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研学书之妙理究创作之玄机一论书法理性认识与创作要诀

2021年03月21日 21:44:231616人参与0

研学书之妙理究创作之玄机

一论书法理性认识与创作要诀

黄宪律

一、学书之诀: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古今中外,圣贤仁人从无字处读书,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谓之心迹。

(一)学书之道,从心者为上。

唐张怀瓘说:“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这就是张怀瓘学书法只可用心来感受,用心来意会,不可言传的学书观。他的这种“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学书观点,主要是强调“心”在书法认识论上的作用。要求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用心去理解书法艺术的实质。语言数句可以表达意思,而书法则可以心契,无需语言解释。因此,他说:“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②

书艺之道,自古就是用心去体会的。学书要心追目极,心为上,手为下;心为上,眼为下,用心去想,用心去察,用心去练,用心去写。

古人把心与筋、气、神等各种书法因素联系在一起,以阐述用心为上的意义。

赵壹把心与书法的“疏密”、“好丑”联系在一起: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0李世民把心与“筋骨”联系在一起:

“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无劲健也。”

李世民还把心与“气”、“神”相结合: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己矣。”

今天,书法家不少,若人人都能用心为上,那么,中国书法家们将有希望超越先贤。

(二)学书之妙,以悟为先。

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要求学书者对书法学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书法创作的理解要穷其精微,博闻强记。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劝学书者不要急躁,但要有所悟,书法才有进步:

“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息,不能专精耳。”0说得好极了!李世民的“时或留心”实际就是指时刻去“悟”,不是我们一些人所说的“一时灵感”,而是时时在意。如果不用心,不坚持,心力懈息,根本谈不上书艺之精专。但是,用心者不一定就能有所悟。有的人终其一生临帖,悟得少,悟得浅,只临其形,而不得其神。有的人学颜字,以浓为华,病在墨猪;有的人临欧柳,失于筋骨过露。其实是失于不会悟。学书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心者为上,怎样才能悟得深、悟得透?拙见有六:1.无神韵者,首先是多读书,加强学识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其次,要加强对书法技法章法、用笔、用墨、用纸等基础知识的学习。2.临书临其形,不得书韵之悟者,可多读古之书论,如蔡邕《笔论》、《九势》,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韩方明《授笔要说》等等,通过对古人论书的理解,使我们懂得“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也”@的道理。3.只专一种书体,而不能多悟者,不妨读读卫恒《四体书势》,王情《古今文字志目》,袁昂《古今书评》,张怀瓘《文字论》、《六体书论》,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以知各种书体之优劣、异同,克服单一的学书观。4.崇帖而不悟碑学之长者,读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5.尊碑而不去悟帖学之长者,读李世民《王羲之传论》及历代帖学书论。6.学颜以浓为华,学欧、柳筋骨尽露,读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之《教悟章第七》。如此可医学书诸病。

(三)学识渊博是书法理性认识的素质保证。

见闻广,蕴蓄深,是“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素质保证。翻开中外历史,凡是业有大成者,无一不是知识渊博的学者。翻开书法史,举凡宗师巨匠,无一不通晓(这里指博闻,非善书)各种书体,他们穷篆隶楷草之精微,尽为己用,达到意与灵通、变化无方、神韵化合、自然天成的境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有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之说。学书者也应该这样,要见多识广,博学多临,“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四)习劳勤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本要求。

对书法艺术的理解,需要有感性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字是关键。多练笔是习,多读帖是习,熟能生巧是习,写字“无百日之功”是习,“白首攻之”还是习。不习无以致技,不习无以精专,不习无以成家。唐代书法家蔡希综说钟舔向他家先祖蔡邕学习书法时“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可见钟舔成为大书家,无时无地不在“习”。唐徐浩亦云:“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①可见古代书家在读书、临池、读帖方面,是十分重视习劳勤奋的。

习劳则神钦。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是从实践中来的。任何知识都只能通过习劳而获得。萧衍云:“一闻能持,一见能记,亘古亘今,不无其人,大抵为论,终归是习。”天才是勤奋加汗水而来的,从书法学习而言,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练筋骨,提高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以增加内外功修为。这样困知勉行,操心虑危,是可以真正达到“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境界的。

二、书法创作要诀:心创为上,笔创为下

前面探讨的重点,主要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几个认识论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怎样理解“从心者为上”的几种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达到“从心者为上”的基本条件。但是,认识只是一种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指导书法创作。因此,下面的探讨,主要是书法创作的问题。

(一)考无说而究情——书法创作上的自然天趣。

考无说而究情,这是书法创作最高境界——自然天趣的高度概括。“心创为上”是学书有形创作无形,学书有法创作无法的核心思想,不了解这一点,书法创作就会落入俗套和做作之中,就不会有高品位作品诞生。

翻开书法史,我们可以阅到:

唐张怀瓘云:“圣人不凝滞于物,万法无定,殊途同归,神知无方而妙有用,得其法而不著,至于无法,可谓得矣,何必钟、王、张、索,而是规模。”?

