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白砥|小楷的发展史及其美感分析

2021年08月07日 20:56:568711人参与0

元人法書 冊 柯九思書題畫跋

王冕存世书作不多,偶见其题画,雍容大气。自宋代以来,文人意识在书画艺术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那种桀骜不驯、耿介特立的个性,那种清新雅致的韵味及朴实自然的境界,在元代文人小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王錫爵詞翰

明清小楷一方面承唐、宋、元遗绪,另一方面力追魏晋,尤其对钟繇的简洁、古淡多有摄取。明中吴门书派的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书家皆小楷高手。祝允明功力深厚、修养全面,其小楷清和雍容、气醇味永。文徵明小楷以唐人写经、赵孟.等为基础,书风比前人更加工稳精致,尤其笔锋的运用相当出色。王宠有魏晋及虞世南风韵,与文徵明相反的是,王宠用锋多藏,点画极尽简省。

董其昌臨顏真卿告身帖 軸

明末书家如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也有小楷作品留世,尤黄道周对后人影响最深。黄道周小楷远师钟繇,简笔简体,上松下紧,颇多拙意。而其字距紧行距宽的章法布置与以往小楷也略有所别。这让我们想起北宋的林逋,其章法的疏朗开阔使作品格高气清。黄道周是否从林逋书法中获得启示,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空间布置,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清刚气度。

明祝允明和陶飲酒詩

清初书家以傅山、八大山人的小楷最为特殊。傅青主以颜楷为基,偶尔植入篆隶结构,古拙可爱。八大山人筑基于欧阳询、虞世南、黄庭坚、董其昌,又出入魏晋,疏放凝涩,线与空间都极具张力。两位皆遗民书家,不屑于满清新政,遂以书画抒情遣志,倔强个性自不待言。清中虽有扬州八怪等一批书家出现,但小楷作品不为后世所重。郑燮、金农等小字虽见新意,但时有怪癖。

明董其昌仿歐陽詢千文

晚清值得人们关注的小楷较多,刘墉、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等立足于颜真卿及北碑,稳重中皆有异态,浑厚中又见深秀。与明中、后期的小楷书家相比,清代书家虽取法与明人有所不同(明人多以魏晋为宗),但对作品的格调把握及个性表现,皆可圈可点,成为小楷史上的重镇。

【二】

小楷创作虽与实用的抄写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其审美与表现的功能。这一点,我们已经从小楷书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得到证实。为便于读者理解并学习小楷书,我们有必要对小楷书的风格形式及其美感层次作一简单归类。

明·三希堂法帖(二十七)冊

(一)   工稳匀称型

每一种书体的产生与发展,既与实用的需要相关联,又在书法家们的不断创作中趋向丰富与多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小楷书比其他字体更具实用性,这是小楷书形体娇小、书写方便、容易认读的缘故。

在小楷产生之前,篆、隶、章草已然存在。篆书虽点画清晰,但屈曲盘绕,弧线较多,书写无法快捷。隶书笔画较篆书方便简单,但横捺笔势甚长,且须以燕尾收笔,不省时间,而其间架多方或扁,虽以折代转(篆书)的动作增多,但折角多直,角度少灵活多变的弹性。章草点画连带,结构简省,但缺少规范性,不易认读。小楷书快捷不如章草,但与篆隶相比,动作简单,笔画短促,而认读比其他书体更为方便。

正由于小楷的这些先天特性,故后来的印刷用字基本以小楷为蓝本,甚至朝廷取仕的科举考试,也要求应考者以恭楷答卷,足可见小楷书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价值与作用。

明·三希堂法帖(二十七)冊

然而,小楷书的极致端正,虽然在实用的领域里被认为是一种必需,但它与艺术创作的风格建树,毕竟有相矛盾之处。故历史上的小楷书家,尽管许多在科举路上一路『恭楷』而来,但最后大都还是以自家面目行世。

清曹文埴書妙法蓮華經(四) 冊

小楷史上风格较为工稳匀称的作品较多,除了大量隋唐抄经之外,名家小楷也占有一定比例,以元赵孟頫小楷、明文徵明小楷最具代表性。由于这类小楷点画精致,间架匀称,大小一致,具有标准、规范的特点,而为小楷爱好者们所喜爱,并成为人们学习小楷书的基础范本。

清曹文埴書妙法蓮華經(四) 冊

从『馆阁体』小楷的极度平正与规则,到唐人经生们的千篇一律,再到文徵明、赵孟.等带有一定风格与格调的平和精致,是小楷工稳一路美感的递进。傅山《霜红龛集》曾曰:『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只是古法。』

清曹文埴書妙法蓮華經(四) 冊

显然,傅山所说的『正』,绝不是『馆阁体』一类的刻板,结合其书法创作及其他书论,也不应是赵孟頫、文徵明一类的平和精致,倒是与孙过庭所言之『复归平正』(即险绝之后的平正)相一致。但正如孙氏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平正应该是个最基本的基础,焉有不能平正而能险绝者耶?而『复归平正』之平正,正是傅山所言之『古法』。

清·梁國治《臨御題趙孟堅蘭亭本》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