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十至四十岁是艺术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需要丰富而又宽博的学习作铺垫。文龙兄作品直观、真切地印证了这样的阶段性书法学习历程。面貌多样的作品充分说明,技法上的不断突破、求变是这些年他思考最多、也最为深刻的问题。
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文龙兄的作品并非没有挑剔的地方,诸多作品在风格上还并不是十分地稳定;面貌的多样看似丰富,有时也有刻意为创作而创作之嫌。对于此,文龙兄应该是了然于心的。我深信在不久地将来,他能于经典之中,找到一种真正契合自己心性的表达范式,从容地讲自己的书法故事。
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既要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不乏广阔的眼界见识,甚至是生活的某种历练。而这些,他都不缺,他需要的只是时间。
2018.7.18
作者:胡吉连,书法硕士、佛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融社社员。
学书赘语
余幼家贫,布衣葛裘,父略识字一二,不能成篇;母不识丁,然深猷远计,以滴汗之资,供三子之学,日未出而作,月渐明方归,重担负肩,不喘一气。余姊弟三人,课余之暇,钓鱼网虾以补家用。五口之家,奔于生计,无缘翰墨,遑论钟张。
临平复帖8副本
六岁入学,幸遇严师,勤学强记,语文一科,常为佼者。每有习字,皆以尺戒为辅,以求工整方正之美;偶得表扬,常沾沾以自喜,得意而忘形。始觉有写字之趣,然终不知书法为何物。及至小学六年,有恩师熊氏义解先生,以学识书艺闻名乡梓,其于唐诗宋词鲜有不能记之者。其书以小楷见长,得唐人《灵飞经》之遗韵,常抄录古诗词以赠善学者,余受赠最丰。其赠余曰:“学书当贵有恒,坚持一年,必有所成。”余深受鼓舞,兴趣倍增,常暗自翻阅历代经典碑帖,始知有欧颜柳赵。书法自此发蒙,熊师之恩,莫敢或忘。
中学六年,自学书法,虽略晓“二王”之能,仍不悟其中之妙;不辨优劣,渐染今人恶俗之风。虽能勤勉,然事倍功半,终是南辕北辙,难窥书法之堂奥。是时,终日摩挲书翰,视力日弱,余深悔之。
唐诗选抄
大学后,负笈北游岳州。得学长引荐,入崔师向君先生门下。先生名满书坛,为人儒雅大度,眉宇间有英挺爽朗之气,书法五体皆精。犹记始见崔师,劝余临古,“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此语有如当头棒喝,方知吾书入恶道久矣。自此,每日浸淫古帖,书艺大进,于篆隶一途,有脱胎之感。崔师德才,春风化雨,沁人心扉,可谓受益终身!
近年来,俗物缠身,笔墨高搁,明宣堆砌而泛黄,墨砚干涩而滞笔。后,方居有所定,又提笔铺毫,然惶惶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