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书协: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作品选登(100高清图)

2021年04月17日 23:23:0624946人参与0




获奖感言



拙著《元代书法家群体与复古观念研究》的初稿是2012年至2015年我于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美术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尉天池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初稿完成并通过论文答辩以后,陆续又有一些元代书史的新资料被公开,这给我带来新的思考,也觉得有必要进一步调整文章结构、充实文字内容。2017年,这部文稿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于是借正式出版的机会,对其进行了一次全面地修订和增补。本书从2012年构思至2019年完稿,前后历时八年,即便如此,出版后仍发现有诸多不足和缺憾,由此可见治学之无止境。盼望这本小书能抛砖引玉,迎来元代书史研究更多成果的面世。


理论研究方向铜奖·朱琪


颁奖词


笃研印学,著述良多。

前贤个案,续有涉猎。

考稽史料,究疑辨难。

臧否得宜,方法多元。

朱琪的著作《真水无香——蒋仁与清代浙派篆刻研究》,该著主要围绕蒋仁进行个案重点研究,从社会学、艺术生态学、美学等多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蒋仁的生平、交游、艺术观、篆刻艺术等内容,并就浙派传世印章与印谱的鉴定与辨伪,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具有较好的拓展性与深入性,是篆刻家个案研究中比较有学术分量的著作。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蒋仁是我“西泠八家”研究计划的起点,书稿八成以上的文字完成于2008年之前。今天重读已有恍如隔世之感。这本小书不过是世间众多可有可无之物之一,但于我个人而言,却承载了少年时代的篆刻梦想。我自十三岁学篆刻,对蒋仁作品最为心折,与之相关资料的匮乏,亦激起我强烈好奇心,于是才有了这一连串的探寻与解惑。我认为,蒋仁是清代艺术史上一位平凡而不可或缺的人物,一如《石头记》里“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异样人物”。解读蒋仁的内心和艺术世界,注定不会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只简单到如一帧偶然翻开的小品,清淡隽永,却回味无穷。

我主张治艺术史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宏不能观,微不能察”,只会形成偏颇甚至虚妄的见解。蒋仁是一个单纯而封闭的艺术史人物,其艺术和思想内涵却极丰富,我能做的只有尽可能还原与他相关的细节,并作客观地解读。我想,也唯有追根问底,深挖苦掘,才能找到突破口,前人论篆刻章法有“于逼仄中得掉臂游行之乐”之语,庶几近之。

文字是心境的记录,回想当年的写作状态,全然不似今日的倥偬,因此行文的节奏,也还算是可心。但此稿毕竟完成已十年,它是否还能符合当下读者的口味,只能由读者去检验了。


理论研究方向铜奖·李正庚


颁奖词


视角独特,学科多元。

钩沉文献,材料丰赡。

“五制”之分,宏概缕析。

论说允当,不乏创获。

李正庚的著作《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从史学与制度等多角度、多层面对先秦至唐时期的书法教育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该时期书法教育制度的发展状况和阶段特点,系统勾勒出官学、私学、家学及侍书、选官制度的发展轨迹,厘清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内容、形式、方法的规律,尝试探究了古代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对书法的影响。选题新颖,材料翔实,论证有力,为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的研究拓展了新视角。




作品照片





获奖感言



本书主要内容是从教育制度、政治制度、铨选制度等方面,就唐代以前的书法教育进行资料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做了很多细致、有价值的研究,本人选取制度研究视角来观照唐以前的书法教育,应该还算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视阈。是书能在第七届兰亭奖获奖,亦喜亦愧。由于作者本人学力和才识所限,许多地方阐释还不够充分和详细,仍感有“学”而无“问”,我将以本次获奖为动力,不断在书法理论研究中深入探索。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