晚唐释亚栖亦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人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

这两段话是不难理解的。尚法,是唐代书风的标志,但唐开元时的书法家张怀瓘,和晚唐书法家释亚栖都提出“法”无“定法”的观点,是不是有意和当时盛行的“尚法”书风相对呢?不是!从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出,他们十分强调法,强调有法之后才能无法。他们主张“功到自然成”。通过对法的掌握达到自由王国这个“法”的最高顶峰—“上下无所不通”的境界。

达“上下无所不通”者,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自然天趣之妙。从审美学的意义上讲,任何艺术都有最高级,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自然天趣之妙。得自然天趣者高于神、妙、能。得自然天趣者,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就如下围棋一样,初学者背定式,超一流棋手则化有形之“定式”为无形之平淡,棋如流水,任其所致。唐张彦远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品,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张氏从“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观点出发,得出“自然为上品之上”的结论,为古今书画家追求自然之趣的座右铭,也是我们今天书法创作的最高目标。功力是平时练就的,良好的基本功是“心创为上”的技术保证,是自然天成的基石。钟、王、张、索化笔法、章法于无形的创作中,得自然之趣,无雕琢、无粉饰、无做作。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的《自叙帖》,并不是展览、比赛等功利性作品,而是“自然心创”之作,是自然之胸臆表露。王羲之《兰亭》的喜、怡,颜真卿《祭侄》的悲愤,怀素《自叙》的随意任纵,均是不同范畴的自然神作,是千古不朽、万世垂范之作。

(二)察无形而得象一—书法创作标准:神采气韵。

当然,书法作品达自然天趣者,非超凡入圣者,不能为之。而且“自然天趣”的概念难免有含糊之处。因此,古人又多以作品所焕发的神采为品评书法的标准。

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虔说:

“书之妙者,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唐张怀瓘对神采亦有论述: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苏东坡亦云: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苏氏把神采,放在气韵,骨力之前,可见古代书家对神采的要求是很高的。

汉代蔡邕指出书法创作时,应冷静思考,沉密神彩,才能创作出“无不善矣”的作品。

蔡邕云: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里蔡邕的“先默坐静思”既突出了“心创为上”的观点,又强调了书法创作的其他条件,是我们今天创作的理论基础。

(三)笔创是心创的具体化、线条化。

心创为上,笔创为下,并非就否认用笔的具体创作规范。任何书法家,不用毛笔去书写,仅凭冥思苦想是创作不出任何作品的。书法家创作,不管“心创”还是“笔创”总要有笔。笔创实际就是笔法的体现。这就需要书法家要有“临池尽墨”、“登楼不下”的精神,还得认真读读自古及今的优秀书论。当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用笔体会,结构章法体会,时空创作感受,也是提高“笔创”能力的宝贵财富,也应该学习、借鉴。

三、优劣书法创作之辨析

无论心创,还是笔创,都离不开正确的创作方法和一定的创作程序。书法创作仅有“心创为上”的创作观还不够,还应该有正确的创作方法和程序。下面就是正确和错误的创作方法和程序的归纳,供书家借鉴。

(一)错误创作倾向归纳

古人创作,往往出于平常心、自然心,无丁点儿做作和卖弄。但是今天就大不一样了。今天的书界功利思想严重。在全国书法展、书法比赛中入选、入展者可为加入书协的条件;获奖者可得奖金,可为书协领导……

于是一些人就不惜一切,为展出而创作。填涂、刻画、涂抹、画染、做作、求大,走捷径……归纳起来以下几种创作倾向最有代表性,应该有所遏制。

一是走捷径的创作倾向。刘艺先生指出有两种走捷径的方法:“其一是模仿当代知名书法家的笔法或作品。有的为形似,有的在风格上很接近,甚至几近于抄袭。其次《楹联大观》之类的集子里,选取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对联一幅,反复临摹,以这样的临摹作品为本人‘创作’应征作品。这两类模仿作品,反映出作者急于参展而走捷径的心情。”@《书法报》1999年3月15日刊登

