画品》词藻典丽,工整易诵。观其立论,首重画者抽象情态与艺术玄想之品味,分析画艺独到之不同境界,并标示其途径,与吴派标榜“古雅秀润”之文人画审美观形影不离。


傅如明行书《二十四画品》


 1 

《二十四画品》1气韵,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六法之难,气韵为最。

意居笔先,妙在画外。

如音栖弦,如烟成霭。

天风冷冷,水波濊濊。

体物周流,无小无大。

读万卷书,庶几心会。

 2 

《二十四画品》2神妙,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云蒸龙变,春交树花。

造化在我,心耶手耶?

驱役象美,不名一家。

工似工意,尔象无哗。

偶然得之,夫何可加?

学徒皓首,茫无津涯。

 3 

《二十四画品》3高古,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即之不得,思之不至。

寓目得心,旋取旋弃。

翻金仙书,拓石鼓字。

古雪四山,光塞无地。

羲皇上人,或知其意。

既无能名,谁泄其秘?

 4 

《二十四画品》4苍润,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妙法既臻,菁华曰振。

气厚则苍,神和乃润。

不丰而腴,不刻而俊。

山雨洒衣,空翠黏鬓。

介乎迹象,尚非精进。

如松之阴,匠心斯印。

 5 

《二十四画品》5沉雄,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目极万里,心游大荒。

魄力破地,天为之昂。

括之无遗,恢之弥张。

名将临敌,骏马勒缰。

诗曰魏武,书曰真卿。

虽不能至,夫亦可方。

 6 

《二十四画品》6冲和,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暮春晚霁,頳霞曰消。

风雨虚铎,籁过洞箫。

三爵油油,毋餔其糟。

举之可见,求之已遥。

得非力致,失因意骄。

如彼五味,其法维调。

 7 

《二十四画品》7澹起,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白云在空,好风不收。

瑶琴罢挥,寒漪细流。

偶尔坐对,啸歌悠悠。

遇简以静,若疾乍瘳。

望之心移,即之销忧。

于诗为陶,于时为秋。

 8 

《二十四画品》8朴拙,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大巧若拙,归朴返真。

草衣卉服,如三代人。

相遇殊野,相言弥亲。

寓显于晦,寄心于身。

譬彼冬严,乃和于春。

知雄守雌,聚精会神。

 9 

《二十四画品》9超脱,行书、纸本,34X46cm,2017年


脘有古人,机无留停。

意趣高妙,纵其性灵。

峨峨天宫,严严仙扃。

置身空虚,谁为户庭。

遇物自肖,设象自形。

如意恣肆,如尘冥冥。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