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吴东民:再谈新时代的书法创作

2021年06月06日 21:20:232352人参与0

吴东民 行书斗方 《宋·道潜诗》  70cm×70cm

一、继承传统和创新取材

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书法家要不断地积累素材,包括书法的点线、结体和章法。书法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过程就必须进行直接素材的积累,也就是广学博取,认真研究历代名家经典名作,将他们的特点、风格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异同都要强记于心,心摹手追,直至做到如数家珍,并且要求在技巧上能够基本掌握其主要特征。只掌握一家一帖那是不可以轻言创作的。只有掌握了众多的直接素材,也就是博取众长,才能在创作灵感到来的时候,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不至于感到穷途末路。

吴东民 行草横披 旧作诗 《西域之行》二首 57cm×138cm

书法艺术既然源于生活,那么,自然万物都必然与书法有关。所以我们还要获取书法作品本身以外的间接素材,也就是那些对于书法家来说要获得悟性和灵感的自然万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与书法有关的事物是不胜枚举的,这需要我们书家要用独特的思维和精准的眼力去发现,去寻找。在这方面古人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如:观夏云而草书进;看舞剑而书艺长;见担夫争道而晓揖让之理。还有诸如崩雷坠石、万岁枯藤等都是与书法有间接联系的素材。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留心,加上富于联想,就不难发现大自然与书法相互渗透的奥秘,从而增强我们的审美意境,提高我们的创作技巧。 

吴东民 行草四条屏 张若虚诗 《春江花月夜》 180cm×49cm

在创作时,就算小尺幅也要有大气概,这需要胸怀的博大和素养的深厚。唐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有句:“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所谓“咫尺千里”,对面不知大小,茫然不觉奇妙,这感觉又如黄宾虹所言,好的作品第一眼看去无甚长处,需要慢慢品味,如陈年老酒,愈味愈久,方知它的妙处。又能 “小中见大”, 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关于“小中见大”的批解:“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皆心法尔。” 超越了狭隘的思维,实现了心灵的超越,在小中见大,在近处追广远,在狭窄处见幽深。

吴东民 行草中堂 180cm×97cm

一般来讲,大幅难讲魄力,说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广博和大气,与书法家的博大的修养息息相关。但是就书法而言,特别是行草书而言,自古以来的“古朴苍劲”一般要想表现得充分,一般会借用飞白,东汉蔡邕还发明了“飞白书”。还有所谓“老辣”,更是要借助飞白和墨色浓淡变化来承载。

吴东民 行草中堂 自作诗 《游昌化江有感》 138cm×60cm

汉字的点、画、线及作者的情趣是书法的本体,也是书法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创作之前,有必要对所写的内容进行一番审度,使之尽可能的达到文字内容与主题内容的完美统一。书法创作决不能被动地、盲目地抄录,而是要认真地审度文字内容,把握文字内容的意蕴和情趣。
 

吴东民 行书斗方 70cm×70cm

二、字外功和综合修养

王维主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提倡画家首重文学修养,尤其是将水墨画的创作与文学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更多地是让水墨表现与诗一般的语言述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单调的水墨形态赋予人性化的审美规范。对于书法家的要求也是一样,在经历很长时间的传统的学习,具有了一种超乎寻常的高妙体格之后,对真实的生活和大自然必须要有自己的诗意的理解、归纳和总结,将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诗意沟通融合在一起。书法作品的创作理念里固然有将俗世中的万物幻化成书法家的内心深处的情感纠结,更加重要的是书法家必须通过手中的毛笔将这些纠结释怀,于是他就要选择一种更有难度的表现技法,几乎为自己预设一个个难以逾越的壁垒。这就检验出一个书法家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于艺术规律的过人的深刻理解和对于创作理念的掌控能力。

吴东民 行书斗方 陶渊明诗 《饮酒·其八》 68cm×68cm

吴东民 行书斗方68cm×68cm

书法艺术的表象的率真,貌似平直的线条,实际上是有波折的,多绞转用笔,绝不拖、拉、甩、滑,更不是率意为之,这里面却是有人文情感因素的存在,它表现的是书法家的综合修养的水平的高低。孙过庭《书谱》论书法:“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其意为:初书者求平,就是要合乎法度,仅仅求其平正,既达到了平正的境界,又要追求险绝;险绝也能做到了,那又要回复到平正上来.最初以为工夫赶不上古人,到了中间的过程,或则过于平正,或则过于险绝,最后乃领会到把平正和险绝融为一体,能够变化自如.到这个时候,那年龄和书法都已老到了。为了进一步诠释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他接着还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个中三昧,只有孜孜以求的勤奋者才能真正体会得到,但是只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孜孜于形体结构的形似,与古人如同出一辙,那是修养的不够所致,要求我们还要有极高的天赋,能够从日日临池的艰辛中悟出学书的微妙之处,也就是“通会”的境界,才能真正成为“通才”,要做到“通才”才是最高层次。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作者缺乏“初学”,直奔“险绝”去了。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和谐、均衡、匀称、重复、节奏以及其他一些难以言喻的微妙之处构成了我们在观照书法艺术作品时获取的美感的来源,这又离不开书法家的综合素质和审美素养的积累,而这也是美学研究在“感性综合”之外所触及到的最高层次,但是书法的本质超越了这一层次,达到了一个更加深层、更加难以把握的直觉层面,即所谓“不可言表”的不可重复的纯感性认知阶段。
 

吴东民 行书中堂 180cm×97cm

三、书法的意境

在书法创作时书法家往往会忘记自身存在、周围环境,一提笔,便进入了书法家自己营造终生追求的自由王国,笔下线条的变化、结体的要素、章法的布置,都不必刻意的计较,一切都在指挥中如意中挥洒,诠释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自然进入了一种“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这种无我、忘我的境界,使他的书法创作“无意于佳乃佳”(苏东坡语)。

吴东民 行书自撰联 180cm×35cm

吴东民 楷书九条屏 宋•曾巩 《墨池记》 70cm×45cm

所以书法艺术创作是不会恪守一种程式的。有人静坐低吟,凝神静思,然后挥毫如太极运臂;有人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挥毫。性格的差异、场合的不同,创作的方法和习惯也不尽相同,那么,书法家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就是个人所追求的意境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书法创作时所极力营造的意境,却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因为书法是静态的视觉艺术,所以它又是形、神在情理之内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但这绝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书法家高超的审美感觉和艺术创作手法加以提炼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活灵活现的美好生活的表现。

吴东民 隶书中堂 自作诗 《环岛高铁开通有感》 138cm×60cm

吴东民行书中堂 行书中堂 180m×97cm

新时代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书法家欣逢盛世,一定要恪守文艺为人民而创作的宗旨,加强自身修养,更新艺术观念,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得起考验的优秀作品。

吴东民行书中堂 皇甫访《舟中对月书情》 180cm×97cm

2020年1月于海南海口市


吴东民,号半坡,字美教。1956年9月出生于海南。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书画院名誉院长,海南省政协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琼台师范学院名誉教授,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次担任全国大展览评委主任、副主任。

书法作品入选历届国展、中青展、书法兰亭奖展,以及全国各类专项书法作品展。美术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及全国第十届美展,国画作品参加全国画院一、二届双年展。四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三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有两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单位收藏。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