《’98书坛怪现象》一文中说:“山东张法舜手段更高,首创抄袭古人作品,以王铎横幅改竖幅入选

‘四届新人展’,并进入首次设奖的十位获奖者之列。”这就是走捷径的最好例子。我们要对这种走捷径的行为进行批判。

二是过分追求趣味性的创作倾向。刘艺先生指出:这种倾向“突出地表现在结字造型的变化上。例如,偏旁离散或笔画凝聚,头重脚轻或四肢款斜,大小无常或左摇右摆等。”0三是大而无当的创作倾向。功力不足而求大,往往因明显的破绽而落选。刘艺先生曾说过:“字的大小与优劣无关。现在有的人一味求大,以大取胜,也许可以创造某种‘纪录’,但既不能供欣赏,也没有实用价值,只不过耗费巨资来一次表演而已。”e四是工艺性的创作倾向。有的书法稿似乎并不满足书法创作的常规用具与方法,试图借用颜料、明矾等材料,来增加书法的色彩。这些不计书法工拙,只求色彩丰富的创作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以上几种错误的创作倾向的主要弊病就是缺乏严肃认真,静心求艺的创作思想。他们想方设法在评委面前卖弄,以期得到评委的赏识。鲁迅曾经批判过做作、卖弄的艺术创作。他主张创作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⑧。从鲁迅的创作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同样是主张自然天趣,反对做作的,窃以为,如果每一位书法家能够像鲁迅那样不为名利所染,质朴创作,我想我们的书法作品的品位将会很快地得到提高。

(二)正确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程序归纳

笔者分析和总结了历届国展和中青展成功者的创作方法和程序,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书法家们借鉴。

一是对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和字帖进行分类对比。对上之上品要反复观察,细心体会;对上中品、上下品书家的作品要取精用微,择优而学;对中品、下品,要知其优劣,优者继之,劣者要敢于批之改之。

二是对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区别代表作品与应酬作品的创作心态,品评各书家作品艺术价值高低,高者学,低者鉴,劣者批。

三是对历届获奖者的作品按真、行、草、隶分类。纵与各届相同书体相比,横与各书体形质相比,择自然而无做作之作品为研究、借鉴的对象,取精用宏,继承发展。以当代书法名家、获奖书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创作方法,吸收他们成功的创作经验,为我创作所用。这与模仿时人,追逐时尚是有区别的,那种模仿、剩窃式的东施“捧腹”、“效颦”为世人所不齿,我们要坚决批判。笔者这里所说以书法名家、获奖书家为榜样,主要是希望书家创作时吸收他们好的创作方法,借鉴他们的创作程序,通过心追笔创,提高作品的品位。

四是在自己创作之前,要长期构思。心创为上,贵在善于思考,“多等胜,少第不胜”,作品幅式、尺寸大小、何种书体、什么宣纸、毛笔是锋软锋硬还是锋长锋短,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够下决心,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创作出优秀作品来。

五是自我否定,认真修改,反复创作。一幅新作品创作之后,并非就结束了“心创”、“笔创”的行为。实际上,“心创”还在继续之中。善写文章者,总是要认真删改自己的作品。真正望子成龙的父亲,总是严格规范自己孩子的言行。凡艺术大家必定是挑毛病的好手,尤其是挑自己毛病的好手。新作品创作之后,要反复修改,该拿出去才拿出去。历届书法获奖者的作品,80%的人都是在作品创作之后,挂在显著位置上,左看右看,横看竖看,自己看,别人看,内行看,外行看,反复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三)优劣创作实例之批判与表扬

1998年春在北京举办的《二十世纪已故著名书法家遗作展》中,确有不少神品佳作。这些作品除透出已故书家胸纳万有,文化修养过人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书法作品是用心来创作的。但是,《当代书坛名家作品展》中的一些作品很令人失望。有些名人的作品如道士画符、似初步学书。还有的线条雷同、毫无意趣。从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时随意书写,自以为是,有悖法度,这是不可取的创作方式。

心创为上成功的例子也有。其中汪永江、于明泉等人的创作方法和程序就有可取之处。(注:举他们之例并非是他们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而是他们的创作方法和程序有借鉴之处。)

浙江汪永江于创作上就颇有心得。他的心创阶段特别长。六届国展用了一个半月,楹联展用了一个月,七届中青展用了一个多月。他的经验是:草书应高度熟练,每天临帖,使自己处于活跃的心创之中,他临他没有临过的帖时,给自己提出要求,老提醒自己,不要出现僵化的创作方式。1998年2月聂成文先生在书法创作交流会上问汪永江:“你用时间那么长,你是怎样完成创作的?”他回答说,一是准备时间。先大概定一下材料,生宣、熟宣、线条与纸是否不一样。二是找内容阶段。确定内容,确定字数。三是打草稿。反复写,从中挑出有希望的作品。四是调整。对章法、行距、字距,以及线条等各方面效果进行调整。五是精心设计。达到最佳状态,最后创作。创作要多几幅(中青展他写了40多幅),从中挑出最好的作品,为投稿作品。

于明泉在书法交流会上说:学习书法,就是临古人心迹。书法创作是用心、手、笔完成的,心是支配手的。创作就是用心加感觉加智慧加勤奋。古人说心画,其实就是心创……从这里可以看出,于明泉不仅阐明了学书“从心者为上”的观点,而且从实践上强调了“心创为上”的创作要诀,为书法创作做出了榜样。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学书和创作之要诀归纳为十八个字:

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心创为上,笔创为下。

它们有着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

研究学书要诀和创作要诀,无论是对书法学习还是书法创作,以及书法发展,都将起着导向性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